分享

雷斯庇基“罗马三部曲”丨《罗马的节日》、《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

 shuzechi 2016-11-15

意大利作曲家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年7月9日-1936年4月18日) 

 1879年7月9日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1936年4月18日卒于罗马。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意大利音乐家中,除普契尼,雷斯庇基可算是最出名的了。雷斯庇基早期创作以室内乐和歌曲为主,是意大利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配器大师。他把传统音乐和现代技巧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抒情性见长,管弦乐“罗马三部曲”,即交响诗“罗马节日”、“罗马松树”和“罗马喷泉”以其配器辉煌宏大,色彩变化多端、旋律甘美而为人赞赏,也是其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这部作品在洋溢着动人的浪漫色彩的同时又生动反映了罗马风情,将传统因素和现代音乐风格熔于一炉,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动听。另著有管弦乐、室内乐与钢琴曲多首和歌剧多部。雷斯庇基12岁进入博洛尼亚音乐会堂学习小提琴,19岁开始学习作曲。1900年到1902年他前往俄国从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8-1909年间,他进入了布鲁赫(Bruch)在柏林的作曲班中向他请益。1913年,他受聘为罗马圣西西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授,同时从事创作。10年后,他被选为校长,但两年后他因希望有更多时间作曲、教书及陪太太便辞去了这个职位。他的太太艾尔莎(Elsa Olivieri-Sangiacomo)是位作曲家,也是位歌手。

1913年,雷斯庇基定居罗马,在罗马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他根据一天中不同时间罗马风景所作的交响音画 ——《罗马的喷泉》(1914-1916)获得成功,雷斯庇基最终找到了最适合他才华的完美方式。没有做作的情感流露,没有学究的玩弄深沉,他的音乐非常成功地表现出华丽多彩的风景。伟大的指挥家,诸如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把《罗马的喷泉》和续篇《罗马的松树》列入保留曲目,确立了雷斯庇基的国际声誉。在《罗马的松树》中,他在开场“波尔盖赛别墅的松树”里模仿童谣,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雅尼库勒姆的松树”的夜间场景中甚至还使用了留声机录下夜莺的歌声。要是晚生一代,雷斯庇基很有可能会在电影音乐中取得显赫的成就。

《罗马的喷泉》 

 交响诗《罗马的喷泉》(The Fontane di Roma,Fountains of Rome)创作于1914年-1916年间,是作曲家描绘罗马景色的三首著名交响诗之一(另外两首是《罗马的松树》和《罗马的节日》)。这些交响诗不像一般的交响诗那样采用单乐章形式,而是分为四个“乐章”,但又连在一起演奏。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雷斯庇基的声誉。在这首交响诗的总谱上有一段描写性文字“黎明时分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早晨的特里顿喷泉;中午的特莱维喷泉;黄昏时的梅迪契别墅的喷泉。”这就是雷斯庇基在不同的时间,以四个不同的喷泉及其周围的景色为对象所描绘的四幅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大自然画面。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联想到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在不同时辰的不同光线下描绘出的一个个干草垛。雷斯庇基的注释写道:“对一个大型现代化乐队进行富有想象的探索,意图表现四个罗马喷泉中的每一个与其四周景色协调的那一瞬间,或者在向观赏者显示出最美的一刹那,所唤起的情感和想象。”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黎明时分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如作曲家所说明的那样,这一“乐章”描绘的是畜群“在黎明时分罗马潮湿的朝雾中经过并消失”的景象。罗马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是很有名的,雷斯庇基从这个喷泉获得灵感,描画出一幅具有田园风味的风景画。整个乐章充满田园景味,一开始,由小提琴制造出一片晨曦微茫,曙光初现的情景,双簧管奏出田园牧歌风味的主题及其发展,描绘了在清新而湿润的雾气中,一群温顺的牛群从喷泉边蹒跚而过,隐没在远方朦胧的晨雾中。 

  • 第二乐章:早晨的特里顿喷泉——这里笼罩着极其欢腾明快的气氛:三支圆号在乐队的震音上吹出响亮而紧迫的号声,引来一群男女水仙和海神,在喷吐着水花的泉流边追逐起舞。在喧闹声中,半人半鱼的海神特里顿和水中仙女娜雅德相互追逐,打闹嬉戏,他们跳着狂乱的舞蹈,然后又踏着疯狂的舞步消失在喷泉的雨雾中,由疯狂而渐趋平静。 

  • 第三乐章:中午的特莱维喷泉——这一乐章的主题思想是端庄肃穆的。特莱维喷泉在罗马市内算得上是最壮丽的一座雕像,它由一队海神的群像组成,气势颇为壮观。木管乐器吹出胜利凯旋的主题,接着圆号与小号附和着。看!海神的马车由海马拖曳着,掠过波光闪烁的水面而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微弱的号角声在远方发出回响。 

  • 第四乐章:黄昏时梅迪契别墅的喷泉——这一乐章的音乐带有特别温和而感伤的情调。乐章开始时的背景音乐是泉水叮咚的绝妙写照,在这种富有诗意的氛围之中,升起了一支忧伤的旋律,这就是代表落日时思乡情感的主题。长笛和英国管奏出忧郁而哀怨的主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种迟暮之感,也许就是雷斯庇基在落日余晖中观赏美蒂奇别墅喷泉的感受;接着小提琴的旋律优美抒情,圆号的低吟情意绵绵,长笛的小鸟啁啾声,进一步渲染美蒂奇别墅的暮色。黄昏降临大地,空气里荡漾着钟声、鸟语和树叶的簌簌声,最后都融化在安谧宁静的夜色中。 

  • 评价——雷斯庇基《罗马的喷泉》是洋溢着诗意的抒情性优秀范作。在作品的管弦乐色彩、和声的特殊组合、暗示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均可看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影响;而作为一个描写自然界的诗人,他的这种构思又接近于印象主义音乐,只是抒情时的感伤色彩很浓,因此尚难以归入纯粹的印象主义作品之列。

罗马的松树》

  交响诗《罗马的松树》(Pini di Roma,The Pines of Rome),由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作于1923年-1924年间,为所作以罗马为题材的著名交响三部曲的第二部。于同年12月14日在罗马首演。1926年由雷斯庇基亲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出时,曾在节目单上写道:“为了唤起对罗马亲切的回忆,我以罗马自然风景中富有特征意义的罗马松树,作为这首乐曲的描绘对象。”作曲家曾说过,如果他的前一部作品“罗马喷泉”是寻求用乐音来表现大自然的印象,那么在“罗马松树”中,他则以大自然为出发点,那些最能代表罗马风景的百年老松已成为罗马生活中重大的见证者,希望可以借此唤起人们的回忆和幻觉。 


 《罗马的松树》有四个场景,令人激动的第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鲍格才家族的别墅里玩耍,突然场景转换到一个地下墓穴的入口,在墓穴深处发现了罗马教皇的三圣颂。第三个场景描写了月光照在珈尼库伦山上,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下,传来夜莺的鸣叫,这个效果是在音乐会现场播放录音实现的,这也是这部作品最特别的段落。最后,从著名的亚壁古道上传来了作为领军曲的进行曲,好像向首都胜利进军一样。雷斯庇基创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渐强的形式,开始在很远的地方听到了军队的声音,然后慢慢地带到视觉中,好像是一大队军队从远处走来,十分辉煌、壮丽。精彩的结局把该剧推向了引人注目的高潮。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 ——座落在辽阔的公园中的波尔盖塞别墅是十七世纪罗马贵族的别墅,有亭子、喷泉、雕像和瀑布,景色非常秀丽。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别墅的松林里唱歌跳舞、模仿“枪仗”,陶醉在自己的喊声中。最后他们奔跑而去,像燕子般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雷斯庇基说明:“博尔盖塞别墅松树林立,林荫之下可供孩子们游玩,他们围成圆圈舞蹈,并玩着军队与战争的游戏。有如傍晚的燕子,在自己呼叫声中显得异常兴奋,成群结队地走过来。”博尔盖塞别墅据说是16世纪贝里尼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称博尔盖塞公园,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乐曲采用急速的小快板速度(bB大调-2/8拍)。在序奏部中,钢片琴、钢琴、竖琴、钟琴、三角铁响成一片,分散和弦、颤音、滑音交叉出现,形成了喧闹的音响。描绘了孩子们在松林中追逐嬉戏的动人情景。随后,英国管奏出了乐曲的主题。这一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舞蹈场面。热烈的情绪步步高涨后,双簧管奏出由典型的民间儿歌音调写成的旋律。打击乐器清亮的音色,单纯的节奏和简朴的旋律,仿佛使人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着。接着,圆号以欢快的速度奏出由四度三声音列组成的民间儿歌旋律。乐曲达到最高潮后,气氛突然急转直下,低音提琴将其转入寂静的第二乐章。 

  • 第二乐章:卡塔科巴墓地的松树——卡塔科巴是古代基督教未被公认时的地下墓场,教徒们聚会做礼拜的场所。雷斯庇基说明:“站在笼罩着卡塔科巴墓窟入口处的松树荫下,可以听到黄昏从墓窟深处传来的悲伤的圣赞歌声。那庄严的赞歌回荡在空中,逐渐增强,随后神秘地、渐渐地消失。”乐曲采用慢板(4/4拍)。带有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幽暗、低沉的旋律,使人仿佛置身于松树的浓荫下,感受到古老墓地空寂苍凉的气氛。接着,大提琴和圆号先后奏出格利高里圣咏的片段,表现了一种崇高、圣洁的情感。这一悠悠浮动的旋律,犹如随风晃动的松影。随后,从舞台后面传出由小号奏出的带有赞歌风格的主题旋律(G大调),那悠远而庄严的音响,仿佛从墓窟深处漂浮而出,充满了祈求未来的虔诚之情。这一旋律在钢片琴的伴奏下反复之后,大提琴奏出象征信徒祈祷的音响,那单调的同音反复和吟诵般的节奏,犹如信徒们喃喃的祈祷声。这一祈祷的音响逐渐增强,与众赞歌风格的主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乐曲的高潮。接着,圆号再现格利高里圣咏的片段,渐渐地进入第三乐章。 

  • 第三乐章:吉阿尼库伦山的松树——雅尼古伦山是罗马七座小山之一,相传这七座山是罗马城的基底,皎洁的月亮,轻盈的微风,在明亮的月光下清晰地显出松树的影子,松树枝头夜莺在啼啭。雷斯庇基说明:“轻风在空中微微颤动,吉阿尼库伦山的松树在满月明亮的光的照耀下,显得遥远而轮廓非常分明,夜莺在树枝上婉转地歌唱。”。乐曲采用徐缓的慢板(bB大调-4/4拍)。低音弦乐器轻弱的长音和轻轻敲击的大锣声,引出了行云流水般的钢琴华彩段落。随后,单簧管奏出忧伤的主题。温和柔婉的旋律描写了凄清的月色,轻拂的微风和摇曳不定的松树阴影。为这一忧伤的抒情主题伴奏的弦乐器都加上了弱音器,但音量逐渐增强,仿佛那些苍劲的松树慢慢地向人们逼近。随后,双簧管奏出了又一支诱人的旋律,宛若吉阿尼库伦山上空回荡着的月夜的赞歌。大提琴和小提琴先后展开这一旋律后,木管再现乐曲忧伤动听的主题。钢琴也再次奏出华彩段落。接着,乐曲加进了夜莺鸣叫的录音,在乐队和谐的衬托下,那婉转的鸟鸣把人们带到幽静、美妙的明月之也。最后,乐曲在竖琴柔美的拨弦声中轻轻地结束。 

  • 第四乐章:阿皮亚大道上的松树——阿皮亚大道是罗马的著名古迹,由古罗马监察官阿皮亚于公元321年开拓的一条重要干道,距今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沿大道有许多古墓与孑立孤松。暗淡的薄雾笼罩着黎明的阿皮亚,孤寂的松树犹如哨兵一样,守卫着罗马战争的凄惨景观。由弱而强、由远而近的步伐声中,一支古罗马军队沿着神圣的大道得胜而归,直至响起铺天盖地的鼓角声,在阳光四射的大道上,以胜利者的气概登上了雄峻的卡皮托利山。阿皮亚大道为公元前312年克劳里斯所建,为古罗马军队出征时必经的道路。雷斯庇基说明:“阿皮亚大道的黎明,浓雾笼罩着整个大地。孤寂的松树在迷雾中静静地伫立。连绵不断的脚步声,发出模糊而平静的节奏。那是诗人在幻想中追忆着充满荣光的业绩。小号声突然鸣响,绚丽的阳光照耀下,执政官的军队在铺满樱花的大道上迈进,他们带着胜利者的气概登上了高高的卡庇托列雪山。”乐曲采用进行曲速度(bB大调-4/4拍)。在定音鼓、钢琴、低音弦乐器奏出的整齐的步伐节奏中,单簧管奏响了进行曲的主题音调,使人联想到古老的罗马军队,正沿着阿皮亚大道英姿勃勃地行进。步伐节奏越来越响,仿佛军队越走越近。这时,从舞台后面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响,象征着军队的胜利凯旋,也象征着灿烂辉煌的阳光。乐曲越奏越响,仿佛浩浩荡荡的队伍沐浴着阳光列队而过。隆隆的脚步声和号角声响彻了整个阿皮亚大道。最后,在高潮中再现进行曲的音调,歌颂了古罗马的光荣历史,以豪迈的气势结束全曲。


《罗马的节日》 

 交响诗《罗马的节日》(Roman Festivals)是罗马三部曲的第三部,作于1928年,描述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 —— 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的印象。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竞技场——乐曲描绘了古罗马暴君尼禄统治时期,斗兽场上的情景:节日的大竞技场上天空乌云密布,然而今天是节日,万众欢呼“尼禄万岁!”囚禁狮子的铁笼门被打开了,基督教圣咏的歌声和着猛兽的咆哮声在空中汇成一片,人们紧张不安地站了起来,殉道者恬淡的圣歌声镇定自若,由弱而强,渐唱渐响,战胜一切,然后消失在万众的喧嚣声中。 

  • 第二乐章:大赦节——这是中世纪朝圣的节日:在通往罗马的路上,朝圣者们一边缓行,一边祈祷,终于他们登上了马利奥山巅,渴慕的心灵和炽烈的眼睛意识到前面就是圣城:“罗马!罗马!”他们将满腔热情倾注在欢呼的赞美歌中,全罗马教堂的钟声齐鸣,向朝圣者致意。 

  • 第三乐章:十月节——描绘了贵族节日的景象,展示了一幅中世纪罗马的风俗画:十月节的城堡,挂满了长串的葡萄;远处传来狩猎的号角声、悠扬的钟声和热烈的情歌。随后,又在暮曦中飘来扣人心弦的小夜曲。这是贵族们的节日!

  • 第四乐章:主显节——渲染了一幅民间节庆的图画,与描写贵族节日的“十月节”形成对比:主显节之夜的诺伏纳广场,颇具特色的小号声高耸于人潮疯狂的喧哗声之上,在喧哗声中交替浮现各种景象:活泼的农民小调、萨尔塔莱罗舞曲的节奏、流动商贩的吆喝和手摇风琴的鸣响,文告宣读者的嘶喊声、醉汉嘶哑的歌声和粗鲁地反复呼喊“请让路,我们是罗马人!”这喊声显示了民族的自豪感。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每晚一张音乐CD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意大利作曲家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年7月9日-1936年4月18日) 

 1879年7月9日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1936年4月18日卒于罗马。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意大利音乐家中,除普契尼,雷斯庇基可算是最出名的了。雷斯庇基早期创作以室内乐和歌曲为主,是意大利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配器大师。他把传统音乐和现代技巧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抒情性见长,管弦乐“罗马三部曲”,即交响诗“罗马节日”、“罗马松树”和“罗马喷泉”以其配器辉煌宏大,色彩变化多端、旋律甘美而为人赞赏,也是其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这部作品在洋溢着动人的浪漫色彩的同时又生动反映了罗马风情,将传统因素和现代音乐风格熔于一炉,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动听。另著有管弦乐、室内乐与钢琴曲多首和歌剧多部。雷斯庇基12岁进入博洛尼亚音乐会堂学习小提琴,19岁开始学习作曲。1900年到1902年他前往俄国从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8-1909年间,他进入了布鲁赫(Bruch)在柏林的作曲班中向他请益。1913年,他受聘为罗马圣西西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授,同时从事创作。10年后,他被选为校长,但两年后他因希望有更多时间作曲、教书及陪太太便辞去了这个职位。他的太太艾尔莎(Elsa Olivieri-Sangiacomo)是位作曲家,也是位歌手。

1913年,雷斯庇基定居罗马,在罗马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他根据一天中不同时间罗马风景所作的交响音画 ——《罗马的喷泉》(1914-1916)获得成功,雷斯庇基最终找到了最适合他才华的完美方式。没有做作的情感流露,没有学究的玩弄深沉,他的音乐非常成功地表现出华丽多彩的风景。伟大的指挥家,诸如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把《罗马的喷泉》和续篇《罗马的松树》列入保留曲目,确立了雷斯庇基的国际声誉。在《罗马的松树》中,他在开场“波尔盖赛别墅的松树”里模仿童谣,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雅尼库勒姆的松树”的夜间场景中甚至还使用了留声机录下夜莺的歌声。要是晚生一代,雷斯庇基很有可能会在电影音乐中取得显赫的成就。

《罗马的喷泉》 

 交响诗《罗马的喷泉》(The Fontane di Roma,Fountains of Rome)创作于1914年-1916年间,是作曲家描绘罗马景色的三首著名交响诗之一(另外两首是《罗马的松树》和《罗马的节日》)。这些交响诗不像一般的交响诗那样采用单乐章形式,而是分为四个“乐章”,但又连在一起演奏。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雷斯庇基的声誉。在这首交响诗的总谱上有一段描写性文字“黎明时分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早晨的特里顿喷泉;中午的特莱维喷泉;黄昏时的梅迪契别墅的喷泉。”这就是雷斯庇基在不同的时间,以四个不同的喷泉及其周围的景色为对象所描绘的四幅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大自然画面。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联想到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在不同时辰的不同光线下描绘出的一个个干草垛。雷斯庇基的注释写道:“对一个大型现代化乐队进行富有想象的探索,意图表现四个罗马喷泉中的每一个与其四周景色协调的那一瞬间,或者在向观赏者显示出最美的一刹那,所唤起的情感和想象。”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黎明时分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如作曲家所说明的那样,这一“乐章”描绘的是畜群“在黎明时分罗马潮湿的朝雾中经过并消失”的景象。罗马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是很有名的,雷斯庇基从这个喷泉获得灵感,描画出一幅具有田园风味的风景画。整个乐章充满田园景味,一开始,由小提琴制造出一片晨曦微茫,曙光初现的情景,双簧管奏出田园牧歌风味的主题及其发展,描绘了在清新而湿润的雾气中,一群温顺的牛群从喷泉边蹒跚而过,隐没在远方朦胧的晨雾中。 

  • 第二乐章:早晨的特里顿喷泉——这里笼罩着极其欢腾明快的气氛:三支圆号在乐队的震音上吹出响亮而紧迫的号声,引来一群男女水仙和海神,在喷吐着水花的泉流边追逐起舞。在喧闹声中,半人半鱼的海神特里顿和水中仙女娜雅德相互追逐,打闹嬉戏,他们跳着狂乱的舞蹈,然后又踏着疯狂的舞步消失在喷泉的雨雾中,由疯狂而渐趋平静。 

  • 第三乐章:中午的特莱维喷泉——这一乐章的主题思想是端庄肃穆的。特莱维喷泉在罗马市内算得上是最壮丽的一座雕像,它由一队海神的群像组成,气势颇为壮观。木管乐器吹出胜利凯旋的主题,接着圆号与小号附和着。看!海神的马车由海马拖曳着,掠过波光闪烁的水面而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微弱的号角声在远方发出回响。 

  • 第四乐章:黄昏时梅迪契别墅的喷泉——这一乐章的音乐带有特别温和而感伤的情调。乐章开始时的背景音乐是泉水叮咚的绝妙写照,在这种富有诗意的氛围之中,升起了一支忧伤的旋律,这就是代表落日时思乡情感的主题。长笛和英国管奏出忧郁而哀怨的主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种迟暮之感,也许就是雷斯庇基在落日余晖中观赏美蒂奇别墅喷泉的感受;接着小提琴的旋律优美抒情,圆号的低吟情意绵绵,长笛的小鸟啁啾声,进一步渲染美蒂奇别墅的暮色。黄昏降临大地,空气里荡漾着钟声、鸟语和树叶的簌簌声,最后都融化在安谧宁静的夜色中。 

  • 评价——雷斯庇基《罗马的喷泉》是洋溢着诗意的抒情性优秀范作。在作品的管弦乐色彩、和声的特殊组合、暗示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均可看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影响;而作为一个描写自然界的诗人,他的这种构思又接近于印象主义音乐,只是抒情时的感伤色彩很浓,因此尚难以归入纯粹的印象主义作品之列。

罗马的松树》

  交响诗《罗马的松树》(Pini di Roma,The Pines of Rome),由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作于1923年-1924年间,为所作以罗马为题材的著名交响三部曲的第二部。于同年12月14日在罗马首演。1926年由雷斯庇基亲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出时,曾在节目单上写道:“为了唤起对罗马亲切的回忆,我以罗马自然风景中富有特征意义的罗马松树,作为这首乐曲的描绘对象。”作曲家曾说过,如果他的前一部作品“罗马喷泉”是寻求用乐音来表现大自然的印象,那么在“罗马松树”中,他则以大自然为出发点,那些最能代表罗马风景的百年老松已成为罗马生活中重大的见证者,希望可以借此唤起人们的回忆和幻觉。 


 《罗马的松树》有四个场景,令人激动的第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鲍格才家族的别墅里玩耍,突然场景转换到一个地下墓穴的入口,在墓穴深处发现了罗马教皇的三圣颂。第三个场景描写了月光照在珈尼库伦山上,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下,传来夜莺的鸣叫,这个效果是在音乐会现场播放录音实现的,这也是这部作品最特别的段落。最后,从著名的亚壁古道上传来了作为领军曲的进行曲,好像向首都胜利进军一样。雷斯庇基创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渐强的形式,开始在很远的地方听到了军队的声音,然后慢慢地带到视觉中,好像是一大队军队从远处走来,十分辉煌、壮丽。精彩的结局把该剧推向了引人注目的高潮。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 ——座落在辽阔的公园中的波尔盖塞别墅是十七世纪罗马贵族的别墅,有亭子、喷泉、雕像和瀑布,景色非常秀丽。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别墅的松林里唱歌跳舞、模仿“枪仗”,陶醉在自己的喊声中。最后他们奔跑而去,像燕子般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雷斯庇基说明:“博尔盖塞别墅松树林立,林荫之下可供孩子们游玩,他们围成圆圈舞蹈,并玩着军队与战争的游戏。有如傍晚的燕子,在自己呼叫声中显得异常兴奋,成群结队地走过来。”博尔盖塞别墅据说是16世纪贝里尼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称博尔盖塞公园,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乐曲采用急速的小快板速度(bB大调-2/8拍)。在序奏部中,钢片琴、钢琴、竖琴、钟琴、三角铁响成一片,分散和弦、颤音、滑音交叉出现,形成了喧闹的音响。描绘了孩子们在松林中追逐嬉戏的动人情景。随后,英国管奏出了乐曲的主题。这一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舞蹈场面。热烈的情绪步步高涨后,双簧管奏出由典型的民间儿歌音调写成的旋律。打击乐器清亮的音色,单纯的节奏和简朴的旋律,仿佛使人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着。接着,圆号以欢快的速度奏出由四度三声音列组成的民间儿歌旋律。乐曲达到最高潮后,气氛突然急转直下,低音提琴将其转入寂静的第二乐章。 

  • 第二乐章:卡塔科巴墓地的松树——卡塔科巴是古代基督教未被公认时的地下墓场,教徒们聚会做礼拜的场所。雷斯庇基说明:“站在笼罩着卡塔科巴墓窟入口处的松树荫下,可以听到黄昏从墓窟深处传来的悲伤的圣赞歌声。那庄严的赞歌回荡在空中,逐渐增强,随后神秘地、渐渐地消失。”乐曲采用慢板(4/4拍)。带有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幽暗、低沉的旋律,使人仿佛置身于松树的浓荫下,感受到古老墓地空寂苍凉的气氛。接着,大提琴和圆号先后奏出格利高里圣咏的片段,表现了一种崇高、圣洁的情感。这一悠悠浮动的旋律,犹如随风晃动的松影。随后,从舞台后面传出由小号奏出的带有赞歌风格的主题旋律(G大调),那悠远而庄严的音响,仿佛从墓窟深处漂浮而出,充满了祈求未来的虔诚之情。这一旋律在钢片琴的伴奏下反复之后,大提琴奏出象征信徒祈祷的音响,那单调的同音反复和吟诵般的节奏,犹如信徒们喃喃的祈祷声。这一祈祷的音响逐渐增强,与众赞歌风格的主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乐曲的高潮。接着,圆号再现格利高里圣咏的片段,渐渐地进入第三乐章。 

  • 第三乐章:吉阿尼库伦山的松树——雅尼古伦山是罗马七座小山之一,相传这七座山是罗马城的基底,皎洁的月亮,轻盈的微风,在明亮的月光下清晰地显出松树的影子,松树枝头夜莺在啼啭。雷斯庇基说明:“轻风在空中微微颤动,吉阿尼库伦山的松树在满月明亮的光的照耀下,显得遥远而轮廓非常分明,夜莺在树枝上婉转地歌唱。”。乐曲采用徐缓的慢板(bB大调-4/4拍)。低音弦乐器轻弱的长音和轻轻敲击的大锣声,引出了行云流水般的钢琴华彩段落。随后,单簧管奏出忧伤的主题。温和柔婉的旋律描写了凄清的月色,轻拂的微风和摇曳不定的松树阴影。为这一忧伤的抒情主题伴奏的弦乐器都加上了弱音器,但音量逐渐增强,仿佛那些苍劲的松树慢慢地向人们逼近。随后,双簧管奏出了又一支诱人的旋律,宛若吉阿尼库伦山上空回荡着的月夜的赞歌。大提琴和小提琴先后展开这一旋律后,木管再现乐曲忧伤动听的主题。钢琴也再次奏出华彩段落。接着,乐曲加进了夜莺鸣叫的录音,在乐队和谐的衬托下,那婉转的鸟鸣把人们带到幽静、美妙的明月之也。最后,乐曲在竖琴柔美的拨弦声中轻轻地结束。 

  • 第四乐章:阿皮亚大道上的松树——阿皮亚大道是罗马的著名古迹,由古罗马监察官阿皮亚于公元321年开拓的一条重要干道,距今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沿大道有许多古墓与孑立孤松。暗淡的薄雾笼罩着黎明的阿皮亚,孤寂的松树犹如哨兵一样,守卫着罗马战争的凄惨景观。由弱而强、由远而近的步伐声中,一支古罗马军队沿着神圣的大道得胜而归,直至响起铺天盖地的鼓角声,在阳光四射的大道上,以胜利者的气概登上了雄峻的卡皮托利山。阿皮亚大道为公元前312年克劳里斯所建,为古罗马军队出征时必经的道路。雷斯庇基说明:“阿皮亚大道的黎明,浓雾笼罩着整个大地。孤寂的松树在迷雾中静静地伫立。连绵不断的脚步声,发出模糊而平静的节奏。那是诗人在幻想中追忆着充满荣光的业绩。小号声突然鸣响,绚丽的阳光照耀下,执政官的军队在铺满樱花的大道上迈进,他们带着胜利者的气概登上了高高的卡庇托列雪山。”乐曲采用进行曲速度(bB大调-4/4拍)。在定音鼓、钢琴、低音弦乐器奏出的整齐的步伐节奏中,单簧管奏响了进行曲的主题音调,使人联想到古老的罗马军队,正沿着阿皮亚大道英姿勃勃地行进。步伐节奏越来越响,仿佛军队越走越近。这时,从舞台后面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响,象征着军队的胜利凯旋,也象征着灿烂辉煌的阳光。乐曲越奏越响,仿佛浩浩荡荡的队伍沐浴着阳光列队而过。隆隆的脚步声和号角声响彻了整个阿皮亚大道。最后,在高潮中再现进行曲的音调,歌颂了古罗马的光荣历史,以豪迈的气势结束全曲。


《罗马的节日》 

 交响诗《罗马的节日》(Roman Festivals)是罗马三部曲的第三部,作于1928年,描述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 —— 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的印象。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竞技场——乐曲描绘了古罗马暴君尼禄统治时期,斗兽场上的情景:节日的大竞技场上天空乌云密布,然而今天是节日,万众欢呼“尼禄万岁!”囚禁狮子的铁笼门被打开了,基督教圣咏的歌声和着猛兽的咆哮声在空中汇成一片,人们紧张不安地站了起来,殉道者恬淡的圣歌声镇定自若,由弱而强,渐唱渐响,战胜一切,然后消失在万众的喧嚣声中。 

  • 第二乐章:大赦节——这是中世纪朝圣的节日:在通往罗马的路上,朝圣者们一边缓行,一边祈祷,终于他们登上了马利奥山巅,渴慕的心灵和炽烈的眼睛意识到前面就是圣城:“罗马!罗马!”他们将满腔热情倾注在欢呼的赞美歌中,全罗马教堂的钟声齐鸣,向朝圣者致意。 

  • 第三乐章:十月节——描绘了贵族节日的景象,展示了一幅中世纪罗马的风俗画:十月节的城堡,挂满了长串的葡萄;远处传来狩猎的号角声、悠扬的钟声和热烈的情歌。随后,又在暮曦中飘来扣人心弦的小夜曲。这是贵族们的节日!

  • 第四乐章:主显节——渲染了一幅民间节庆的图画,与描写贵族节日的“十月节”形成对比:主显节之夜的诺伏纳广场,颇具特色的小号声高耸于人潮疯狂的喧哗声之上,在喧哗声中交替浮现各种景象:活泼的农民小调、萨尔塔莱罗舞曲的节奏、流动商贩的吆喝和手摇风琴的鸣响,文告宣读者的嘶喊声、醉汉嘶哑的歌声和粗鲁地反复呼喊“请让路,我们是罗马人!”这喊声显示了民族的自豪感。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每晚一张音乐CD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