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修身的八个方法,值得玩味(8)

 李涣 2016-11-15

《论语》如何教人自治修身



前面说到《论语》是如何治国治人的,引出中正的精神;又以为除非学做圣贤,则不能真正理解圣人,“煌煌巨言”,不胜惭愧。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与人相处是否总能符合中正的精神呢?我们是否立志要做圣贤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注意到自治修身这一问题,不自治而欲治人,不修己而论道,说什么都是空的。

沿用上面用过的方法,我们把《论语》中讨论如何自治修己的章句抄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关注的不是个人应具备什么品德,而是个人怎样具体可行地拥有这些道德。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这句话表明人应该信,但是没有说怎样自治克己才能做到信,像这种语句,虽然谈论的是个人品德,可是我们就没有摘录。摘录后整理,将它们分为八类,分别为:

一、好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

二、亲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篇》)

三、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学而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篇》)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

四、改过

过则勿惮改。(《学而篇》)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

五、笃志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篇》)

六、实践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

七、由我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

八、约礼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篇》)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篇》)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篇》)

其中比较综合完备、不能单独归为一类的论述是: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

这八条未必是修身的完整路径,但是基本上可以体现出《论语》中修身之道的原貌。八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其中约礼、亲仁、改过、实践主要是向外的,好学、由我、自省、笃志主要是在内的。

八条之间的关系,值得玩味

这八条的含义是丰富的,不容易全数阐发出来。八条彼此之间联系颇密,值得玩味。

首先,好学与约礼,正如孔子所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中奥妙无穷。又如,由我和亲仁,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说:“择不处仁,焉得知?”把这两条放在一起看,颇可玩味。表面看来,两者是相反的,前者自己欲仁就可以得仁,后者却说要居仁地、与仁人交,不然就不算智慧,其实正好相反相成。再比如,将自省和改过放在一起。孔门中颜回最好学,最得孔子真传,那么颜回最难得的是什么呢?“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闻一以知十”,自省精神做得最好。同时,颜回做到了什么呢?“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是了不得的本领。将颜回的退而自省、闻一知十和不贰过放在一起,不是也有几分妙处么?唯有笃志和实践,在《论语》中找不到直接依据,然而说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相反相成,也是妥当的。

这样的话,我们记住了内四条,外四条也就记住了:好学对约礼,自省对改过,由我对亲仁,笃志对实践。

同时,内四条和外四条各自的内部也有相反相成的。自省是内在经验,好学是外在经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博学是以人为师,自省是以我为师。博学而不自省,不免迷惑;自省而不知道学习,那也很危险。外四条中的亲仁和改过,也是相反相成的。亲仁强调的是“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是向外学习别人的仁善的,改过却是改正自己的过错,需要向内自省的。

那么,约礼和实践、由我和笃志又是什么关系呢?两者不再是相反相成的,而是相似的,甚至是一回事儿,只不过一个远一点、一个近一些。只有实践才能实现约礼,实践近些,而约礼则高远些,然而不离实践。“为仁由己”,“人能弘道”,所以人才能“志于道”(《述而篇》)、“志于仁”(《里仁篇》)。由我是笃志的准备和基础,笃志依赖于由我,并实现、发展了它。它们是一回事儿,只不过一个处于高级阶段,一个处于基础阶段。

所以,我们只需要记得由我、自省或者笃志、好学就足以方便记忆了。我们看到由我、自省两条,想到了什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看到笃志、好学两条,想到了子夏说过的“博学而笃志”。

几点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笃志、亲仁都与由我相反相成,但并不意味着笃志和亲仁是相似的。因为它们是在不同的层面上相反相成,不能逻辑地推论下去。第二,八条是修身治身的方法,它们的关系是彼此平行的,没有本末先后。第三,八条方法达到怎样的效果,主要看功夫。改过的极致功夫是不贰过,自省的最高功夫是“内省不疚”(《颜渊篇》)、闻一知十,笃志的至诚功夫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儒者求治,不甚求知,这是很明了的

宋初,孙明复先生作《儒辱》论曰:“仁义不行礼乐不作,儒者之辱欤。夫仁义礼乐,治世之本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舍其本则何所为哉。”便将儒家志欲全部道出来:欲治世,志在王道而已。通过什么来治理天下?惟仁义礼乐尔。通过什么来实现仁义礼乐呢?正是这八条。仁义礼乐,如今中道衰绝,仁义不存,礼崩乐坏,然而“治世”(自治作为另一面)的问题是永恒的。

所以,《论语》是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治理自身的一个本子。仁义礼乐,也许有错,也未必全错,即便有所错谬,不合时宜,但是治理天下、治理自身的道不由儒家、不由孔子阐释弘扬,也须由道家、甲乙丙丁家来阐释弘扬,岂可废之?牛顿物理学在高速的环境下是不对的,正好适时提出相对论才对,怎么可以因为牛顿物理学的“失效”而废弃科学呢?儒家也许是错误的,不合时宜,应该被扔进垃圾桶的,但是天下、个人不用仁义礼乐的大道来治,就应该用别的什么大道来治才对,岂可因此而废弃圣学和治道呢?

儒学也许可以被淘汰吧,但治道不会

治世的问题,就像是一系列自然现象和客观事实,假如一种科学假说或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和观察到的事实,应该再提出一个,直到找到合理的科学解释。治世的道,如果不是或者不全是《论语》所载的道,也应该再寻一个道。不过,依我看,道不必另造,因为人性是一致的,古往今来并没有改变。变的只是一些环境、际遇、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等人性所立的土壤。因此,道不必另造,却须新说。有常道,有新形势,应该就着新形势把常道重说一遍。

诸子与孔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论语》中正的大道是一个常道,但也不是唯一的常道。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都是有常道的。本文虽尊主《论语》,但是并不排斥诸子,因为儒、墨、道、法是针对治世问题的不同回答。它们都是治道,都是圣贤之学。

《论语》的哲学精神·序

《论语》是一部什么书(1)

《论语》的永恒精神(2)

《论语》没有哲学体系(3)

一个白房子的思想实验(4)

《论语》围绕“治”字展开其思想(5)

至中至正的精神(6)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圣人(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