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人周春解读《红楼梦》的判词

 茂林之家 2016-11-16

文/吴雪松

清著名藏书家、学者,周春(1729—1815),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别称内乐村农。浙江海宁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藏书印有“周春松霭”、“海宁周氏家藏”、“著书斋”、“松声山房”、“子孙世昌”、“自谓是羲皇上人”、“内乐村农”、“松霭藏书”、“周春字芚兮号松霭”等。兄周莲,字予同、号玉井,家多藏书,以博学知名一时。著《十三经音略》、《中文孝经》、《小学余论》、《辽金元姓谱》、《辽诗话》、《海昌盛览》、《阅红楼梦随笔》、《选材录》、《松霭遗书》等。

《红楼梦随笔》是目前发现清代关于《红楼梦》评论的最早文献,注意这本书名跟后来的《读红楼梦随笔》并非同著,后者将在本人下一篇博文粗略介绍。

这部很早的红楼梦理论著作,对红学并非是至宝,因为这本书除了典型的“本事说”观点,正是新红学深恶痛绝思想,做作者方面,也没给红学带来有利的信息,因为他确定地表明,《红楼梦》)(《石头记》)成书于康熙朝,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说作者是曹雪芹,反而说曹雪芹是“乌有先生”。就是这样信息,还有人囫囵吞枣,拿出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说作者是曹雪芹,完全是以讹传讹,颠倒是非。红学自摆乌龙的笑话,比比皆是。

正确的说法:现存最早的红楼梦评论作品,周春就强调了曹雪芹是化名,而不是最早的红楼梦评论指出了作者是曹雪芹。

清人周春解读《红楼梦》的判词

其实这周春,虽说是进士,博古通今不用怀疑,但他对《红楼梦》认识,确实要大家能有清醒认识,他是在乾隆庚戌秋(1790)才听说过《红楼梦》一书。 并明确了朋友的《石头记》(80回)与《红楼梦》(120回)有不同内容说法。所以欧阳健陈林那些程前脂后说法,认为《石头记》是道光年间篡改为反清复明就显然不靠谱了。到了壬子冬日才买到苏州刻本,实际已经是1793年出的程乙本再版。他的序落款“乙卯正月初四”,也就是1795年初。这样,他的这个“随笔”,就是一年多时间内读书笔记整理出来的册子,按照120程乙本,如果又这样做笔记,其实周春也就是读了一遍《红楼梦》的随笔。所以,他对红楼梦认识,有偏差的地方,确实显而易见,最突出的是,“金陵十二钗”被他读出了13个女人还错漏了探春。下面我们看他的解读。

清人周春解读《红楼梦》的判词

他解读十二的内容是:

正册第一林黛玉、薛宝钗。然曹字《说文》作[棘日](上棘下日),乃两株枯木上悬一围玉带之象,不可真认为双木林也。

在周春看来,不能简单认为是“林”,而要注意两枯木象征意思,也许在他看程乙本后文不是这样结果(泪尽而逝),所以没有敢断言这是黛玉之死的象征

第二元春,第三史太君。案放风筝者高也,大海者渤海也,史太君本不在十二金钗之列,然借以点湘云之姓,不可误认探春。

他认为本都不会误解的第三首探春判词是老太太,确实也太搞笑,大有罗玉凤扮演林黛玉感觉。不过他有他的理由,至于探春为何不在十二钗,他解释的探春命好,结局圆满,所以不用入这些薄命司,按照他这理论,老太太活的年纪不小了吧,也是薄命?自相矛盾的观点。

第四史湘云,第五妙玉,第六迎春,第七惜春,第八凤姐。案诗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句,盖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一从月从也,三字借用成句而已。

关于王熙凤,虽然没看脂批,他能猜解如此,还是可圈可点。

第九巧姐,第十李纨,第十一鸳鸯、秦可卿。案婢女贱流例 入又副册,香菱以能诗超入副册,鸳鸯贞烈,竟进入十二钗矣。盖此书专言情,情欲肆则天理灭亡,以鸳鸯、秦可卿殿十二钗,所谓欲尽理来也。

这样,正册12钗,他解读为13人,最后一判词认为是鸳鸯与可卿,显然是深受程乙本后四十会中鸳鸯之死影响,这种理解不是一知半解,而是受到篡改文字干扰而画蛇添足。

这种列出十三人还漏掉探春,也就说至少三个人解读出现了很大偏差。所以,不管你怎么博学,哪怕你有古人周春那样满腹经纶进士身份,只读一遍《红楼梦》就写评论,难免会出现很多低级错误,由此可知,那些雷人《红楼梦》影视作品 ,这样那样让人目瞪口呆也就可以理解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