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

 忽看世界转繁华 2016-11-16

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

时间:2013-08-16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中国书画

书画

  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蔚然成风,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

  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复兴,书画市场也日趋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包括徽商、晋商、闽商等在内的富户,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财富。这些有钱人“多有长物之好”。于是便附庸风雅,介入到收藏以示炫耀。这正如何良俊所说:“世人家多资力,加以好事,闻好古之家亦曾蓄画,遂买数十幅于家。客至,悬之中堂,誇以为观美。”加之朋友间聚会也常以书画名迹斗艳,以显示个人的身份。此风一旦形成,就需要大量书画作品供应。而前代书画存世又极少,因此作伪之风就变得更加历害。富商们成为了赝品销售的主要对象。

  至明代后期,鉴藏之风盛行,书画交易日趋繁荣,出现了“太史之字与画,毋论真鼎,即其厮养赝为者,人争重值购之。”的景象,不少文人也侧身其间,参与书画造假,从中牟利,从而形成了一股难以抵挡的作伪风潮。

  一、作伪之风与地区

  在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明代中期,古玩书画行业亦十分兴旺,沈德符观察到这种现象后指出:“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与古敌。……故以近出者当之,始于一二雅人。赏识摩挲,滥觞于江南好事缙绅,波靡于新安耳食,诸大估曰千、曰百,动辄倾囊相酬,真赝不可复辨。以至沈(周)、唐(寅)之画,上等荆、关;文(徵明)、祝(允明)之书,进参苏、米,其弊不知何极。”这种不论真伪贵贱的疯狂争购,使得市场作伪之风十分泛滥。一些官绅士大夫、富商大贾争相购藏古玩字画的情况在当时已是十分普遍。如锡山(无锡)巨富安国就有收藏喜好,对骨董书画的搜罗,不惜物力,单是“石鼓十拓”就让他“搜罗二十载,耗费万金。”像这样痴迷的收藏商贾不胜枚举,这恰好给制造伪书画者提供了骗人牟利的绝好机会。在如此情势之下,便极大地带动了书画作伪的风气。

  这时期书画作伪地区分布之广,作伪人数和方法之多,以及赝品流传之广,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据记载,嘉靖年以前,江浙地区仅仿造赵孟頫书画的大小作坊就多达四百余家,由此反映出明中期作伪之风是何等兴盛。

  尤其是苏州,作为明代中后期书画造假最富盛名的地域之一。临仿、伪造、代笔等行径已成规模流水线作业,很多史上最著名的书画赝品都出自此地。詹景凤《东图玄览编》曾指出“苏州专诸巷,伪造书画”。当地的山塘街专诸巷及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为数众多的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假画为业。这些伪作大多用绢本,有着题材广泛构图严谨、色彩鲜艳且画法工细之特点,时称“苏州片”。但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很多伪作竟出自名家的子孙、亲友和弟子之手。例如苏州专诸巷钦氏父子兄弟齐上阵,专门伪造宋元以来大家的书画,其中有宋徽宗赵佶、李公麟、郭熙、董源、范宽、刘松年、马远、钱选、夏圭、王冕和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等数十人,或巨幅或长卷,或小条短幅,数量甚多,故有“钦家样”的恶名。

  事实上,“苏州片”的制作大多数有稿本,且以绢本青绿工细画居多。所造名头也大多是古代名家,如唐李思训、李昭道,宋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但论造假商品最多的当属仇英。其《清明上河图》是众人争相仿造的对象,流到市场的版本就达几十余卷,他们根据仇英工笔青绿的画风特点,大量仿照制作。另外,伪文徵明作品的也不少。文氏的书画在当时已是“遍海内外,往往真不能赝十二,而环吴之里居者,润泽于先生手凡四十年。”由于文徵明为人宽厚,伪造其书画的人就更加肆无忌惮。明人冯时可就曾写道:“有伪公书画以博利者,或告之公,公曰:‘彼其才艺本出吾上,惜乎世不能知;而老夫徒以先饭占虚名也。’其后伪者不复惮公,后操以求公题款,公即随手与之,略无难色。”故文氏书画的伪作和代笔相当多,情况较为复杂。此外,还有一些署李公麟的款,如《西园雅集图》、《白描罗汉图》等,这些作品线条软弱,人物呆滞无神。

  造假者不仅仅满足于仿制,有的还在画后面做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鲜于枢、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大名家的题跋,以增强真实性,达到欺骗性之目的。像这类仿制名人字画的,在其时市场上已是炙手可热的商品:钟家兄弟之伪书,米海岳(米芾)之假帖,渑水燕淡之唐琴,往往珍为异宝。仅明代苏州地区,伪“文、沈、唐、仇”明四家的作品不可胜数。以致孙克弘“晚年画马远水、米南宫父子云山,远近千请无虚日。人有伪貌其笔以衣食者无数,当路悬购,十不得一真,率采声而已。”当时甚至有人专门低价收购赝本,然后再托大家名以高价出售。因而即使明知是赝品,也能卖到真迹的一半价格。

  不止苏州,在全国其它地方,书画作伪也是相当严重。上海松江一带的作伪者,大都以造董其昌字画最多。他们多学赵左、沈士充等松江派画法。所作董画一般多用湿笔,水分较多,无董画之生拙清秀之气。由于作伪的发达,以致当地的古董贩子张泰阶为了以假充真,混淆视听获得暴利,特为此编撰《宝绘录》一书,专门记录着那些制造古代大名家的作品,如伪作三国吴曹不兴、晋代顾恺之、陆探微、隋代展子虔、张僧繇以至宋元诸大家之作。其中不乏有“元四家”和“明四家”。可谓集晋唐至明代书画共二百多件名迹。并宣称书中丹青墨宝皆“稀世真品”。后经人揭穿,此书所载书画皆伪作。但仔细分辨作品,各家风格不同,也并非张氏一人所为,显然由专门书画作坊伪造。故清吴修有诗讥讽道:“不为传名定爱钱,笑他张姓谎连天,可知泥古成何用,已被人欺二百年。”

  至于江西南昌地区,则有专门伪造黄庭坚、文天祥等人书法的作坊。其特点是纸绢染得很黑,显得十分陈旧。毫无根据的乱造,水平极为低劣。

  然而,明末时期,河南开封地区也有一批人从事伪造唐、宋、元时期的名家书法作品。其特色在于作假的大都是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为主。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构,元代的赵孟頫等人的书法。但由于其作旧的痕迹太明显,那种随着时间流逝所形成的自然褶皱感,造假者则是用手揉搓出来,因此看上去不自然。

  在当时南京,作伪状况也相当空前,这种作伪现象至李日华时代依然兴盛。万历四十年底,夏贾从南京回来,毫无收获,身无一件书画,无可奈何地告诉李日华:“今日书画道断。卖者不卖。买者不买。盖由作为者多。受给者不少。相戒吹斋。不复敢入头中耳。”造假的猖狂使古玩行业反受其害。以致李日华曾感叹道:“数日来连观为迹。……近日贾客。边舻溢舰。纨绔游从。逐逐相往来者。率此物也。为之三叹。”

  除以上地区外,嘉兴、绍兴、无锡、湖州、杭州等地也有许多专门制作赝品的区域,令收藏家和普通民众防不胜防。

出处:搜藏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 、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搜藏网”的所有稿件,版权都归本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转载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搜藏网”。违者本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二、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字、图片涉及版权或者其它问题,请作者及时与本网站取得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