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句丽可不是什么弱国,初唐两代雄主24年征战才灭掉他!

 胡萝卜upup 2016-11-16

文|Alex

本文由小号特约作者原创发布

韩国人现在天天说这是他的,那是他的,翻看地图一看,他们一直叫嚣的高句丽和现在的韩国关系真的不大,国土都没搭边。反而是朝鲜和高句丽密切相关。

不过他们都很倔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咱们也真的别小看了他们口中的“高句丽”,他可是敢和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死磕24年的主!

一、必打的战争!

隋唐之际,朝鲜半岛上共有三个国家:高丽、新罗、百济。

高丽为高句丽之简称,是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于西汉末期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疆域东西跨度三千一百里,南北跨度两千里,大抵包括今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与中部。

高句丽可不是什么小国

朝鲜半岛的另外两个国家——新罗和百济,分别位于半岛南部的东面和西面,国土面积比高丽小,实力稍弱。

三个国家长期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相互之间矛盾重重,经常爆发战争,也为本文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自隋文帝时代起,高丽便不断挑战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

隋炀帝三征高丽的尝试失败了,唐帝国对高句丽的战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隋朝对高句丽征伐的延续。

贞观四年(630年)唐帝国征服宿敌东突厥,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方面,展开扩张之攻势。

贞观八、九年征吐谷浑、十四年灭高昌、十八年灭焉耆。

北边西边的强敌都给唐帝国打的够呛,这时一直游离于帝国势力范围的高句丽显得有些扎眼了。

被誉为天可汗的李世民,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和战略家,他当然不会不知道征伐对于东北亚局势的稳定性的作用。

高丽荣留王即位后表面对唐臣服,实则心怀鬼胎,在边境线上修筑了一条东北起于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西南直达渤海的入海口一千余里的长城, 贞观十六年,高丽国内爆发政变,其东部总督渊盖苏文杀了国王高建武,拥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继位,然后一手把持军政大权,成了高丽王国的实际统治者。

渊盖苏文(603年-666年),又名渊盖金(渊姓),是高句丽(古代中国东北扶余民族建立的政权)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

收复故汉疆域,维护东亚共主的权威,解决子孙后代可能面临的东北的威胁,这三个因素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做出征伐高丽的决策。

然而,经历了立储风波以及以及与北部薛延陀部的军事冲突,使得唐太宗不得不把这个计划推迟了两年,为了麻痹渊盖苏文,他甚至对高藏进行了例行册封。

唐太宗,太牛了,不用介绍

贞观十八年七月二十日,解决了内忧外患的唐太宗准备亲征高丽,表哥杨广没做成的事,我来做。

他即刻下令进行战争准备:

一、造四百艘战船,用于装载军粮;

二、征调契丹等少数民族部队,对高丽进行试探性进攻;

三、责将河北、河南诸州的粮草调往前线。

高丽面对唐帝国的军事动员,对策是遣使用“厚利”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打算在北面对唐朝进行牵制。

在战备方面一面加固高健武时代建造的“长城”,一面集结兵力,构筑军事据点,加大辽东诸城的防御力量,企图封锁唐军的水陆进攻路线和登陆港口,并实行坚壁清野,企图在唐军粮饷匮乏之时乘机反攻。

贞观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征朝海军总司令(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船五百艘、海军四万三千人,从莱州横渡渤海直趋辽东半岛;

任命李世勣为征朝先遣军总司令(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为副大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计六万人,从陆路进击辽东。

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他坚信,隋帝国倾尽国力、四度远征而未竟的事功必将在他的手中完成!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上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

本插图取自 中国历代战争史 第八册 414页

二.辽东.宿命之战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三月底,大将李勣采用声东击西之策渡过辽水,使得高丽人依仗的辽水屏障失去了作用。

四月十五日,李勣和李道宗率唐军主力从西、北两面进攻盖牟城。

经过激战,李勣部率先攻入城中,俘获高丽二万余口,缴获粮饷十余万石。

此次的攻城得手使得唐军缴获了极多后勤粮草,这使得唐军几乎不必再从国内继续运送多少粮食,使得本来就不繁重的唐军后勤负担进一步的减轻,也使得唐军在辽东有了一个据点。

在海路,张亮已越过渤海并攻下卑沙(今辽宁大连)。

为了震慑高句丽,张亮派先遣船队到鸭绿江入海口。

很快,李世绩和李道宗将隋炀帝曾久攻不下的辽东(今辽宁辽阳)包围。

辽东城对于唐军是有特别的意义的,炀帝三征,均止步于辽东城,因此对于唐军来说辽东城是必须越过的一道坎。

这时高丽的实际统治者渊盖苏文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惹上了个大麻烦,前方遍地战火,交战失败的全是自己一方,还有那些从海上过来的敌军随时可能向平壤发动攻击,该怎么办?

渊盖苏文虽然名声不好,但军政才能都是高丽屈指可数的。

经过分析,他得出结论:唐军的主力还是陆军,海军只是辅助,实力应该有限。

否则,他们大可不必等待陆军,而是直接杀向平壤。

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应是援救辽东城,击退唐陆军的正面进攻。

至于已经在鸭绿江口耀武扬威的唐军舰队,基本目的是炫耀武力,在国内造成恐慌,以心理战为主,不会有实质性举动。

对于这支部队,只要牢牢看住滩头,严防他们上岸即可。

很快,高句丽方面就组织了一支四万人的军队,火速北上来援救辽东。

此时,唐军负责阻截的是前锋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道玄从父弟,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人物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

他的兵力比较可观:四千骑兵。

面临着一比十的“大好局面”,大多数人认为不可正面冲突,应该深挖壕沟,高筑碉楼,借助工事进行防御,等待皇上率领的主力抵达。 对此,李道宗只说了两句话。

一句是:贼军以众敌寡,轻视我军,而且他们远道而来,身心俱疲,正是我们迎头痛击的大好时机。 另外一句是“我们是前锋,本来就是清道夫的角色,为皇上扫清障碍是我们的职责,怎么能当缩头乌龟,把敌人留给皇上?”

这时一个叫马文举的猛人主动请战,面对十倍之敌,阵前豪气干云,长喝道:“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策马向敌阵冲击,所向披靡。

高丽军一开始看见马大爷这么生猛还有点懵逼,不过反应过来之后发现人这么少于是都抄家伙上了,两军杀得难分难解。

唐军人数虽少,但是素质高,毕竟跟着天可汗四处砍人,都是些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亡命徒;

高丽呢,当然是胜在人多。

毕竟是众寡悬殊,高句丽军死的虽多,紧接着围上来的更多。

面对着不利局面,行军总管张君硋开始胆怯,率领部下向后方退去。 这下可苦了李道宗王爷,原本就不多的人马被冲得七零八落,眼看这一仗便要输了。

不过李道宗毕竟不是饭桶,带着几十骑兵冲入敌军薄弱处一顿猛砍,高丽人没见过这么玩命的,也怂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另外一个拉风名将李勣带着援兵到了,这下高丽人彻底完了,丢下一千具尸体跑的比西方记者,啊不,西突厥还快。

打败了高丽援军之后,李勣与李道宗率军对辽东进行了围困战。

五月十日,李世民亲率六军渡过辽水之后下令毁去桥梁,这出破釜沉舟大概是在向项羽同志致敬,嗯。

李世民大军于马首山扎营。

在听取了前方的战报后,李世民下令犒赏李道宗,并将猛人马文举提拔为中郎将,同时把懦夫张君乂斩首示众。

然后带着四百个小弟来到辽东城下。

此刻围城战役正在激烈进行,士兵们正扛着一个个装满沙土的大麻袋在填充城墙四周的壕沟。

李世民见状,立刻翻身下马,命士兵把袋子放到马背上,然后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扶着麻袋,亲自把沙土运到了壕沟边。 最高领导带头填坑换做是你感动不感动,你就说感动不感动吧?

艾玛,太感动了 士气啊,就立马跟技能冷却似的续满了。

一袋又一袋的沙土被迅速扔进了壕沟中。

很快,辽东城下的一大段壕沟被填成了平地。

李勣立刻指挥军队,将抛石机、撞车等大型攻城器械运过壕沟,对辽东城进行毁灭性打击 但是,高丽守军一看唐军这吃人的架势,立马拼死抵抗 唐军昼夜不停地猛攻了十二天,将这座城池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箭矢巨石如雨而下,战鼓声、喊杀声惊天动地,可辽东城却依旧固若金汤。

在唐军的攻城武器中,大型抛石车是高丽人最害怕的东西。

这种武器可以抛出重达三百斤的巨石,射程为一里。

为了抵御抛石车,高丽守军在城墙上修筑了一排排战楼,而且还在城墙外缘建有塔楼,作为第一道防线。 李世勣发现分散的抛石车难以充分发挥威力,于是下令将所有的抛石车密集排列,然后在同一时间发射巨石。 这一招果然奏效。随着无数的巨石像雨点一样密密麻麻地从天而降,辽东城上的战楼被纷纷砸塌。

李世勣抓住战机,迅速出动撞车,将城墙边缘的塔楼又一一撞倒,高丽守军只好退入城中,放弃了第一道防线。

为了加强攻城力量,李世民又亲率一万多名铁甲骑兵加入了攻城行列之中。

五月十七日,也就是唐军围攻辽东城的第十五天,老天爷终于站在了唐军这边。

七天之后,曾经在杨广面前无比坚固的辽东城陷入一片漫天大火之中——趁着南风大作之时唐军实施了火攻,从外城的防守工事到内城的府衙全部被大火所吞噬,堪称:风伯怒临辽东郡,祝融飞下焰摩天。 正在城中一片慌乱,救火不迭的时候,唐军适时发动了总攻。

士兵们呐喊着冲向这座已经红透半边天的大城,遍体鳞伤的城墙上,布满了徒手攀登的唐兵们。

虽然城中的高句丽军还在负隅顽抗,但无奈大势已去。

激战一天后,辽东城终于被唐军攻克。

高丽守军一万多人战死,另有一万多名士兵和四万多平民被俘。

李世民随即将辽东城置为辽州。

三、驻跸山.名将的成人礼

贞观十九年( 645 年)六月十一日,收降白岩城的唐军率军从白岩出发,向安市城挺进。

二十日抵达城北,立即发兵攻城。

次日,盖苏文遣高丽北部总督高延寿和南部总督高惠贞统高丽、靺鞨之众十五万援救安市,由此一场历史上著名的驻骅山大战拉开了序幕。

大战开始之初,唐军的形势其实是极为不利的。

给你算比账:东征陆军一共六万多人,可是唐军战斗力太强,已经打下高丽八座城池,这打下的总要分兵驻守吧,再加上安市城围困也要人吧,后勤运输线的维护也要人吧?

所以这时候天可汗身边能用来跟十五万高丽援军对砍的,只有三万人,而且又是在境外作战,端的是凶险万分。

但是,历史上总有逆天型的人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李世民同志就是这样的人 他对当前局势的分析认为摆在高延寿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上策、扼守高山与安市城形成犄角,对峙切断我们粮道。

中策、趁着人多势众,一面派军队阻挡住我军前进的步伐,一面派军队救出城中之人,共同撤退。

下策、还有就是不顾一切,和我军正面死磕,一决高低。

我看高延寿这小子这么二,选下策没跑了。

水平啊,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三国时代司马懿征公孙渊也是这样,能对对手的战略选择做出准确判断,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