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世民《伤辽东战亡》

 老刘tdrhg 2018-10-15
李世民《伤辽东战亡》


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

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

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

防身岂乏智,殉命有余忠。

注释

       伤辽东战亡: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五月拔盖牟、白岩、辽东等城,后因安市城之战不利,十月回师。此次东征,将士死亡近两千人,忠骨丛葬于柳城(今朝阳市)东南,太宗作文以祭之。此诗系东征回师时所作。

       凿门:打通。开通道路之意。

       律: 法。

       振鳞:振作;奋起。鳞,诗中借指类似鱼鳞的东西。宋玉《高唐赋》:“鼋鼍鳣鲔,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郑玄注:“鳞,龙蛇之属。”

       骋翼:施展、驰骋之意。翼,鸟类和昆虫的翅膀,鱼鳃边的小鳍。

       六奇:西汉陈平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曾六出奇计。沈约诗;“陈平出六计”。诗中借指唐太宗征辽施计。

鉴赏

       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由于骄傲轻敌,至使用兵失败。死亡战士两千余人。诗的前两句赞扬这些将士开通征途的战绩。用“振鳞”、“骋翼”形容将士投入战斗的英姿和战斗的激情。继写哀叹这次战斗“奇术”未展,“先亏一箭功”的结局。尾句用“岂乏智”、“有余忠”评价阵亡战士的功绩。

       唐太宗无疑是中国历代皇帝中顶尖的军事家,自他即位以后,唐军所向披靡,周边的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势力先后被灭。但是,戎马一生的太宗,也有碰到挫折的时候,那就是他直到病逝之时都未能平定辽东的高句丽。

       早在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发兵攻打高句丽,都遭到失败,甚至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太宗有着完成隋炀帝未竟之业的雄心壮志。贞观十八年,太宗集开国之英豪,在内政外交诸事顺遂的大好形势下,决定亲征高丽,以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高句丽问题,但却没有成功。

       太宗征高句丽为何受挫?我们先来看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过程。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有征伐高句丽的意图。在他看来,高句丽所盘踞的地区原本是汉朝、曹魏、西晋的领土,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为高句丽所窃据,本来就属于非法,唐朝是必定要将其收复的。只是突厥等问题尚未解决,又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因此需要暂缓攻打高句丽。

       到了贞观十六年,东突厥等部已经被唐所灭,高句丽内部则发生了政变。高句丽西部大人盖苏文杀死国君高建武,另立高藏为王,夺取了高句丽国政。不久,盖苏文执政的高句丽又与百济、日本联合攻打唐朝属国新罗,新罗向唐求救,唐朝派大臣前往高句丽要求其撤兵。不料盖苏文称:"当年新罗曾经趁着隋朝攻打高句丽的机会,出兵夺取了高句丽的不少地方,所以今天我高句丽要出兵收复失地,实属理所应当,唐朝不应干涉。除非新罗归还失地,我们高句丽绝不会罢兵。"唐太宗太怒,斥责:"你高句丽小国几乎全国领土都是从中国窃取的,今天天朝都还没有来向你们讨还失地,你们居然以这种理由攻打天朝属国新罗?"

       于是,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正式下诏征讨高句丽,昭告天下"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太宗认为,盖苏文篡权,高句丽内政当会不稳,又交恶新罗,是唐朝出兵的好时机。

       出兵诏令一下,各路唐军纷纷集结。唐太宗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同李道宗等率步骑六万为先锋,从陆路渡过辽河,攻辽东;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率兵四万三千,战船五百艘,从海路攻高丽;唐太宗亲率六军随后从洛阳出发,进军辽东。

       唐军出兵后节节胜利。李勣、李道宗军连克盖牟城等数座城池,包围重镇辽东城。张亮军登陆后攻下卑沙城。唐太宗率兵与李勣会师后,攻克了隋炀帝三次出兵都未攻下的辽东城,白崖城,包围安市城。

       得知安市城被围,高句丽派出北部大人高延寿,南部大人高惠真率高丽、靺鞨兵十五万北上增援,企图与唐军决战。唐太宗亲率唐军精锐迎战,大破高句丽军,高延寿,高惠真及各靺鞨酋长投降,唐朝坑杀靺鞨兵三千三百人。消息传出,高句丽举国震惊,安市城周边高句丽军仓皇逃离。但是,唐军围攻安市城却久攻不下,战事持续到九月,天气转寒,唐军不得以选择退兵。此次出兵,唐朝攻陷高句丽十多个城池,野战歼灭高句丽主力军十几万,但是没有达成一举攻灭高句丽的战略目的,因此唐太宗此次出兵没有成功。

       唐军的失败有着多重原因。首先唐朝在战略上犯了轻敌的错误。战前,唐太宗认为,高句丽所占据的不过是汉朝四个郡的地盘,唐军攻取并不困难。但事实上,高句丽并不容易攻取。高句丽地盘虽不大,但是已经经营了数百年,有城池百余座,军队三十余万人。更重要的,高句丽人是山地民族,生活在辽东和朝鲜半岛群山之中,建立了大量地势险要的山城居住。唐朝虽在野战中能不断取胜,但是想要攻克高句丽建筑的大量山城,则相当费力。高句丽可以利用山城体系迟滞唐军的攻势,等到冬天到来,来自中原的唐军不适应当地严寒气候,后勤运输困难,就只能退兵。此外,唐超误判高句丽会因为盖苏文的篡权而出现内乱,但在战争过程中,高句丽内部相当稳定,全力抵抗唐朝,并未出现大量倒戈投降。

       唐朝对攻取高句丽的难度认识不足,导致战术失误频频。高句丽山城防御体系的坚固,和当地冬季早寒的气候,决定了唐军只有速战速决,长驱直入,直捣高句丽腹地,才能达成战略目的。如果逐城攻取,难免旷日持久,陷入持久战而不得不退兵。但是唐军在战争进程中一味求稳,不敢出奇兵,多次贻误战机。第一次是在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增援安市城时,李道宗进谏认为高句丽举国之兵北上,其首都平壤空虚,请给他五千精兵,直取平壤,则高句丽可以一鼓而下。但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在唐军将高句丽援军歼灭后,唐太宗意图绕过安市城进取平壤,但又被长孙无忌以皇帝安危重要的理由所劝阻。这两次唐军一再丧失进取平壤的战机,而采取了步步为营的"万全之策",终导致顿兵坚城之下,被迫退兵。

       唐军更大的失误则在海路。原本海路唐军计划直接登陆进取平壤,但是为求稳妥,后来却改为在辽东半岛登陆,远离高句丽的核心地带。并且唐太宗又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海路唐军主帅刑部尚书张亮为文官,毫无军事才能,临战怯懦,最后海路唐军战果很小,几乎没有对高句丽构成威胁。

       这次东征的失败让高句丽又苟延残喘了二十年。唐高宗时,唐朝重视了海路的攻势,打到了平壤城下,又逢高句丽发生内乱,终得以灭亡高句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