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初是称呼这座城市的, 后来变成我们国家的名字#UC订阅号#

 昵称25382711 2016-11-16

“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但大家是否知道,“中国”最初是周武王用以称呼洛阳的,渐渐的指代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进而演变到指代整个华夏领土。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总是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即“中国”,而称它族的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

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就标志着中国统一国家政权形式的诞生。应当说,这时“中国”的概念便有了确切的政治涵义。据《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禹被视为“天下共主”,其统辖的区域被称为“夏”。何以“夏”相称?《尔雅·释诂》曰:“夏,大也”。《尚书》注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

商原是夏朝统治下的一个诸侯国,后来取代夏朝而成为“天下共主”。商朝之时,被称为“邑”的城垣有了很大的发展,“邑”形成了不同血缘氏族部落成员杂居的古代都市。当时已出现“中商”、“大商邑”的称谓,而对中原周围各族则称之为“方”。如河北的井方,陕西的鬼方、羌方,淮南的林方,山东的戈方等。

最迟从西周初开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开始被称做“中国”。“中国”最初只是一个行政区划上的概念,最早出现“中国”一词就是在西周初,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上。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以成周洛邑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周代大量使用的“中国”称谓,至少具有四种含义:一是地理意义上的所谓“中原”地区。《汉书·地理志》曰:“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雒邑”者,今洛阳城也;“土中”者,今中原大地也。 二是政治意义上的所谓“天子之国”。此义源于夏代的“夏”和商代的“中商”、“中土”,相对于东、南、西、北各族的称谓。

周代存在着五大民族集团。《礼记·王制》云:“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这里的“中国”,主要指以河洛为中心的华夏民族,是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文明”。《礼记·玉制》又云:“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直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可见,政治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在更深层次上是文化的差异,即所谓“华夷之辨”,还包括文化意义上的“文明之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一词的内涵逐步跨出了中原,继而指代华夏民族整个居住地和所建立的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