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白元朱方寸铁 亦承古法亦开新——记西泠印社篆刻名家沈颖丽

 秦岭之尖 2016-11-16

文/南沙

汉白元朱方寸铁  亦承古法亦开新——记西泠印社篆刻名家沈颖丽篆刻艺术而言,它既是最远古的艺术,也是最现代的艺术,而且是优于西方原始画派的。自从上世纪末以法国亨利、卢梭为代表的原始画派出现以来,远古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例如马蒂斯、克利等人都向远古艺术作过借鉴。梵高、毕加索也从远古艺术风格近似的非洲艺术中吸取了营养,那么像当代印人沈颖丽老师也一样,向古玺印艺吸收精华,从而创造印之新风。

汉白元朱方寸铁  亦承古法亦开新——记西泠印社篆刻名家沈颖丽中国古代印章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的古玺印以难得的自然天趣、超拔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近乎于童心的创作状态、类似于远古图腾的诡异、烂漫和多样化的审美取向成为了当代篆刻艺术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随着古玺印和秦汉印的大量出土和古文字研究的进展,使得当代古玺印的创作在创作意识、技法、视觉感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古玺是秦统一以前印章的概称,上可远溯三代,盛于战国。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部分文字有待考证研究。从文字形式上,可分阴文(白文)、阳文(朱文),朱文古玺大都配有边框。印文笔划细如毫发,多是铸造而成。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古玺印印钮的形式多样,印文的构思严密,章法的合理巧妙。总之,古玺印各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性,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的艺术特性,是古代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体现。

汉白元朱方寸铁  亦承古法亦开新——记西泠印社篆刻名家沈颖丽笔者相信,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许多难忘的时刻,更相信,每个成功人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人生最美好的过程是寻梦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无论今天你是正在朝着梦的方向奔跑,或是已经在某个领域功成名就。

汉白元朱方寸铁  亦承古法亦开新——记西泠印社篆刻名家沈颖丽沈颖丽老师天资聪颖,生于杭州的她自幼受文化名城的熏陶,在花季年代进入西泠印社工作,便与西泠结下福缘。沈颖丽老师回忆说,“当时来印社的国外名家有日本的小林斗庵、梅舒适、金井凌雪、韩国的金膺显等。国内有沙孟海、陆维钊、方介堪、启功、徐邦达、王个簃、顾廷龙、唐云、陈巨来、钱君匋、叶潞渊等等。”这些人当时在全国来讲都是凤毛麟角的名家泰斗级的人物,她常常陪同在侧,看到他们舞刀弄墨,这样的情景如此的熏陶,他说一辈子都难忘记。

沈颖丽老师谦和开朗,在她艺术的道路上,有三位艺术贵人,都是西泠印社的名家。首先是著名篆刻家茅大容先生,正是他的启蒙和栽培,使沈颖丽老师踏进了传统艺术的大门,其次是著名书法家蒋北耿先生,他给了沈颖丽以中国文史知识的熏陶和书法技艺的传授,使她平添双翼,得以在传统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再就是西泠印社泰斗级人物书法篆刻大家高式熊先生。沈颖丽说,人生处世,不免风风雨雨,几十年来,高先生每当逢年过节总是给她谆谆教导,除了篆刻技艺教授外,还

给她以精神上的关怀和呵护,使她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

“三位老师在不同的领域给了我无限的学习机会,我走到今天,是离不开这三位老师的教导的。他们不仅教会了我艺术技艺,同时也教导着我如何做人,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给予我的帮助使我终身受益。我至今在他们的影响下,还在快乐地学习着。”沈颖丽感慨道。

笔者在博物馆或古代印学展上会见到一些色彩鲜艳的汉彩陶,发色凝重的青花瓷,拓印清晰、笔致严谨的古拓片,尤其见到战国时期的古玺印,其印文斑驳,铭铸了华夏历史传承的痕迹,铜锈斑斓,浸染了两千年的岁月沧桑。

汉白元朱方寸铁  亦承古法亦开新——记西泠印社篆刻名家沈颖丽玺印是我国土生土长,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在古代,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在秦代以前均称为‘玺’,及至秦始皇规定只有帝后印方可称‘玺’,其他的官私印只能称‘印’,这才有了‘玺’与‘印’之分。其实,就收藏而言,古玺印也是一大收藏门类,如晚清的罗振玉、陈介祺、吴大徵、黄宾虹,写《老残游记》的刘鹗,都是古玺印收藏大家。只是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淡化,人们对于古文字了解越来越少,研究古玺印的难度也就相对越来越大,门槛也就显得越来越高。故而,近年来,对于古玺印的收藏和研究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少。而沈颖丽老师一直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着这块古玺印,守望着古玺印的精神家园。其师蒋北耿先生有诗为证:奴家惯使平口刀,梨石为田未辞劳。奖获兰亭已往矣,奉旨献艺记今朝。

汉白元朱方寸铁  亦承古法亦开新——记西泠印社篆刻名家沈颖丽沈颖丽老师对战国古玺研究创作情有独钟,研究古玺已有20余年,孜孜不倦求索着。她的印在章法上空灵奇异,变化多端,文字的大小宽窄和笔画的长短,巧做错落穿插,打破平整的呆板格局,字的形态自然。沈颖丽老师的古玺印,险峻奇肆,看似歪斜,然细看却斜中有正,乱中寓工,极尽巧思,于险绝、欹侧中寓平稳;在布白上大块留红或留白的,疏密对比之趣,十分真率自然,绝无雕饰之气。既丰富了印面内容,又增强了古朴、灵动之气质和形式美;朱文多阔边,与细劲的印文对映成趣,更有凝重、鲜明的视觉效果。

笔者与沈颖丽老师交流时,她说道:“篆刻印章发展至今天,已从书画的从属地位脱胎为独立的篆刻艺术,配上一方好的边款,愈显重要。拓制技术也越发要紧。如果一方好的印章配上美丽清晰的边款,红黑对比,交相辉映,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欣赏效果。”

沈颖丽老师几十年来篆刻作品数十次入展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书法篆刻大展。多次应国外专业团体邀请出访,进行艺术讲课和交流。曾获杭州市第七届“五一个工程”奖并入选杭州市首批文艺家人才库。书法作品曾入展全国著名女书法家作品展、首届、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五十周年校友作品展、浙江书法60年——书法精品展等。 篆刻作品入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40余次,省市书协主办的篆刻70余次,其中获得“首届全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三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二等奖”(篆刻最高奖)、“首届全浙书法大展优秀奖”、“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奖”等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中央电视台、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共中央文献办、沈阳陈云纪念馆、杭州市政府、西泠印社等部门及国家领导人收藏。曾为国家领导人现场治印以及著名书画大家镌制名号印章。

行文至此,笔者突然想起一位已故乡贤著名书画鉴定泰斗、故宫学派巨擘徐邦达先生曾赠其诗云:“汉白元朱方寸铁,亦承古法亦开新。乞求什袭文房宝,后此西泠接八人”。

丙申 秋 草就于 无我斋

(《走遍中国》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