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更是一种抒发人生情怀的艺术

 鸿墨轩3dec 2016-11-17

书法更是一种抒发人生情怀的艺术

 

文/杨植野

我一直觉得,对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思考,也许是许多书家的困惑,只是当别人还在困惑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时我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说实话,在当代书家的一些书论中,多是谈技术的,很少看到谈书法意蕴之美的东西,尤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所谓意蕴,窃以为是书法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最终表现的都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其内心萌生的一种感觉。所以有的人认为,书法无非就是写字,挥笔可就,可殊不知,在点、横、撇、捺,淡、浓、枯、润之间,一个人的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乃至时代气息已跃然纸上。可见,书法不仅是写字,更是一种抒发人生情怀的艺术,并能通过浓与淡、虚与实、粗与细的线条变化,可以从中感悟和解读到它蕴含的情感和意蕴之美。

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的境界,既使心灵净化,又使心灵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无限,这样的意境才不会是情与景简单相加,而是在阔度、深度、高度上进入一个人生的诗化哲学境界。什么是意境?就是景、情、道在人生审美体验中的统摄、聚合、交融。无疑,经典性书法作品都有一个独立的充满审美意味的线条世界,这是因为点线按字形结构进行全新的创构,使书法作品在空间构成中充盈着时间的动感,而成为有独立生命的运动的时空形式。所以在我看来,书法意境产生于文字线条墨象的无穷变化之中,产生于走笔运墨所诞生的笔意情性之中。因此,我认为有两个很重要的创作方法,一是一旦有了创作冲动,就立即创作。人是需要这种创作冲动的,没有这个而去刻意创作往往没有效果,比如读帖的时候,看着看着,就想创作。还有看展览的时候,某个人的作品竟然是这样写的,就想到我该怎么写,然后回来马上投入创作,这个时候的效果也会很好。再有就是读文包括书法理论,很有可能当读到古人哪一段话的时候,马上就有冲动和灵感。想一想,我的好多作品都是在有冲动的状态下完成的,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很多好的作品也是深思熟虑后产生的成果,必须在一定思维和创意的指挥下来进行创作。虽然时间有限,花在临摹和创作上的整段时间不多,但那些零碎的时间可以去思考,去读帖。甚至没有帖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纯粹的思考,实际上有时候这比临帖的效果还好,这就是人的思考的力量。所以一味临帖而不发挥思考,即使有天赋也很难体现出来。读、临、思要结合起来。

往往面对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我通常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从静止的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书法的造型品味是第一位的;而从动态的书写意味来看,我更喜欢那种从容大度的优雅气质。依我看,书法,关键在于明理尽性。透过书法,看到的是人,是自然,是道。或为刚劲、或为优雅,或为精微、或为洒脱,在如此丰富的书法的线条与构造里,具有立志、抒情、写意的内涵。只有接受过中华文化精神洗礼的人,才能够体悟到诸多笔法、笔性所指向的人的心性与自然的理法以及道的境界。观古今中外,大凡最大的学问是经世之学,管理与审美范畴中逻辑思维与意象思维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思维模式。经世致用,文以载道,综合思维中的双向互动、滋生与补养,正是当代士人所拥有的综合素质与人文学养。时人往往热衷于举杯痛饮,以求情达,我却更喜欢把书法当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因为它承载着不朽的艺术传统,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而“始于无意,而渐成有意;生于有形,而化为无形。”是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契合于传统美学的意境体悟和生命意识,“书为心画”——艺术与心灵的同构与融合,成为永续不衰的艺术生机。所以书道亦即人道,书之“道”既包含了形质相称的自然意识,也蕴含了物我一体的心灵体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譬如,儒家主张人生要积极入世,要有所作为,在审美上合乎“礼”为“尽美”,要求以“充实而有光辉”,表现在书法艺术风格倾向性上,就是崇尚整齐、浑厚、宽博、不露不怯的风格特征,在笔墨技巧上,最明显的在于推崇“笔笔中锋”,“无往不复,无垂不缩”这样一些笔法原则,使笔墨文字芒角、文字形象温厚敦实,透射出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雄浑美和儒者修身养性的内在精神美,使书法艺术创作实践实现他的本质目的——通过完善的自我人格的艺术再现而达到感染人、影响人的目的。而道家主张天真烂漫、崇尚自然,在审美意趣上追求一种清逸、淡雅、质朴天真的美学标准,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反对一切人工雕琢,具体反映在书法艺术的创作技巧与风格上,即崇尚真情与率意,用笔恣肆,如入笔横画竖切,竖画横切,没有过多回环缭绕,藏头护尾的动作,率性而自然,线条简古疏淡而意味醇厚,结构上依倚欹侧,自然生姿,不假人力,不露人工斧凿痕迹,信笔所由,任意而行,来无迹而去无踪,飘然而笔墨销溶,表现出一种超逸世俗、宁静、朦胧而又幽远苍茫的历史感与生命沉思,这就是道家所要追求的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应该说儒道两家的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它使传统文化赋予书法艺术以深刻的精神内涵,它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书法以简省的笔墨线条,方块字结构和黑白关系,表现着书法家的心灵图式,实现着书法家艺术境界的自我超越。因此说,中国书法线条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这是一种以刚雄清新的生命为美的书法美学观,一种以书法线条与天地万物和人的生命同构的书法本体论。实际上,书法线条具有抽象性,书法受文字笔划和字形结构的限制,只能在不改变文字笔划和字形结构的条件下去呈现美的意象。这就要求书法对形态美和动态美的表现,应该比绘画更集中、更概括,使人能够联想更多的具体事物所共有的审美特征,而不局限于某一具体事物。张怀瓘称 书法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指出书法的点划结构能引人联想,是现实美的抽象化的符号。作为人对世界万物审美性抽象的线条,在其象征功能方面直接是人的情感的迹化。线条(心画)可使书家情感迹化而禀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这种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的流动不息,使得线条成为时间的、节律的、大化流行的写照。在今天,人们创作和欣赏书法,并非只是怀古之幽情或伸展林间笛音般的淡远情思,而是以这直指心性的艺术,把人还原成历史、传统、文化的倾听者和追问者,使人们沉潜到文化的深层中去对话,去问答,去释疑。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呈现一个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那个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不是在读“古董”,相反,当作品向理解它的欣赏者敞开时,它就是将艺术和世界双重奥秘展示出来,并指明走向精神家园之路。无疑,历代书法杰作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理解、重新解释,并在文化的解码中显示出新的生命力。

当然,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兼顾美学的意蕴和传统的根本,并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以自己的生命状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使观者赏其书如睹其人。刘熙载所谓“书如其人”,即是把书法品位上升到人格品位的高度,将书法艺术尺度与社会道德评价联接起来。也就是说,其作品要笔酣意足,雍容大雅。线条浑圆而爽俊,结体利落而沉着,章法浑然而天成。运笔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 转折之处,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形成外圆内方的妙用;在运用墨法上,根据书写点画的疏密,来灵活掌握墨的浓淡与字笔画的粗细,给人以气韵洞达、灵动爽朗的美感。书家要通过流畅的节奏把一些独立的字结构融为整体,使其整篇作品通达豪放、神奇浑朴、气势磅礴,并集中地体现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在笔法上粗劲、迟重、圆活、劲健苍老; 在用墨上,墨汁淋漓,温润酣畅。其书由于笔墨饱满,中锋行笔,故其点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样的的书法作品才不失法度,飘逸浑厚,静中有动,别具生动,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不过,还要看作者是否通过行笔之快慢、轻重,结体之松紧、俯仰,点画之向背、楫让,行行之照应、线条之连贯,使字里行间流溢着力的节奏之美。其字字争让有法,非开合有度而不能抵;其笔法恣意纵横,非炉火纯青不能达;其运用之娴熟,非得心应手而不能为。这既来自天资和领悟,也来自生活的积累和沉淀。其实,在当代书家中,就是使书法缺少有一种儒雅简静的文人气息,这主要体现在书法的结体、章法和作品的字里行间。而其中的优雅、和谐、均衡、从容,则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和之美。具体表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不够,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善于用传统技法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不加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所以在书家心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心态。自古以来,优秀的书家莫不“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于飞潜动植流峙之奇,以疾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理异态,自然迭出”(康南海语)。“清”的人生使王羲之笔底流溢出幽玄淡逸的人格美;正大阳刚的儒者情怀使颜真卿的书法焕发出雄浑壮硕、庄严伟岸的人性的光辉;怡然自得的禅悦风范,使苏东坡的书法天机舒卷,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固然重视形式的提炼,但并没有鼓努为力,声嘶力竭地宣泻笔墨,只是“性情中人”,听任心腕之交汇,悠然一挥便感人肺腑,惊心动魄。在我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审美,而且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哲学。因为技进乎道,只有深刻的艺术体验,才能升华到哲学的层面;同时也只有对哲学的深入的体悟,才能反观到艺术的微言大义,才能真正领悟书法之道与人格之道紧密相关。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和个性精神实在太难了,尤以书法艺术更难,既要不践古人,又要与今人拉开距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语)何难至哉?这是说来容易,做来艰辛的苦差事,它需要数十年的磨洗与砥砺,古来有几人能渗透和踵至。记得苏东坡有首咏梅诗尤似书法创作的个性要求:“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枝。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酒晕般小红桃杏色的春态,故作而无端地绽放在玉肌似的孤瘦雪霜枝的寒心之上,报春而未改寒心,这才是梅格,同样可喻书格。这不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孙过庭《书谱》)吗?

总而言之,创作很重要,作为一个书法家,必须要靠作品说话,但是要搞好创作,不能没有理论。理论对创作的支撑与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学习古人的理论,还有一种是能从书法创作当中思考一些理论问题,能总结出一些理论,前提是自己能进行理论思考。有些人可能没有总结成文字,但不等于他没有理论,不等于他在创作中没有理论思考,只是概括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形诸文字。我这么多年来虽然很重视创作,但总是感到很不满意,但就书法创作的品味和艺术性而言,很欠缺。理论方面当然也很重视,但是书法的理论总结离不开实践,由于时间的限制,虽然有些理论思考,也写了些文章,但理论成果并不丰富。创作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尽管我都不满足,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对书法理论起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我心中理想的作品,要既大气,又雅气,两者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就是要充满变化,书法气象的营造,就是体现在丰富的变化当中,有矛盾,又能化解得很好。变化本身就包含着韵律和节奏感。第三就是作品能反映出丰富的文化气象,能营造出非常高格调的氛围和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