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清桥畔,名士风流 24

 青梅煮茶 2016-11-17
    在建康路和长白街交叉路口,坐落着一座石桥。它由一座主桥和两座辅桥构成,中间的主桥供机动车行驶,两侧的辅桥为慢车道和人行道,在主桥和辅桥的缝隙处,一块写着“淮清桥”石碑矗立其间。
  这座石桥看上去与常见的单拱石拱桥并无什么不同,实际上它却是南京桥梁中的“老前辈”,始建于南朝年间,原名青溪大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横跨在进出夫子庙的交通要道之上,见识了历史长河中无数悲欢喜乐。

  逍遥楼

  南京城市史研究者胡卓然告诉记者,淮清桥的得名,与其地理位置有关。桥下,便是秦淮河与古清(青)溪的交汇处。秦淮河古名“淮水”,取一个“淮”字,再加上清(青)溪的“清”字,就成了建在这里的古桥的名字。
  青溪开凿于三国孙吴赤乌四年(241年),原名“东渠”。当年孙权定都建业后,在城东北建立了太初宫。当时,城西有长江,北有后湖,南有秦淮之险,只有东面是平岗,为了弥补城防体系东面的短板,孙权“乃凿渠以为要隘,名东渠。遇有战事,则置栅为固”,开凿了一条人工河。
  南京红学家严中的研究显示,在文献中对于“东渠”的称呼有着“青溪”和“清溪”两种不同的写法,比如在陈朝人顾野王的《舆地志》写有:“青溪发源钟山,入于淮,连绵十余里……今县东有渠,北接复舟山,以近后湖,里俗相传此青溪也。”而明礼部主编的《洪武京城图志》则将“青溪”定名为“清溪”:“吴赤乌四年,凿东渠,清溪,通城北堑(潮)沟,以泄玄武湖水,旧有九曲,今上元县南,迤逦而西,循旧内府东南出,至府学墙下,皆清溪之旧曲。”
  淮清桥原名青溪大桥,直到明洪武二十八年,由礼部主编的《洪武京城图志》才出现了“淮清桥”的名字——“淮清桥,在大中桥西南一里淮水,旧名东水闸,今名淮清桥”。但由于“青溪”和“清溪”的混用,此后的文献中出现了“淮清桥”与“淮青桥”两种不同的写法,严中认为,这两种写法其实是可以通用的。
  据《江宁府志古迹》记载,在明朝时期,朱元璋曾经在桥边修建了一座“逍遥楼”用来遏制民间盛行的赌博风气。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身为工作狂的他,在制定国家休假制度时规定,一年只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和自己的生日。这位天天忙得不可开交的皇帝无意间发现,南京城里居然有不少游手好闲之徒整天赌博。他于是下旨在淮清桥旁建造一座特殊的楼馆,起名为“逍遥楼”,其目的就是对付赌徒。该楼建成后,朱元璋下令将那些远近闻名的赌徒置于楼中,又将收缴来的赌具放置楼内,供赌徒们“痛快尽兴”地玩,但却严令:不给饭吃。此举确实很有效,据说,之后城内外的赌徒销声匿迹,百姓们连连称道。

  邀笛步

  淮清桥南侧就是十里秦淮,各朝各代居住在南京的名人,也多居住在此,在历史上留下一段段轶事。
  东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的桓伊是当时的赫赫有名音乐家,他不仅擅长声乐,乐器演奏水平也堪称一绝,相传他得到东汉蔡邕制作的“柯亭笛”,苦心钻研吹笛技法,尽得其妙,时人皆为叹服。
  一天,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赴都城建康,泊船青溪,恰好遇到桓伊乘车从青溪大桥上经过。王徽之一打听,原来这人便是知名音乐家桓伊,便叫人过去拦住桓伊的车,客气地说道:“听说您善于吹笛,不知能否为我演奏一曲?”
  桓伊此前与王徽之素不相识,不过他知道王徽之以行为怪诞闻名,想到此人之前曾经雪夜行船拜访琴家戴逵,到门前便打道回府,还声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现在做出拦车听曲的要求也不奇怪了。桓伊谦逊地笑了笑,从车上搬下称为“胡床”的小马扎,坐在上面给王徽之演奏起来。一曲《三调弄》吹罢,王徽之听呆了,等想鼓掌时,桓伊早已翩然离去。这段收录在《世说新语·任诞》的故事让清溪大桥边的萧家渡渡口留下了“邀笛步”的地名,但随着时光的变迁,“邀笛步”如今已经难寻踪迹。
  唐开元年间,大诗人王昌龄曾任江宁丞,他前后在南京待了八年,当时的人送给他外号“王江宁”,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的王昌龄被安排到南京来当一个小官,心中难免有些郁闷,他安家于淮清桥附近,时常在桥边上的一座亭子里宴请好友,吟诗作对,派遣胸中的愤懑之情。
  安史乱起,王昌龄为刺史闾丘晓所戮,终年五十八岁。此后,常有文人墨客来淮清桥寻访王昌龄生活过的痕迹。清代诗人、文学家王友亮少时家居白鹭洲,其《金陵杂咏》中就有《王少伯故居在青溪》一诗:“龙标故宅无寻处,行偏青溪碧水隈,料得吟魂犹恋此,松风稷稷月中来。”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一位风尘仆仆的考生从安徽来到南京赶考,不想因为生病未能参加考试,从此定居金陵,住在淮清桥边,他便是吴敬梓。他将自己在淮清桥边的所见所闻加以整理,以秦淮河畔、夫子庙内的各地士子为原型创作了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桃叶渡

  离淮清桥不远处的桃叶渡,原名南浦渡,后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桃叶渡。它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小妾桃叶的风流逸事而得名。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与新安公主成婚之后纳了一妾。妾名桃叶,深得王献之宠爱。他常到渡口迎接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
  从六朝到明清,来此游玩的人日渐增多,渡口常常挤得人满为患。清顺治三年,一个叫金云甫的“好心人”,担心来此游玩的人会发生拥挤落水之类的意外,于是出资建了一座木桥,当时的太守李正茂亲自题名为“利涉桥”,意为利于涉水。不想桥建成后,渡口逐渐失去作用。来此寻访的人只能找到几块石碑和几片枯黄的落叶,感觉大煞风景,纷纷骂金云甫多管闲事。
  康熙二年,李正茂又将木桥改为石头桥。但是风水先生却认为,这座桥破坏了风水,从此南京出不了状元、进士。于是官府硬是将石桥拆除掉,但是老百姓又感觉出行不便,一再要求重建这座桥,官府只得重新建造了一座木头桥。几经波折,直到解放后,这座桥才被拆除,现在也只剩下断桥痕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