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它有南北两个源头,交汇于方山形成干流后,沿方山西麓一路向北至南京城东南再度分叉,一路经东水关入明城墙,称为内秦淮河,另一路沿明城墙外围向南再向西流去,称为外秦淮河。你知道吗? 这段外秦淮河,是1100年前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为建造的金陵城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史学界称为杨吴城濠),而这段护城河只是杨吴城濠的一个部分。杨吴城濠作为今南京历史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护城河,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可与南京明城墙相媲美。 筑金陵城与掘城濠是同时进行的 唐天复二年(902年),割据一方的(杨)吴国政权建立,设都城于扬州。天祐十一年(914年),权臣徐知诰“为吴楼船军使,以舟兵屯金陵(今南京)”。在这块具有“王气”之地,开始了艰难的建设之旅。他从实际出发,舍弃了荒芜的原六朝宫城地区,将建设的主城区南移数里,采取“以人为本”的方针策略,将文化、教育、商业最为繁华和集中的今洪武路、内桥一带为市中心,再将较为繁华和人口较为密集的(内)秦淮河两岸及今天的门东、门西地区悉数纳入金陵城的建设范围,据宋《景定建康志》记载:“昇州刺史徐知诰,治城市、府舍甚盛。” 天祐十四年(917年),至顺义三年(923年)共用了七年时间,徐知诰筑金陵城“周25里44步,上阔2.5丈,下阔3.5丈,高2.5丈”。据宋《景定建康志》记载:“景定元年,大使马光祖以开濠之土培厚城身。”另据明《嘉庆建康志》记载:“南唐都城即金陵城,又称江宁府城,为土筑。”土从何而来,一面挖掘城濠,再以所掘之土,揉劲、平铺、层层夯实,再各段连结,一座雄伟壮观的杨吴金陵城由此而建成。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接受(杨)吴皇帝杨溥的禅让,成为南唐的开国皇帝。徐知诰改国号“吴”为“唐”,史称南唐,同时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并定为都城。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昪。此后的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多次对江宁府城墙进行维修加筑,使得城墙更显壮观。 据明《金陵古今图考》载:杨吴所建金陵城大致呈正方形“西据石头即今石城、三山二门,南接长干即今聚宝门,东门以白下桥为限即今大中桥,北门以玄武桥为限即今北门桥”。值得一提的是栅寨门,元《至正金陵新志》进一步解释道:“栅寨门在城西门近南,凿城立栅,通古运,复置闸以泄城内水,入于江。”即在今天的虎踞南路涵洞口处。 截断淮水以筑东、西水门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唐《建康实录》载:“始皇三十六年,始皇东巡,自江乘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查阅明《金陵古今图考》之《吴越楚地图》,吴、越时期今南京城区尚无龙藏浦的身影,而《金陵古今图考》之《秦秣陵县图》 上却出现了一条河流,并明确记载“秦凿淮”。作为被秦始皇“征服”的标志,这条河流,由龙藏浦改称淮水,东吴以后改称秦淮。而方山至今南京城东南的这段秦淮河从古至今作为自然河流,经东水关流入南京明城墙内,横贯南部城区,从西水关流出,汇入长江。 顺义三年(923年),徐知诰完成了金陵城城墙和环城护城河的基本框架之后,决定“断淮以筑水门”,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断淮筑水门”,一方面可检验秦淮河入城处,沿城墙外围向南再向西开凿的“杨吴城濠”的分洪能力,另一方面又可在分流内秦淮河水的同时,断淮水以筑东、西水门。明代史学家陈沂在《金陵古今图考》之《南唐江宁府图》中这样描述:“截于通济城内旁入秦淮,又自通济城外与秦淮分流,绕南经长干桥,至于三山水门外与秦淮复合者杨吴之城濠也。” 外秦淮河的开凿,改变了原先“大城南”的格局,使得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之间开阔地带的古长干里被一分为二,从此,“越城”远离了江宁府主城;“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凤凰台只能隔濠“临江”。 西面和北面的杨吴城濠 从《金陵古今图考》之《南唐江宁府图》上,可以看到江宁府城西面面对的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滚滚大江,自古以来,随江而下的泥沙在城西和秦淮河的入江口外大量堆积后成为诸多大小不等的沙洲,如鳗鱼洲、草鞋洲、白鹭洲等等,在五代十国时期渐渐连片成为大沙洲,与原来陆地间的夹江渐渐演变成河道,与原秦淮河连通后,形成了今天的外秦淮河的一部分。正所谓沧海变桑田,从大江到沙洲,再到连片成为陆地的缓慢演变过程。 北门桥,杨吴、南唐时期留下的著名古地名,所跨的河流即杨吴城濠的北面部分,桥下的濠水,源自秦淮、青溪及五台山之水。若以北杨吴城濠的北门桥为中点的话,那么,向西经广州路流入乌龙潭,再与秦淮河水汇合的这段就为西段。据考证:在古代,广州路本身就是一条河,后因淤塞水源断绝,河床干涸,沿河之街,遂被称为“干河沿”。如今,这条被称为“干河沿”的巷子,就在广州路东口的南面。北杨吴城濠的东段,北门桥、莲花桥、浮桥、太平桥、竺桥一线这一段的成因较为复杂。 自古以来,南京城东就流淌着一条名叫青溪的河流,发源于紫金山,汇紫金山西麓各溪溪水,迂回曲折,蜿蜒注入秦淮河,被称为“九曲青溪”。宝鼎二年(267年),东吴末帝孙皓筑昭明宫,凿东渠引青溪水于昭明宫之南。东晋以后,为扩建宫城的需要,这条东渠继续向西延伸。杨吴徐知诰筑城时,将这条已严重淤塞的东渠重新开凿、拉直,即成为北杨吴城濠的东段。大明建都之后,城池向东北延伸,该地段渐渐成为城市的中心地带,杨吴城濠不仅失去了城濠的作用,还在边缘化的过程中被淤塞、填埋、变窄,部分消失,现只有原来的十分之八九了。 东面的杨吴城濠 在今天的龙蟠中路西侧,竺桥、逸仙桥、玄津桥、复成桥、大中桥一线,流淌着一条北南向的河流,即为当年的东杨吴城濠,这段城濠在大明建都以后同样失去了城濠的作用,但因正好处于明皇城的西面,从而担负起了明皇城护城河的任务,同时还成为城中之水南排秦淮河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至今保存得较为完好。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建康知府马光祖对杨吴城濠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通濠绕城4675丈,深1.5丈,阔30余丈。”然而明朝的嘉靖年间,史官王俊华编撰的《京城图志》,在介绍青溪时写道:“通秦淮其竹(竺)桥、元(玄)津、复成会同等桥皆此水所通。”因此,一直到民国初年人们一直把这段杨吴城濠称为青溪。后来,这个错误的叫法虽然停止了,但却被错误地冠上了另一个名称——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迹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朱自清错把大中桥至复城桥这一段杨吴城濠当作秦淮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