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LIB达人 2016-11-18





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 | 丁小村


 

我读初中的时候,有次期末考试的语文考卷发下来,我的一位同学给气晕了:作文题是写给某某的一封信,因为忘了在最后写上“此致:敬礼!”,他被扣了10分。

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讲了无数次,你还是记不住。老师气呼呼地批评。

不过我后来发现,写信这事儿实际上是不需要教的。那个“此致:敬礼!”的结尾,当然也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儿。

但是当我明白这个道理时,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发现我已经不再写信了。

曾经在许多个时代,写信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日常的,私人性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

有个印第安女子,爱上了另个一部落里的一名男子,她写信跟他约会。她在一块桦树皮上画上了村庄,树林和河流,当然还有月亮——她用图画加象形文字的方式告诉情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在河边等着你。

这种私密的写作方式,传达的是只有写信人和收信人两个人才能懂得的信息——信是你我之信,暗含了一种心灵契约。

我高兴了想和你分享,写封信给你;我难过想告诉你,或许也写封信给你。我既然写信给你,当然你我之间必是心有灵犀:我愿意告诉你,你愿意在纸上倾听我,而且你我已经默认不会让第三个人分享。这种私密性也包含了一种信赖。

世界上只有一种写作,是只写给一个人阅读的。那就是写信。


信这个字儿也蛮有意思:人+言。它至少传达了两个信息:说人话,而不是鬼话,是要带有人心的温度和气息的,所以才有“真实可信”一词;人说话,意味着不是畜牲说话,也不是机器说话,因此才要“言而有信”。

写信是即时性的。此时刻我写下了一些话,你看的时候就仿佛能见到此刻的情景——右手捏着一支鹅毛笔写下一些话,可能我左手还拿着油条,信上可能沾上一些油条的香。或者她流着泪,结果信笺上留下了她的泪痕。一个抽烟的人写信,一不小心就把写好的信纸上烫了一个洞,把这封信寄出去了,对方收到之后看到这个洞,会心一笑,放佛嗅到了一丝烟味儿。

写信这事儿真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啊。

写信还是一件尽兴的事儿。铺开信纸写作的时候,满世界只有一个阅读对象,在某个地方等着你,于是你可能兴致勃勃,或者信马由缰,或者信口开河,当然也可能一腔愁绪、万般哀愁……只要你的纸上能容纳得下,只要你愿意,你就会一直写下去,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一切,都是我说的……收信人:你懂的。

每当想起这些写信的事儿,我就明白了,古往今来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干这个。过去的年代很多好的书信,被收信人藏起来,就传之后世了。他们写信未必是功利性的——比如讨债,求爱,道歉,绝交……有时候写信就是一件纯粹的闲事儿:一个人给另外一个人写作。

这样就使得写信变成了一件好玩的事儿,成了古来多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写信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它甚至也算不上写作:既不刻意讲求文法技巧、语言风格,也不为了出名得利获得某某文学奖。

这件私密的事儿,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小乐趣。

多少年代,送信人被叫做“绿意天使”——过去的时代,全世界的邮差,都穿着绿色的工作服,表示这个职业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很不幸,在今天,我们时刻都在跟那些叫“信”字儿的东西打交道:信号,信息,短信,微信……但写信,这个小小的生活方式,却被我们丢失了。我要问你:你多久没写过信了?一年,两年,还是十年?你的回答肯定不会让我觉得意外。

丢弃这个小小的生活情趣的结果是:我们愿意拨打个语音电话,而不愿意写几句简单的话;我们宁愿寄个东西,而不会去寄一封信;我们可以随手发个短信,而不是好好地写上半页纸。

兴致勃勃地趴在桌子边在一张纸上写一封信,这件事可能要成为一种笑料了。

实用,偷懒,追求速度,这些现代的功利病,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没有耐心去写一封信了;很可能,也没有耐心,去读一封信了。

这件事的结果是:人和人之间,再没有了舒缓的、有温度、有情致的交流了——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闲来写封信。

一个最荒诞的故事结局是:我的那位初中同学很可能一生都记住了“此致:敬礼!”这个结束语,但是很遗憾:他可能什么也不会写了,他只会写下这个结尾——没有温度、没有气息,只是僵死的格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