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针治阳盛发热验案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6-11-18
\

【原创】针治阳盛发热验案

2011-05-10 13:57阅读:88
针治阳盛发热验案
蒋传义
江苏省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东方星座四单元401室 221004
邻村丁某,男,42岁,农民,患发烧不退,于1995年9月24日邀赴其家。症见:患者卧床,闭目懒言,呼吸气粗。颜面红赤,唇口干燥。舌苔薄黄少津,脉洪大有力。面部、胸腹、股胫、尺肤灼热蒸手。病史:一周之前因外感发热,于本村卫生室吊水滴注、药物(具体用药不详)消炎退热,无济于事。近三天发热持续增高,体温常在39℃-41℃之间徘徊。饮食近无,眠睡亦差,现体温为39.8℃。
辨证:阳盛发热(阳明气分壮热为主)。治则:泻热驱邪,滋阴生津。
初诊取穴:合谷、温溜、上巨虚、内庭、足三里、梁丘、支沟、委阳、后溪、下巨虚、委中、昆仑。双取泻法,留针20分钟,行针4-5次。其中温溜、梁丘、内庭、支沟、委中5穴强刺激。太溪、复溜、三阴交、阴陵泉、尺泽双取补法,留针30分钟,行针5-6次。泻针起针时,患者热退息平,悄然入寐,以致补针起针时竟全无知觉。9月27日患者骑自行来诊,精神、舌脉、体温正常。自言病除十之八九,饮食、体力渐复,唯感虚弱。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复溜、尺泽双补,留针40分钟,行针5-6次,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强刺激。
愚按:《内经》“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又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本例患者因外感而发,邪热迅速弥漫三阳,成燎原之势,而其壮热不止又为入居阳明气分为主。亟需煞其势、清其源,使患者转危为安。余谨遵经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之训,对其太阳、少阳、阳明诸经用泻,脾肺肾之阴经用补,力争首战告捷。太阳者膀胱、小肠二经,主一身之表,各种外邪入袭,首犯太阳之经。督脉者,阳脉之督纲,总督一身之阳而卫外,如此阳盛热壅,督脉蓄邪无疑。少阳三焦者,阳气之父(见《子午流注针经》),为之大腑,包罗脏腑胃肠,其气透达肤腠毛窍,热邪弥漫,经腑俱存。阳明者,血气之长,气盛血多之腑,胃与大肠同属阳明,实热之邪入居则为之壮热昏谵。斯患热邪由表及里,三阳均有,然以阳明气分为最。其脉洪有力,闭目懒言,唇燥苔黄少津,面部、腹股、尺肤之蒸手即为有力佐证。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温溜大肠经郄穴,本经气血所集之处,二穴用泻可清其在经之热。上巨虚属胃经又为阳明大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肠之下合穴,刺泻可清大肠本腑之热。内庭阳明胃经荥穴,荥主热病,梁丘胃经郄穴,足三里胃经合穴,三穴同泻,胃经经腑之热除。支沟三焦经火穴,清火特验,委阳属膀胱经又为少阳三焦之下合穴,二穴俱泻,取效可透经腑。后溪小肠经输木穴,与督脉息息相通,下巨虚属胃经又为太阳小肠之下合穴,委中膀胱经合穴,昆仑膀胱经火穴,四穴均泻则太阳膀胱,小肠二经之经腑热清,督脉之蓄邪亦除。诸强刺激者,清热泻火之力更强。所言泻法者则取迎而夺之,紧提慢插,出针时摇大其穴,快利其路,出针后不按或稍按其穴,使其汹涌盛实之邪热如夏禹决水,司马光之破缸,退热之快,诚如经言“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故有热退息平、悄然入睡之局面。又因患者唇燥少津,而虑其盛火灼液,故滋阴生津紧随其后。太溪肾经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复溜肾经母穴,虚则补其母。肾者先天之本,五液输化之宗。三阴交、阴陵泉属脾经要穴,脾者谏议知周,至阴之脏,为胃行津液,上生肺金,下合肾水,为后天之本。尺泽肺经合水穴,肺者肾之母,水之上源。肺主呼,肾主吸,呼吸定息,脾胃中气斡旋其间。三者配合有序则喘定息平,津液自生。诸穴联手进补,且针刺补法悉遵经训。又据“实易泻而虚难补”之意,速泻实热之后,两次用补,况用时亦较长,最终使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最高境界。必须指出本案足三里一穴,初诊用泻,以清阳明,二诊用补且和三阴交、阴陵泉二穴紧密配合,意欲益后天壮胃气,使其职尽和降纳化之责。
余辨治此患,步步权衡邪热之盛衰,津液灼损之程度,做到攻补适度。选穴、组方、刺治处处依据病机病理,而又达融通活变。辨证施治依经据典,方使患者在较短时日,邪退正安,化险为夷。
2010年3月30日
此文刊于《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12月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