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大大的书包64 2016-11-18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出处

秋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注

 秋天,山明水净,夜晚已有了寒霜;树叶有的变成了深红色,有的则呈浅黄色,深红的树木在浅黄中尤其显眼。

1.入骨:犹刺骨。

2.嗾(sǒu):指使狗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说明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组诗,大概作于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期。当时,刘禹锡不过三十四岁,正值人生得意之年,却被赶出了朝廷,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可贵的是,刘禹锡并没有因遭贬而一蹶不振,在万物萧条的秋天,他唱出了这两慷慨激昂的励志高歌,在众多的悲秋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赏析

诗人遭贬,心情本该苦闷,却唱出了这两首(另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情调高昂、积极向上的诗歌,一扫千百年来的“悲秋”传统,有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第一首诗赞美的是“秋气”,这首诗则从“秋色”入手。一般人眼中,秋色是萧条、灰暗的,而刘禹锡笔下的秋色则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山明水净”是秋山、秋水的主要特点。这种美不同于春日之“山清水秀”,但它于静谧之中,自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朴实感。


秋日多霜,霜不仅为秋天带来阵阵寒意,还染红了枫叶,染黄了银杏。红黄均是明丽的色彩,给秋天带来无限的生气;但同时又保持着沉静之气,不会令人眼花缭乱。因此,作者末句说,秋色不会像浓艳的春色一样,让人轻狂。这句以“春色嗾人狂”的对比,衬托出诗旨,形象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