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矿?

 cyycyycxj 2016-11-18


宁慢三年,不抢一天,

这是我将终生恪守的矿业游戏规则。



怀着极度的耐心和信心,在几万平方公里内做了一遍又一遍的调查、思考、研究、解译、评价、预测、筛选之后,我的注意力终于在三年后聚焦在了平均面积不超10平方公里的30多个找矿靶区上,尤其是找矿潜力位列前5的那几个。

  

在浙江这种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我们要前去找矿的靶区自然也肯定是前人曾经做过调研甚至多次调研的。


在我们目前圈定的找矿靶区中,这一情况更为明显,不少靶区的找矿工作曾几上几下,尤其是那前5个靶区。手头大部分地质资料是以往的工作成果,而且他们拥有的资料往往比我要全面具体得多,为什么我得出的矿产预测评价结果要比他们的理想得多?凭什么我认为自己不会象他们那样以失败告终?


或者说,矿就在那儿,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矿? 


找矿,整日与天地自然打交道,似乎也无法避免落入宿命的窠臼。


但是,一个成功的找矿人,可以不清楚自己将迎来怎样的成功,但必须清楚自己或先人为何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道自己为何失败比知道自己为何成功显得重要得多。

  

前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美国的J·D·里奇曾写道:“矿床地质学家的野外经验越丰富,研究过的矿床类型数目越多,他对勘查地质学的贡献就越大。


而前南非地质学会的理事长D·L·凯尔说得更直接:“经济地质学家的好坏就在于他见到的岩石和矿床的多少。


有鉴于此,在耐心地研究筛选浙中地区的找矿靶区时,我认真收集并拜读了近百年来国内外上千个找矿案例。


他们或成功或失败,但更多的是那种对同一地区、同一矿点“几个几下,你下我上”,几经失败,终于迎来成功的例子。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对1970年以来全球发现的100个大型特大型金属矿床的调查统计表明,每个矿床平均至少有2.7个公司参与过工作,最多可达10家公司,一个矿床从发现到投产平均需7年时间左右。




他们为什么找不到矿?


而答案的一部分或许就在当年的那些工作总结和地质报告中。


这是我半个多月来在全国地质资料馆集中查阅了几十公斤资料后的一点领悟。


虽然能够汇交入档的自然都是顺利通过验收的项目,但是还是要非常感激老地质工作者们的认真,是他们最终让评审意见书中增添了许多真实的成分,而不是动辄“国内领先”、“国际领先”的客套敷衍。


下面摘出的各句均出自全国地质资料馆各档案中所附的项目报告评审意见书中“不足之处”一段,按评审日期先后排序。虽然很长,细读真的很感动!


  • 档案号86909 评审日期:1998年3月

    1、对本区火山角砾岩含矿性研究重视不够。

    2、对该区的叶腊石、地开石及萤石等非金属矿产与金银等金属矿产成因联系空间分布缺乏深入研究。


  • 档案号86883 评审日期:1994年1月

    在地层岩石地化特征阐述与分析,元素组合与因子的地质含义,矿床地化模型建立方法,异常评价的实际资料充分利用等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改进、深化与提高。

      

  • 档案号84740 评审日期:1994年1月

    1、矿体控制不够严密……一定程度影响对矿体的控制和了解。

    2、个别工程的平均品位、厚度计算不合理。

    3、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有的参数选取可能偏低,如成本中的剥采费、块矿成本等。

       

  • 档案号82990 评审日期:1993年8月

    文章尚不够简练,某些名词(术语)和数据采用欠严谨。

      

  • 档案号82893 评审日期:1992年7月

    2、地质模型与地球物理模型不太一致,平面图和剖面图局部不吻合。

    3、个别的图、表、文不统一。


  • 档案号79956 评审日期:1991年11月

    但是,在概查工作中,对嵊县群玄武岩的火山喷发活动、岩浆演化和火山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成矿比较有利的碱性橄榄玄武岩的层位、层序和展布,以及与之有关的地貌第四系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比较欠缺,发现有蓝刚玉的采样点而未往上游进行追索等不足之处,望在今后工作中引起注意。

     

  • 档案号74475 评审日期:1988年9月

    1、分析质量基本达到规范要求,但Nb元素合格率低,仅能作为编制地化图的参考数据;Ni、As元素精度较差;Ni、Sc报出率偏低,上述问题,测试单位应予以重视。

    2、说明书对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分析停于表面化,对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成果的解释也感依据不足,对特殊的地球化学区的认识缺乏进一步的讨论,异常的分布规律没有得到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的体现。

    3、文字叙述层次欠条理,一些地质、地球化学术语使用不确切,文中插图及文图、文表之间存在不协调和疏漏现象,说明书的规范化程度尚待提高。因此,应根据评审意见对说明书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校勘,使之符合部颁《若干规定》的要求。


  • 档案号78637 评审日期:1987年12月

    2、砂钻采取率过低……一管拔取样方法上级不予认可。

    3、……取样时出现水中捞砂现象,故采样仍未完全达到要求。


  • 档案号78781 评审日期:1987年7月

    7、部分成矿带、矿源层、金成矿模式等的确定依据不够充分,地层元素丰度较多单元样品较少。

    8、构造地球化学图比较简单,应予补充。

    9、对地磁工作量、面积、工作精度、工作方法等应予以简要说明,并附简图对异常加以编号。

    10、地理底图的地名注记资料较旧,应搜集最新地名资料,并作系统核对予以改正。地理底图编绘缺图历簿。地质图由1:2.5万缩至1:5万有一定拼贴误差,今后应予注意。

     

  • 档案号70820 评审日期:1985年10月

    1、……查阅原始卡片,发现野外组采样速度太快,一般每组每天淘砂20-25个,最高达30余个,这在一定程度尚是要影响重砂质量的。

    3、后期安排技术力量较弱、时间较短,因而对异常查证不够深入,建议今后对本区金银异常应进一步加密检查,……。


  • 档案号67386 评审日期:1984年1月

    三、异常踏勘检查不够及时,尤其是对工作程度较低的HJHII异常区检查不够,异常解释评价较简单。次要指示元素(如Cu、Pb、Zn……)幅值相当低,系统误差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地化变差;As元素冷提取分析由于样品粒度粗(过60目)对分析质量有所影响,在使用时希予注意。

      

  • 档案号67387 评审日期:1984年1月

    一、工区内角点和主基线端点座标联测七个点,其中有四个点没有按设计和规范执行,测量原始资料应降为二类资料。

    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不够。

    三、异常查证工作不够细致,工程质量不太好,取样尚存在问题,刻槽样和槽子中拣块样主要元素含量比综合剖面上的原剩晕含量低得多,因而难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建议今后还应详细查证。


  • 档案号65034 评审日期:1982年12月

    四、磁测工作中,尚有某些技术指标未能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如201仪器格值相对误差有一次超过20%,影响了72个物理点成果精度。光谱分析质量,虽然尚未严重掩盖元素含量的真实变化,但还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Ag元素相对误差合格率超过“地球化学探矿工作手册”要求。

    五、微量元素在各类地层、岩性中的分布特征分类太粗。

    六、基础地质工作较薄弱,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物化探异常的地质踏勘检查工作做得不细,影响物化探成果的推断解释和报告编写质量。

     

  • 档案号64091 评审日期:1982年6月

    1、报告中的地质部分未充分利用前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因而地质论述不够全面和深入,对异常的推断解释也缺少地质依据。

    2、物性标本采集少,且分布不均,代表性较差。对物化探异常实地检查不足,因而,有些异常性质不明,给异常推断解释带来一定困难

    3、光谱分析质量虽基本可靠,但有系统误差,个别指示元素(如银)分析灵敏度不高。


  • 档案号51441 评审日期:1975年9月

    2、……储量计算方法基本是合理的,但在圈定原则上尚存在以下问题:(1)边界品位确定偏低。(2)……按报告所确定的圈定原则,ZK22孔矿体仅能作为表外矿。……

    3、……通过普查虽已大致控制了其远景,但因网度稀,所交地质储量不能作为现有矿山开采设计依据。

    4、矿区普查评价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除报告中已述及者外尚有:(1)内外检样品取得较少,而且经检查个别样品分析结果超差很大,但其原因没有查明。……(3)……所估算的银储量,仅供参考。

  

类似的报告,很多很多......


可以想象,图表文不统一,文章不够简练,专业名词(术语)使用不规范等弊端都可以在项目档案最终汇交前予以改正,但是野外测量、岩矿取样、测试分析等第一手材料的系统误差甚或工作错误,恐怕就将永远伴随着这些档案了。


而漏过了一个露头或一个样品分析有误,那些金矿银矿们当年也许就那样从眼鼻底下溜过去了。




在春节期间,去洽谈一座金银矿的矿权转让事宜。

得知半年前正好有家号称资金实力雄厚的外省公司已买走了绝大多数股份,并投入了近1千万的资金加大矿区的找矿力度。未料,半年过去了,说了已投下的7、8百万都打了水漂。搞得公司内部军心动摇,想走人认赔了。

我问他们做过怎样的找矿勘探工作,说是请了个据说业务水平全国排名第五、来看一下就要收30万出场费的专家来看了几天,指点了下矿脉的方向,就径直开挖平硐,准备挖矿了。

——闻听此言,我呵呵大笑,挖平硐打竖井等巷道建设是矿产勘探中最费钱的环节,他们竟然哪种方法赔钱多赔钱快就上那种方法了,难怪会赔那么多!所谓的“业务水平全国排名第五”的专家竟然会不建议他们先做些物化探、预探井等工作先探明矿体分布,再上吃钱的井巷建设?
  
前天和王总聊,他说他老家有熟人去冀北投资开选矿厂的,结果技术不过关,现在每天赔钱两三万,过年时急得来找王总咨询了。王总介绍说,那些人在冀北投资开矿可有意思,找矿、采矿、选矿,大家一条龙分工合作。找矿可神乎了,请个风水先生看看龙脉方向就开挖了。
  
这两天,看一份1990年某地质大队提交的银矿勘查报告。


不过这份1990年的报告很让我感慨,这也大概是我目前见了300多份报告中第一份仅按“合格”通过的。


报告评审意见中如是说:

“二、主要缺点

1、1:2000地质填图质量问题较大。地质点密度约为规范要求下限的四分之一强,仪器测量率仅50%弱,所有断裂均无地质点控制,地质界线间距一般50~80米,部分大于100米;矿区构造面貌欠清晰、图面结构欠合理;一些重要地质现象如火山管道等没有研究,部分脉岩的图面表示经平硐揭露对照相差较大;蚀变矿物相是室内编绘的。因此,报告提交的“矿区地形地质图”应降级为“地质草图”。

2、对脉岩,尤其是那些破坏了矿体的后期脉岩没有查明,严重影响了储量的估算。

3、由于地表地质研究薄弱,不能有效地直到探矿工程施工,以致部分坑道方向不合理,甚至终止在矿体中或者还没有触及矿体。”


这份评审意见是地质大队内部一个工程师提交的。队内同事评价已如此低,可见真实的地质工作水平有多大水分了。
  
不过,私心的说,我是很感谢这些莽撞的投资者和地质队人员的。

如果他们当初已经找到了那些矿,那现在显然也就不会再有我们什么机会了......




忙着整理阅读科探资料馆的档案资料。花了几个月时间,将浙江中部地区自1919年至2003年的地质报告全部一字一句一图一线地看了个遍,大概有三百多份报告和三千张以上的矿区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钻井柱状图及矿体投影图。工作量是有点惊人,但收获同样也不小。


以前就曾这样感慨:“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不是被别人思考过了的,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力图重新思考而已。


的确,浙江中部地区近百年来找到的金属矿产虽然很少,但其实还是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这些资料里面其实蕴涵了非常丰富的指导我们日后找矿的信息,也即古人所说的“矿苗”、“矿引”。


无论找矿理论如何进步,无论探矿仪器如何改进,无论矿体隐埋多深,详细的地面地质调查总是找矿取得成功、提高勘查效益最有效的途径。


具体到浙江中部地区而言,就是要在矿区地质调查中强调对断裂和古火山机构的研究。抓好了这两个方面,离找矿成功就不远了。




忘了是谁说的一句——地质,钻探,分析,这是矿产勘探的三大支柱。
  
其中的岩矿测试分析,本不该是我目前投入过多精力的一个专业领域,但最近还是忍不住熬了半个多月通宵,翻阅了几百篇文献,越来越觉得如何确保甚至提高自己手头这正准备往外送的上千块矿石样品的化验分析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是个比天还大的责任,更是个不小的难题。
  
科技在不断进步,分析仪器层出不穷,目前大多数实验室用的仪器其精度和灵敏度已经超过了我们对岩矿测试分析的要求,但是测试分析的准确性,尤其是测试分析的重复性和可信度却还是在下降,那是为什么呢?
  
举个我自己经历过的例子,肉眼都已见明金颗粒的矿石,送去家国家级认证的省测试中心分析,结果却说没测出任何金来。

——当我拿到分析报告时,第一反应就是去他们制样室找剩下的副样,准备再送别处化验去。但可恶的他们,竟然碎样后第4天就已把剩下的都扔了,而按规定是保存60天!

三年后,我看到了该中心一篇内部稿件,才明白当年没测出金来的原因——当时那台分析仪器测了政府项目和社会项目的很多个样,结果都不稳定,他们单位这才发现这台仪器已经是设备故障该报废了的。但他们当时还照样在检测挣钱。
  
再举个同学上个月告诉我的例子,他在野外用快速分析方法测出矿石含有工业品位的金后,送去自己地质队的专业分析室做进一步准确的分析,却没测出任何金来。

——同学很纠结,因为这个结论直接影响到该项目下一步的投资。他暗中查询了下,发现原因是,实验室老同志刚退休了,现在是年轻人担纲,虽然送去了一大块样,但实验室的小年轻就是敲了刚够化验用的很小一块破碎后就分析了事了,根本没有考虑什么样品的最低可靠重量和缩分等事宜。剩下的部分矿石,也是早早就给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再举个我亲历的事例,这几年地质队和矿业公司很流行采购那种便携式的矿石元素分析仪,似加油枪大的这么一个家伙,现场几十秒就可以测出矿石的多种元素成分,的确是很方便。小小一台,就值三五十万,销售利润也很可观,连我一个已脱离地质行业近二十年的大学同学,上回见面了也向我推销他代理的某牌子产品来。


这种设备我2008年时就曾亲自去研制仪器的国内两个产家去看过,并带回一台。

结果发现,这种仪器的分析结果波动性很大,同一块样品,测了多次,结果五花八门,很不可信,让厂方工程师来调试了一周,也是没辙。

进一步的深究发现,这种仪器的原理无疑是科学先进的,美国宇航局探测火星等用的的确也是这类产品,但是在你的矿山现场否能得出科学先进的分析结论,还是有很多前提和影响因素的。就像开车一样,专业的赛车手可以把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蹩脚的司机只会将自己培养成马路杀手。


……

纠结地思考了几年,并查证了几百篇文献后,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测试没有测出金来?为什么很多矿山钻井矿心分析时表明品位和储量一般,但后来的开采却发现品位不错、储量规模其实也要大的多?


归根到底,这种问题出现在三个环节:


  1. 采样时没有遵循相应的勘查规范,未能合理系统的采样。尤其是在钻井岩矿取心率不高的含矿断裂破碎带。


  2. 分析样品制备时的粗心甚至不规范,尤其是对于金矿而言,样品从粗碎、中碎、缩分到细碎,步步都蕴含陷阱,这些陷阱导致的结果基本都是测试结果偏低,从而漏掉了很多本该发现的金矿或大矿。


  3. 实验室仪器分析时的质量未严格把关。对金矿而言,焙烧、溶样、称量等环节,都是值得警惕的陷阱。

  

其中,第三个方面,实验室分析仪器在不断更新换代,硬件本身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在不断提高,分析的不确定度和质量检查表明,现在越来越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第一第二个方面,除了碎样机器的污染等因素外,关键的无疑也是人的因素。

  

因此,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如何提高岩矿测试分析的精度,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重复性和信服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实是人。


尤其是对于元素含量本身比较低、在碎样中往往被压扁而不是破碎(金是延展性最好的金属,1克金可以拉成长达4000米的金丝)的金银矿产来说,人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

  

记得“找矿哲学”中有句名言——无论科技再如何进步,仪器再如何先进,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找矿仪器。


同理,无论科技再如何进步,仪器再如何先进,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分析仪器。


从样品的采集到制备到分析每个步骤环节,人,都是影响其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将人的因素发挥到最好呢?


要诀无它,规范、认真、严谨六字而已。

  

但,那样的细心耐心责任心,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和单位能做到和坚持呢。


就这样,很多矿被漏掉了,或被人为的缩小了。


作者:洗眼看雪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