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恩替卡韦治疗慢乙肝:肝脏硬度动态变化预测组织学逆转

 DUAHSU 2016-11-18

肝脏硬度测量值(LSM)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标志。有研究报道,肝脏硬度测量值(LSM)与乙型肝炎患者的转归相关。然而,肝脏硬度测量值(LSM)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组织学逆转之间的关系仍未得知。

恩替卡韦治疗慢乙肝:肝脏硬度动态变化预测组织学逆转

本届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 2016)年会上,来自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消化病科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带来了一项报告,阐明了恩替卡韦治疗后,肝脏硬度测量值(LSM)动态变化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组织学逆转的预测价值。

研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78周。研究人员测定了患者在基线时和治疗每26周的HBV DNA水平、肝功能检测和肝脏硬度测量值(LSM)值。肝纤维化组织学逆转定义为纤维化Ishak评分下降≥1。研究使用分段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肝脏硬度的动态变化。

研究结果

93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中,44.1%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组织学逆转;

肝脏硬度测量值(LSM)的动态变化呈两阶段下降模式:

快速下降期出现于恩替卡韦治疗26周后:在肝纤维化逆转组,肝脏硬度值(LSM)从12.6 kPa下降至7.6 kPa(下降率= 39.7%),而在非逆转组,肝脏硬度值(LSM)从11.3 kpa下降至8.7kpa(降低率= 23%);

缓慢下降期出现于治疗26周-78周:在肝纤维化逆转组,治疗52周-79周时,肝脏硬度值(LSM)分别进一步下降到7.1 kPa和6.4 kPa,而非逆转组的肝脏硬度值(LSM)分别为8.4kPa和7.7 kPa;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肝组织学纤维化逆转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炎症评分以及肝脏硬度值(LSM)变化相关;

肝纤维化预后模型预测肝纤维化逆转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为0.73(95%CI:0.60-0.85)。

研究人员总结称,针对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LSM)的动态变化可以预测其肝纤维化的逆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