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虚证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cs0731 2016-11-18

从虚证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作者:罗思岳,杨碧莲,穆 宏    作者单位: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摘要】  复发性口腔溃疡与脏腑关系密切,从五个方面总结出以虚为其病之本,脾胃气虚型及阴虚火旺型是最常见的两个证型,治疗宜重健脾益气,滋肾育阴,疏肝理气。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虚证;脾胃气虚;阴虚火旺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脏腑关系密切。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诸多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学认为发病原因多系情志过极,五志化火;饮食不当,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湿热内蕴;劳倦过度,伤气耗阴,虚火上浮。病与心肾、脾胃、肝胆诸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治标降火仅是权宜之计,关键是治本,防其再度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到本病以虚证为多,而且以虚为其病之本。分析原因如下:(1)本病反复发作,病程长;(2)患者大多表现为虚证体质,出现乏力,易萎靡不振,易于疲劳汗出,胃脘胀满,食少,便溏,五心烦热,虚劳虚烦等慢性见症为多;(3)发作诱因与过劳、生活不规律、熬夜、情绪过分激动等有关;(4)溃疡面色较淡,凹陷平塌,疼痛不甚;(5)按实火给予清热解毒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本病从虚论治常能明显减少复发。

    2  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1  脾胃气虚型  自觉胃部胀满,食欲欠佳,口淡乏味,大便溏泄,肢软神疲,短气懒言,口腔溃疡数量较少,呈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基底为灰白色,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疮面色淡,疼痛较轻,舌质淡,边尖有齿龈,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生芪30 g,白术15 g,党参12 g,茯苓15 g,陈皮10 g,升麻10 g,柴胡6 g,当归10 g,干姜3 g,肉桂3 g,五倍子6 g。加减:脾虚甚者,症见面色苍白、手足不温时加重干姜用量;脾肾阳虚,形寒肢冷,精神不振,口疮连年不愈,小便清长者加附子;脾虚运化失司,纳呆加砂仁、枳壳、焦三仙、内金;水湿不化加法夏、佩兰;疮面周围暗红者加桃仁、红花;若脾虚有热者减干姜加知母、黄柏。

    2.2  阴虚火旺型  口疮反复发作,每因劳累或夜寐不佳而诱发,口疮面黄白色,周围淡红,疼痛昼轻夜重、口干咽燥,色红疼痛如灼,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虚火忌苦寒,治宜滋阴降火,方药: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北沙参10 g,茯苓10 g,泽泻10 g,知母10 g,石斛10 g,黄芪10 g,玄参10 g,黄连10 g。偏于肾阴虚者,可见腰酸膝软、失眠梦多、口腔干燥、便干尿黄,口腔溃疡数量较少,成圆形或椭圆形,基底有少许灰黄色渗出物,溃疡周围有很窄的红晕,方选知柏地黄丸;偏于心阴虚者,方选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偏于脾阴虚用加味甘露饮;偏于肝阴亏损者,治以滋阴降火,养血舒肝,方选一贯煎加减。

    2.3  其他  口腔溃疡急性复发时,本虚常兼夹标实,例如脾盛湿困即是常见证型,本证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湿困中焦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溃疡凹陷平塌,表面及周围黏膜颜色淡红或灰白,病程长且复发,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动则汗出,纳呆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弱。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化湿为主,辅以温中摄火。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和附子理中汤等。此外,肝郁化火乘脾也很常见,方选加味逍遥散加味。

    总之,在治疗本病中,笔者体会到三个治疗重点:一重健脾益气,以令中州运化有司,湿浊不滞,热邪无依,自不为害;二重滋肾育阴,以令君、相之火各安其位,虚火不动,真阴无耗,水火互济,病无从来;三重疏肝理气,防其侮土伤脾而致健运失司,防其“子盗母气”而致肾水亏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