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好“原料”关,保证检验质量

 广州平淡 2016-11-18



作者: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主任技师  陈红艳


检验结果准确与否,与送检的“原料”是否合格有很大的关系。日常工作中,尽管我们严格把好标本收集关,可送来的不合格标本还是在所难免。比如标本溶血的、标本浑浊的、标本污染的等,遇此情况,我们一律拒收。为避免产生医患纠纷,我科专门设有“不合格标本拒收”记录本。我们这样做,是要让医护人员知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分析前送检标本是否合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提供的“原料”不合格,就会导致检验人员为临床医生提供的检验数据不准确。关于如何提供合格“原料”的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病人准备要点


采集病人标本前,应让病人做到以下几点:


1、嘱咐病人必须空腹12小时。饮食影响某些项目的测定结果,餐后与空腹状态相比,甘油三脂增加5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和糖增加15%,丙氨酸转氨酶和钾增加10%,尿酸、总蛋白、尿素、钙、钠和胆固醇增加5%左右。但是,也不应让病人空腹时间过长(不超过16小时),否则会使血清白蛋白、补体、运铁蛋白、葡萄糖等含量下降。


2、记录采集病人标本时间。若对同一病人作多次测定,最好每次在同一时间搜集标本,便于比较,以减少人体内各分析物昼夜变化的影响。


3、固定采集血液标本的姿势。人在站立时和仰卧时相比较,血液体积、血压、心跳速率都会下降,这些变化对高血压和高蛋白血症病人影响更大,某些激素变化更明显;从仰卧改为站立时,含量在数分钟内增加数倍。所以,一般以正坐姿势采集为佳。


4、限制病人采血前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对血液分析物的影响很大,酶活力是运动前后变化最大的,短期运动会使淋巴细胞增多,较长期运动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


5、控制病人采血前用药。最好在采集标本前1—3天停止用药,或者临床做好详细用药记录,以备查考。因为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理学、酶学等几方面,有些药物可导致检验结果增高,有些药物可导致检验结果降低,如某些甲状腺激素类制剂是治疗粘液性水肿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药物,但它们也能促进糖的吸收,增加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还可加速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由粪便排出,因而造成血糖增高和胆固醇降低。还如青霉素治疗患者,由于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可通过尿液排泄,导致尿蛋白检查为假阴性。


6、控制病人采血前饮用咖啡、不准喝酒和吸烟。咖啡可引起某些生化指标增高(如AMS、ALT、AST、GGT增高等);饮酒后2—4小时可致血糖水平降低,长期饮酒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ALT、AST、GGT活性增加;吸烟对血细胞分析影响很大,因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血中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水平升高,RBC和HB则因缺氧呈代偿性升高,WBC计数也升高,吸烟后1小时内,血浆肾上腺素、游离脂肪酸、游离甘油、皮质醇、醛固酮都会升高。


7、做好病人采血前的解释工作。由于情绪会影响测定结果,故对精神容易紧张的病人,在未抽血前就要尽早通知,耐心地说明作该项检测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消除在抽血时的恐惧和紧张感,让病人解脱担忧,使之能够配合。


第二、  标本采集要求


合格标本的要求包括查对项目等无误,使用正确的抗凝剂,不溶血,不浑浊,标本新鲜和按规定保存。采集血标本的部位、方法对有些项目的结果影响很大。对各种项目的标本,其收集前的病人准备、采集标本的种类、方法、需要量、所用抗凝剂及防腐剂的种类和用量、送检注意事项等,实验室应根据开展的项目,写成“检验标本收集与送检常规”,并印成表格,发至各临床科室,要求遵照执行,这对搞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很有益处。


标本采集是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关键的一步,要重视下列环节的控制:


1、采集时间的控制。原则上应控制以下三点:①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时间。一般晨起空腹采集标本最好,这样可以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减少病人由于运动带来的影响,减少饮食的影响,易与正常参考值比较;②选择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如细菌培养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尿常规应收集早晨第一次尿;早早孕试验应在孕后35天后送检,此时阳性达高峰;③选择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如急性心机梗死时,CTnT或I的测定在发病后4—6小时采集较好;病毒性感染抗体,在急体期和恢复期,采取双份血清检查对诊断意义较大。


2、采集具代表性的标本。如大便检查应取浓、血部分;骨髓穿刺、脑脊液穿刺应防止外伤性血液的进入;留取痰标本应防止唾液的混入。除此之外,静脉采血时,患者的姿势(卧位、坐位、立位)及止血带的松紧都可影响某些检测结果,通常规定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采血,止血带使用后1分钟内采血,见回血后立即松开。


3、采取最合要求的标本。应从以下三点去控制:①抗凝剂的正确使用。根据检测要求而选定抗凝剂的用量与血标本的比例,必须正确无误。②防溶血、防污染。要防止由于容器不洁、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细菌培养时,非病原菌的污染,在生化测定中,溶血影响最为常见。某些物质,如K、ALT、AST、LDH、红细胞内含量比血浆中高出数倍乃至数百倍,一旦溶血,造成血浆(血清)中的这些物质测定值的假性增高。而另一些物质,如血钠、氯、钙等,又比血浆中含量低,一旦溶血,特别严重溶血,由于稀释作用而使血浆(清)中测定值降低。此外,溶血还干扰比色测定,血红蛋白还可能与化学试剂起反应,干扰测定结果,其影响可能使测定结果增高,也可能使测定结果降低,甚至出现负值。③防止过失性采样。如边输液边抽血作钾、钠、铜测定等。


4、唯一性标志。不同检测项目应有不同的标志,要防止张冠李戴,帖错标签,标签上应写明送标本科室及病床号、患者姓名及病历号、送检标本名称、检查项目、采集标本时间。


当然,分析前标本的采集固然重要,搞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是重中之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得到职能科室的协调和支持,要互相配合,并使医院各部门都认识到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采集标本前后,护士及检验人员应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住院号、门诊号、申请单受检项目、标本管等有无可疑之处。检验编号时,认真检查标本是否足够分析,外观是否符合要求,有无特殊情况,标本收到和分析的时间都应做好记录,严防差错的发生。


3、防止申请单、标本和检验结果的遗失,搞好每一环节的时间记录,记录随标本一起传送。


4、做好标本采集前的病人解释工作,保证收集符合要求的标本。将采集前对病人的要求写成手册,有医院行政批准成为有关人员必须遵守执行的制度。有关内容应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病人。注意标本采集时的病人体位,避免和减少因操作不当使采集的标本内含分析物的性质及含量发生明显改变。注意使用适当的容器和防腐剂。


5、不符合要求的标本一律拒收。


6、做好标本的分离和保存。所用的器皿及试管应洁净,避免引入新的污染。并把所有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内容写入操作常规,严格按要求执行。


7、建立差错登记制度,予以充分重视。


8、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馈信息。


做到了以上几点,加强了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质量就有了保证。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标题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