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棘 [Pyracantha fortuneana] 欣赏火红的火棘,勾起遥远的记忆。 曾经饥荒的年代,他给人救命充饥。 他也曾,引逗农家孩子采食嬉戏。 如今,从山沟走到城市,脱尽了乡野气。 陶瓷座上端端坐,成了人们观赏的珍奇。 春缀白花,秋冬举火把,一心给生活添美丽。 他的历史贡献,已经被忘记; “救命粮”的头衔,还有谁提起? 历史记忆和眼前形象叠合,不禁惊异又惊奇。 注:火棘,蔷薇科。别名:火把果、救军粮、救命粮、赤阳子、红子、豆金娘等。常绿灌木,高可达3米,有棘刺。单叶互生,椭圆形、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有圆齿。复伞房花序,花五瓣,花小,白色,花期3~4月。果近球形,成穗状,每穗有果10~20余个,橘红色至深红色,挂果期长,自深秋至初春,是一种极好的春季看花、冬季观果植物。果、根、叶均可入药。火棘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及广大西南地区,是陕南商洛地区秦岭山中的特产,生长于山地、丘陵、草地及河沟路旁,具有耐旱、耐寒、耐瘠的特点,庭院栽植或作盆景素材都易成活。传说三国时期,曹操大军征战途中,将士们饥渴难耐,曹操用 “望梅止渴”计后,将士们仍无粮可充饥,正好遇上一片火棘林带,饥饿士兵摘食后感觉不错,全军以其充腹,故称其为“救军粮”。饥荒年代,火棘果实也是饥民的救命粮,故又称之为“救命粮”。 以下图片摄自武昌雄楚大街花市(第一幅摄自华中师大花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