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印象中的农村生活,是悠然、闲静、踏实、美妙、纯真、美好的。就像一条弯弯且清且凉的溪水,在人不经意间缓缓流淌进心灵深处。 今天, “恋乡·太行水镇”为了寻回一代人的成长记忆,特地从各地搜集了一批老物件。借以怀念那曾经最根本的纯朴…… 录音机 ![]() 老式录音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录音机为家庭生活中的贵重物品,总是被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还要用一块漂亮的花布盖在上面,以突出它的特殊地位,打开录音机,音乐悠扬,霓虹闪烁。 钟表 ![]() 每天夜深人静时,这个大块头才会让人听到它“滴答滴答”的声音。它端坐在家里,像个闭目诵经敲木鱼的僧人。 顽皮的孩子,会把耳朵贴近它的木框,听里面发条的跳动声。每每到整点和半点,随着钟摆的晃动,深沉的“铛铛”报时声惊不醒沉睡的灵魂。 黑白电视机 ![]() 八九十年代的记忆应该是黑白的,一来时间久远记忆褪色,二来占据人们心中朴素的娱乐生活的,是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 那个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对于现在的普通家庭来说好比一台豪车。邻里间最早买黑白电视的,一定是家庭条件相当可以的,周围几家人饭后聚在一家看电视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暖壶 ![]() 记得以前上学时,妈妈总会早起,烧好两大瓶,喝在嘴里,暖在心里。 算盘 ![]() 即使是90后,也会对这件东西有印象。因为老版的义务教育教材,有珠算的课程。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煤油灯 ![]() 在没有电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是用煤油灯来照明,煤油灯的亮度,其实不比蜡烛光强多少,但那个时候依然照亮了小家小户的每一个夜晚。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现在,在恋乡·太行水镇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辘轳 ![]() 辘轳是中国民间的伟大发明,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就有记载。提到辘轳,就想起在那个年代,水井上辘轳吱扭扭,吱扭扭的打水声,哗啦啦浇菜园子的声音...... 老式电话机 ![]() 老式电话机,或许大家在电影电视中才会见到,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最初的电话机不像现今的电话机一般轻巧,所有的老式电话机通话都是通过接线员进行,由接线员将通话人接上正确的线路,拨号盘始于20世纪初,不过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部分地区还在使用干电池为动力,没有拨号盘的手摇电话机。因此,手摇电话机一度在人们心中扮演“通讯员”、“电子家书”等各样角色。 收音机 ![]() 说起红灯牌收音机,很多人都是有一些记忆的,但家中还保存着这种收音机的人,恐怕已经为数不多了。 对于收音机伴着长大的一代人来说,收音机是童年的一首歌一段故事。即使是一台没有FM波段的收音机都是那一代人快乐的源泉。 秤 ![]() 在电子称没有出现的年月,秤砣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最重要的器具之一。 “秤”,由“禾”与“平”组合而成,意思很直观,那就是称量粮食时追求公平。后来,秤逐渐成为“公平”、“公正”的化身,演绎出“天地之间有杆秤,人心就是定盘星”、“人人心中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等一系列的醒世恒言。 1959年以前,杆秤使用“十六两一斤”制,“半斤八两”的成语即来源于此。以后改为“十两一斤”制,农村很多不识字的人也认得秤,不认得秤的人就会被大家认为是笨蛋,所以,那时候,父母是不让孩子吃鱼籽的,说鱼籽吃多了,以后就会不认得秤。 木锛子 使用锛子和刮刀的年代已经久远,现在会使用这2种工具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在用木料盖房子的那个年代这是必须具备的专用工具。 锛子主要为木匠使用,用于房梁和檩条等大件的初期加工,比如,把圆木砍成方形,把弯的砍成直的。 一个东西慢慢被遗忘,也将会慢慢让人记起 从前的生活,当时的人是不知觉的 只有成为过去,才追忆起那一幕幕的往事 当你不经意间在家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些尘封的老物件时 才明白自己一直在和过去告别 与之一同消失的,则是一种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