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源:银行经营管理的内线思维逻辑

 恒大名 2016-11-19



财金新传媒华信岩


有料有趣有见地&生动犀利接地气


银行转型,需要逐步改变依靠存贷款单一业务“加价盈利”的模式。由“自营”业务为主转向中介服务为主,由以客户、产品为核心转向以“盈利模式”为核心的渠道平台思维。


2016年开局,让银行人的心绷得更紧。人民币对外贬值,国内股市新年以来也给了股民前所未有的脸色。银行本想在岁末年初复盘,寻求新的对策,不想面对的却是更为严峻的内外形势。

银行经营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景气问题,而是盈利模式问题。

银行的盈利模式根本问题不在于依赖存贷利差。依靠存贷利差过活没有问题,在有国家政策支持稳赚利差的时代,不依靠吃利差过好日子的人不配做银行。

问题是依靠利差过日子,使银行越来越背离了做“中介”的初衷。你本是一个依靠服务挣取佣金的行业,最后却做成了“自营”。经济上行期,你赚的盆满钵满,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坏账增多,你的那些看似暴利的收入远远填不上不良的窟窿,最终只能勉强求生。




传统银行现在做的是最简单的生意,是加价出售的模式,看似挣钱容易,实则风险巨大。第一,进货是刚性的,你承诺的存款利息必须刚性兑付,筹资的另一渠道发售理财产品也基本如此;第二,你的销售(收入预期)是较大的风险变数,本钱收不收的回来,是个风险,利息收不收的回来,是更大的风险,这取决于你选择客户的水平(也是风险管控的水平);第三,产销经常不对称,你的进货可能卖不出去,库存过大(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你就得白白偿付成本;第四,你的进货是被动的,有储户上门,你必须交易,还且储户还有毁约(提前支付)的自由;第五;经济波动你是第一个倒霉蛋。这是因为银行不是当铺,不是所有的交易都有抵押保证,即便有抵押保证,银行也扛不起“死当”变现的压力,所以,经济一旦有变,最先倒霉的是银行。

银行这些年的经营管理思维也是这样的。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销售商,专吃上下游的差价,银行内部的管理思维也是根据经营的不同商品展开的。

早年,银行是按照进货出货的思路确定内部分工的。内部机构设置是存款处(科)、储蓄处(科)、信贷处(科)、会计出纳处(科)等一类机构,很显然,银行的业务是按照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匹配的。

后来,业务上有所细分,银行的服务职能也有所增加,银行的机构设置丰富了些。单是信贷部门就会分为工商信贷、农业信贷、房地产信贷、消费信贷等部门,还会增加一些诸如信用卡、资金清算中心等一类的机构,这时候机构是按照业务类型划分得多。

再后来,银行的管理习惯于按照客户群进行分类,业务部门会划分为个人金融部、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投行业务部等,这种思路基本突出了“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监管部门提出“流程银行”理论以来,银行的管理思路倾向于前中后台的部门划分模式,更加强调业务便利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妥协。这是一个监管控制的思路。

目前的银行内部机构设置是混搭的,既会按业务产品分(银行卡、消费贷),也会按照业务对象分(个人和对公),还会按照业务性质分(三农、中小),还有的按照渠道分(网上银行部),按职能分(产品研发部),不少银行还搞起了事业部和准事业部,会按照行业和产业链划分N多机构,加上庞大的中后台,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说的都是银行法人总部的机构设置,到基层就简单多了,就是面向客户的几个简单部门。考察银行的机构设置,背后审视的是银行的内线管理思维。


银行的内部机构怎么设置都有他的道理,依据行业管理和领导偏好,可以随时修正,无所谓好坏对错。

从职能型划分,到根据产品和客户细分,是越来越市场化的表现。前中后台的划分、事业部制的分割表明银行的管理越来越精细。

如果上升到银行转型的高度,银行的机构设置体现的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

许多银行都会把内部机构划分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这是一个好思路,它标志着银行商业化思路的落地。成本中心尽可以不去管它,要研究的是利润中心的分类方法。

现在的按客户、按产品分类的机构设置突出了业务导向思维,依然有着浓厚的“自营”业务色彩。体现的是按照客户群和产品线盈利的思路,尽管有它的道理,却不是银行最好的选择。

考察银行盈利的渠道,无外乎柜面、电子、同业和投资几大类。柜面是传统的盈利渠道,所有在网点实体办理的业务都可以归为这一类;电子渠道就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直销银行等包括网络电子的各种业务渠道;第三就是同业渠道,包括银行间市场、金融机构间业务和投行、财务顾问等各项业务;也包括准混业的各项业务;第四类就是对外投资,包括战投参股、投资各类子公司、村镇银行、消费信贷、金融租赁等等。以上四类应该基本涵盖了银行目前的利润来源。

如果从银行的转型,从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转向综合服务的盈利模式,这四个盈利渠道的意义要比客户、产品的意义大出许多。这也是银行从“自营”业务转向中介服务平台必须走过的道路。只有银行越来越中介化、越来越依赖于售卖服务,银行才可能走出经济周期的生死咒。



银行平台化、中介化,表面是渠道逻辑,实际上是生存逻辑。强化银行按照利润来源来确定银行的内部管理思维,并不是简单转向渠道分类的思维,尽管这有渠道分类管理的成分,但其背后是银行转型更深的思维逻辑。

人所共知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就是从渠道开始的,银行转型能不考虑渠道这一因素、能不重视这一因素吗?但你细看一下,互联网金融的胜出,不在渠道,而在盈利模式,在背后的管理逻辑。

再看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摒弃传统的存贷款为主的单一业务结构,业务创新的基点要依靠同业和类同业渠道,对这一渠道的认识和转化效果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转型。

子公司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是银行业务新生的必然。传统银行业务面临挑战,但其本身仍然有强大的市场需求,需要有一些更专业的机构做一些更专业的事情,比如消费贷款、金融租赁和小额贷款业务,大银行可能不屑于做,但专业机构却能做得风生水起,并能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银行通过投资进入这一市场,自己做批发商,既能解决目前银行运行活力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传统业务的供给问题。对互联网创新业务,通过银行和新金融机构的合作,合资建立P2P平台和电商平台,也将是银行转型的重要选择。

对银行内部来说,也迫切需要从利润中心的四个渠道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策略,比如,传统的柜面业务渠道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低,对网点机构采取什么样的策略、配置多少资源对银行的最终盈利关系甚大,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管理资源如果继续向物理机构倾斜恐怕不是银行转型的趋势;电子网络渠道怎么建、怎么赢利这是银行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当前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同业和投资则是银行转型的突破口。所以,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我认为就是解决利润来源的四个渠道,研究好、解决好银行物理渠道、电子渠道和大同业业务和投资回报的四个问题,这是银行经营管理内线思维逻辑的四个基本问题。



处理好了银行利润来源的四个关系,就是解决了银行转型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四个问题的实质,是银行继续坚守“自营”的老路,还是回归“中介”的初心。如果走向中介,平台和渠道将高于一切。

传统的业务产品、客户细分逻辑,在银行本轮转型中已经落伍,产品和客户的竞争力最终将被渠道的重要性取代。产品设计和竞争已经是中台应该解决的问题,作为银行商业化转型的最重要部分,盈利渠道已经是银行经营逻辑的核心,也是银行转型的支点。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一思维一定是银行走出传统盈利模式羁绊的重要方法之一。


传播正能量,做有为的思想者

华信岩—财金新传媒坚守原创。转载、合作请联系邮箱huaxinyan2015@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