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如何把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君主制

 我心飞扬695 2016-11-19


(图)大禹治水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君主制的国家,因为在此之前都是禅让制的。要知道,这个变化是非常伟大的。它不是国家政权的更替,而是一个制度的更替。


在夏朝之前,实行的是禅让制。尧禅让舜,舜禅让禹。禹的伟大之处就是能想出了一个取代禅让制的制度,这就是君主制。而且,这个制度,一传就是几千年!实在是了不得,大禹真是太聪明了。


那么,大禹是如何做到的废除了禅让制?因为,一个制度的废除是相当相当困难的。夏朝留给后世的资料比较少。我们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把当时的情况做一下场景还原。


一是禅让制经历了三代,尧舜禹。


二是尧舜期间闹洪水,尧派人治水失败,舜接着治水,派的是禹的父亲鲧,结果也失败。


三是舜派禹治水成功,并且为了防止水患,在东海插了一根定海神针,如果不是后来被孙悟空把定海神针拔出来,恐怕现在的中国都不会出现水患了。


四是禹的儿子启非常平庸,即位不久还曾经发生过动乱。


上述四条就是我们所掌握的基本资料。下面开始分析了。


禅让制是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如今许多学者一提起禅让制总是不吝赞羡之词,好像禅让制是一项最伟大的制度。其实呢,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却比想象的糟的多。这问题就出在了舜的身上。


舜是谁提拔的呢?当然是尧。舜的好名声传到尧的耳朵里是因为舜的孝顺。我们翻翻二十四孝就知道了,舜的故事叫做孝感动天,因为舜有一个后母,还有一个弟弟叫做象,他的后母与弟弟对待他已经不单单是不好,而且经常对他进行加害,可是舜就是特别特别的孝顺。客观地说,如果舜的后母与弟弟只是对待他刻薄,那是人品问题,可是对他进行反复加害,就是触犯了法律了。按照当时的制度,不能因为是你的亲人就加以纵容,所以直到后来舜做了王之后也没有对他的后母与弟弟进行任何地处置,就有些善恶不明了。



(图)舜行孝感天


也许有人说,舜这样做才是大孝啊,说明他有容人之量嘛。如果说,没有舜其他的行为,这里就不追究了,一孝遮百恶,可以通过。但是,要知道,舜可是杀掉了尧的儿子。这段历史许多人不清楚的。当时,尧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等到舜即位之后,丹朱仍然是舜的大臣,舜就派丹朱去治水。大家想,尧本身就不能治水,主要是没有办法,他儿子本来就平庸,所以对治水也没有办法。于是呢,舜就又派鲧(禹的父亲)去治水。这时候,鲧是治水的总指挥,但是丹朱并没有被调回来,而是协助鲧治水,于是,丹朱由治水的总指挥变成了治水副总指挥。这样,丹朱的职务莫名其妙地被降级了,降职务其实是一个表面的东西,实质是在打压丹朱的自信与其在百姓中的威望。


鲧与丹朱继续治水,结果水是越治越大,按照法律,现在注意,法律来了,舜就杀掉了鲧。同时呢,也要杀掉丹朱。关于这段历史,有两个版本,一是丹朱与鲧一起都被杀了,二是众大臣求情,结果只杀了鲧,丹朱被流放到三苗人聚集的丹水附近,后来说丹朱组织反叛,结果失败而自尽。


不管丹朱是直接被舜杀的也好,还是丹朱反叛自杀的也好。我们想一下,舜明知丹朱才能平庸为什么还要让丹朱去协助治水?其实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个杀掉丹朱的理由。所以我们回过头看舜对后母的孝顺,就知道有多么的虚伪了。舜的作为,不过是为了赚一个孝名罢了。换一个角度说,对于自己的后母与弟弟犯了罪(屡次设计杀他)不加追究,对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尧的儿子却毫不手软,要知道,尧对他的恩情可是天高地厚啊,不但把王位给了他,还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而他却设计把小舅子一步一步送上了断头台。


前面说到这里,都是我们后世的分析,而在当时的情况,当时的大臣们肯定对这件事情是颇有微词的。也就是说,人们对尧禅让帝位给舜这件事是有看法的,因为尧禅让给舜,舜的一切都是尧自己考察的,难免失之偏颇,所以说,当时人们对这种禅让制并不是那么感冒。况且说,舜还是尧的双帽子女婿,一个姑爷半个儿,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自然就是他的一个儿子了,可是他这个儿子居然连尧的亲儿子也不放过。



(图)舜(shùn,约公元前2277 — 约公元前2178),姓姚(一说妫姓), 名重华,字都君,颛顼帝的六世孙。


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继续说下一个问题,还是治水。舜把鲧杀了,却继续启用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这就是舜的高明之处。表面上,大家看,舜杀了鲧,完全是出于公义,然后继续重用鲧的儿子,很大度的君王啊。可是实际上,舜这一招棋很阴呢,因为大家治水治了这么多年了,谁能治理的好啊?所以,表面看让大禹治水是信任才委以重任,但如果治水仍然不成功呢?那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杀掉大禹了。在这里,当时的众臣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大禹是天命所归,他居然想出了疏导治水的办法,就把这水给治理了。这一下子可是不得了了,禹的民心指数大增!要知道,在舜治水以前,每年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啊。在这种情况下,舜无论如何都要把王位禅让给禹了。原因有三:一是,他杀掉了尧的儿子,如果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那么天下肯定不服,到时候不但父子王位不保,舜的贤明也不保;二是,他自己的儿子确实也无能无德(史料记载),实在找不出传给自己儿子的理由;三是,大禹民心归指,传他就是顺民心应天命。而凭借舜的聪明,他无奈之下把王位传给了大禹,也全了自己的一世贤德之名。


大禹为什么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取消了禅让制了呢?


我们看,从尧舜禹三王来看,尧是真正的仁德治国,舜也是顺天应人治国,而禹呢,是完全的凭能力治国的。禹这人不作秀,因为他凭的是自己的真本事,老百姓跟着他真正能得到实惠,最起码天下太平,百姓能安居乐业。即使在尧治理时期,洪水都是弄的许多百姓无家可归的。所以,从三王来说,大禹是真正的得民心的。


那么说,既然前面都是禅让,禹不禅让大家不反对吗?我们说,不反对。因为,禹的能力太强了,恰恰因为他的能力强,所以手下的人有能力也显现不出来,大家都一样的平庸,那么禅让给谁呢?尧禅让给舜是因为舜有一个大孝之名,舜禅让给禹是因为治水成功,这些在当时都是举国皆知的事情。而在禹的时代,并没有出现这样特别出类拔萃的人物。于是呢,禹传给同样也不算出众的儿子,最起码不会被大家反对。况且说,大禹已经具备了君临天下的威仪,他要传子,别人一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来,二是谁也不敢反对。


就这样,大禹就把禅让制改成了君主制。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制度,其实很相似。无论是禅让制还是君主制,都是由王一个人来指定。因此选拔范围非常之窄。当时的尧时代,如果尧的儿子丹朱也是非常出众,尧也会把位置传给丹朱的,据说尧为了锻炼儿子,还专门发明了围棋让丹朱下,想以此让丹朱出人头地,可这丹朱确实才智平庸,就是下围棋水平也不如当时的其他国手,所以尧传位给儿子的想法只得作罢。因此我们说,禅让制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一个偶然,而世袭君主制才是一个必然。



(图)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 )人 。


第一个世袭君主制的国家就这样诞生了。诞生的很特殊,因为在以后的朝代都是通过武力改朝换代的。正因如此,夏朝第一个王——启的国家是自己继承来的,而他才智平庸,在他在位的时候就发生了暴乱。到了晚年,启沉迷于歌舞酒色,等到他儿子太康时期,仍然不务正业,直到国内再次发生动乱而太康失国。


大家看,这是第一次失国。这个时期的两任国王一个是启一个是太康,有一个共同特点:平庸无能、不勤政、沉迷声色犬马。这最起码是其失国的原因之一。


失国之后一段时期,禹王的后裔少康励精图治,任用以前朝中的老臣,卷土重来,夺回了国家,之后有了少康中兴。


这段时期夏朝兴盛的原因:任人唯贤,君主亲民。


夏朝的衰败是在孔甲时代,这个时代,《史记》记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于是夏朝走向了衰败。


夏朝走向衰败的主要迹象:相信迷信,淫乱。


夏朝是灭亡在夏桀的手里,关于夏桀的记载就多一点了,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夏桀的残暴不仁。残暴不仁必失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这真是一个不二真理。


至于说夏桀宠幸妹喜而失国的说法实在是以讹传讹,许多史学家善于把帝王的失败归结于女人身上,实在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作者:风林秀,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喜欢历史、国学,著有佛教弟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双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