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诗画合一”的艺术家王维【珍藏版】

 老波比 2016-11-19

收藏:“诗画合一”的艺术家王维【珍藏版】

收藏:“诗画合一”的艺术家王维【珍藏版】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曾官至尚书右丞。他的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则寄情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的闲适生活。

  王维的诗,保留下来的有400多首。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还是他归隐后所写的山水田园诗。苏轼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①高度概括了王维诗“诗画合一”的艺术特色。那么,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何以能够做到“合一”呢?王维诗为什么会取得这种神奇的艺术效果呢?他以画入诗的高妙笔法,又体现在哪里呢?

  一、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美学特质及内在联系

  我们应当承认,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辞海》中说,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炼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②而绘画,则是“造型艺术之一。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物质材料,在纸、木板、纺织物或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计等表现手段,创造可视的形象。” ③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就曾在自己的画论笔记中阐述过诗与画的不同特点。1766年,德国美学家莱辛发表了巨著《拉奥孔》,副标题是《论绘画与诗的界限》,从“艺术即摹仿”这一西方传统的美学思想出发,详尽分析了诗与画的区别。他认为,诗是“时间艺术”,而画是“空间艺术”,从而提出了著名的“诗画异质说”。④

  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又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相融相通的。绘画是二度空间艺术,绘画所描绘的形象虽然是平面的,但是它通过色彩、明暗、线条、透视等技巧的运用,使人感到它所描绘的形象是立体的,它可以把我们带到绘画所表现的空间中去。这种带有空间感的绘画美是一种视觉的美。在这种美的欣赏中,视觉想象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色彩,线条,形体对于绘画美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同样,诗歌的形象也会唤起这带有空间感的绘画美。不过这种绘画美不是直接靠色彩、线条和形体的,而是靠诗句所唤起的表象来形成的,把虚的、不可见的内在感情和心境转化为实的、可见的、外在的感性形象。通过这种具体的感性形象才能引起我们的美感来。诗的这种感性形象是借视觉联想传达出来的,同绘画所形成的美是相类似的美。这种美同样是以视觉想象为主导的,带有强烈的空间感、形体感和色彩感。由此可见,诗歌和绘画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密切联系。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诗人谈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比如被称为“希腊的伏尔泰”的西摩尼德斯就说过:“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这是西方最早探讨诗歌和绘画关系的理论。⑤德国大诗人歌德也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是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总之,描绘性的形象是提供五官的知觉和感觉信息为主的。⑥绘画是靠色彩、线条、明暗等变化来描绘形象、反映生活的诉之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它比之于诗歌,显然更富于形象的直接性、具体性和立体感。富于绘画美的诗歌正是在以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大量撷取了绘画的上述特点,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文字形象的间接性局限,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从而使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更具体、更生动、更鲜明、更感人,更迅速地为读者所把握,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绘画美感。⑦

  诗画有机地结合,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标准。宋代张舜民在《画墁集》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⑧黄庭坚也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⑨诗与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精神与意念的审美意识是一致的。诗和画都是以自然客体为对象,都需要通过主观与客观进行交流、交融,从而提炼所要表达的意象。在绘画上,意象是抽象的笔墨组合;在诗歌创作上则是诗意的载体,意象有时是静态的,有时是动态的,有比喻性的,也有象征性的。而意象的表述,在画上是以最恰当、最少的笔墨表达物体最多的精神内涵,可谓惜墨如金;而在诗上,同样注意用最恰当的、最少的笔墨描摹诗的意象而产生意蕴,可谓语言精粹。两者都以最经济的笔墨语言抒情达意,这也再次证明了诗画是彼此相通的。

收藏:“诗画合一”的艺术家王维【珍藏版】

  前文说过,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还精通书画和音乐,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⑩他深知诗与画应该相互渗透的道理,而他创作的山水诗,自身特点又恰恰适合“诗中有画”的意象方式,因此王维的“诗画合一”就是一个必然的果实。正如钱钟书所说的:“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贴切不过了。” ⑾

  二、王维诗的色彩之美

  诗歌虽然不能象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绘,使诗歌呈现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色彩美,构成一个个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从而生动如画地抒发诗人的情怀。

  王维山水诗中,表现颜色的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青”,“白”,“粉”,“红”,“绿”,“黄”等等。而其中尤以“青”,“白”二色使用最多。据统计,王维山水诗中出现的“白”字共91次,“青”字共62次,而且“青”与“白”在诗中常对举使用。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送严秀才还蜀》)、“青孤临水映,白鸟向山翻”(《辋川闲居》)、“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同崔傅答贤弟》)等等。

  色彩有暖色与冷色之分。人们通常把红色作为暖色,而把青和紫作为冷色。王维的思想和创作以天宝初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依靠宰相张九龄,热衷政治,奋发有为,是比较进步的人。为此,那时表现在诗作中的色彩是热烈明快的调子。如《桃花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诗人用艳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春光明媚的暖调子山水画。在这里,由于受到环境色的影响,冷色的“青”也变得暖和了。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少年行》)等,通过明丽的色调反映诗人当时的进步思想和开朗性格。王维在他诗歌的文字上尽情缀彩,这是为其感情抒怀服务的。

  王维后期诗作中的色彩调子明显有别于前期作品,一反暖调子为冷调子。原因是张九龄被贬以后,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小人专权,唐朝政治日趋黑暗。王维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力反抗,只好走上了消极遁世的道路,从此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所以,他的后期的诗作中,往往明显地渲染上冷色调。如:《书事》诗中写道:“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诗句开头就显露了作者阴沉狭隘的情绪,“小雨”、“深院”即是灰冷阴暗色调。又如:“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赠韦穆》),“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等等,诗句中时不时地出现“青”、“白”纯色,不仅给人造成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而又表现出这类色彩所引起的寒冷和宁静之感,反映出作者在过着隐居山野的禅寂生活时的苍凉心态。

  王维除了在诗歌中常用绘画的冷暖色调来点缀文字、抒发情感外,有时也会用“以光缀色”的绘画手法来描写景物。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可以说是王维诗中以光缀色的精彩之句。那一大片幽暗的深林,那一束束投射在青苔上的斑驳光影,形成了小小光点和大片幽深的强烈对比,仿佛向世人呈现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点彩派”画图。

  色彩不是无情物,它往往具有浓烈的表情作用。正是因为如此,嵌色彩于诗句,成了诗人在抒情写意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如《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收藏:“诗画合一”的艺术家王维【珍藏版】

  诗中借助红豆强烈的艳丽色彩和动人传说,以含蓄而一往深情的叮咛语气,表现出炽热的爱情与入骨的相思。这里红色的热烈、温暖和思妇的情思紧密相连,使诗中炽热的感情猛烈地燃烧。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使人可以触摸,从而产生了动人的力量。 ⑿

  在色彩处理上,王维诗不是油画似的浓墨重彩,而是水墨画的淡雅、清新,尽显自然之美,尽得自然之趣。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以“白”状“石”,以“红”状“叶”,以“翠”状山林。写出深山中绿树浓荫,翠色欲滴,富有画意,写景抒情都极真切自然,不用辞藻涂饰,得到了“天然之趣”。⒀

  三、王维诗的线条之美

  绘画艺术离不开线条,中国画更是如此。清代大画家石涛说:“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又说,“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⒁这里的“笔墨”、“一画”可以看作是线条的代名词。这说明中国画的线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王维的诗也善于用极其简练而又和谐的线条来“形天地万物”,“贯山川之形神。”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广袤延展的“大漠”与长空相交一线;“孤烟”是纵向的高,与沙漠、江河构成一直角。辽阔的沙漠是长与宽,如丝的烟是纵向的高,长、宽、高三者组合成一个立体的实境。这个实境仅用了极为简单,粗犷豪放的线条,传神地表现了边塞沙漠雄浑开阔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体现了绘画线条的“横斜平直”相生相破的美学原理。“大漠”在人的视平线里可以说是“一横”,给人感觉线条太单调,故诗人在“一直”加上了“孤烟直”,这样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去,让人想象到字句之外的苍天黄云。同样,“长河”基本上是一条横线,这也容易使人的眼睛感到单一,所以诗人又以“落日圆”破之,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让人觉得落日圆像车轮似的滚入长河的尽头。于是画面顿时改观,显得既单纯又丰富,二者相得益彰。正如熟谙画理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借香菱之口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⒂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从绘画角度来看,就是通过恰到好处的线条组合,表现了山川的形神。

  王维还善于用曲线来描绘形象。如《青溪》中的“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蜒多姿,在动态中表现了曲线美和一种幽深的情致。

收藏:“诗画合一”的艺术家王维【珍藏版】

  此外,他还用错综复杂的线条来勾勒画面,如“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画面上绿柳垂挂,高楼耸立,在人们眼里,都是竖线,未免太单调,但柳边以骏马一横,不但点破了线条单一,而且衬托了侠少的英武豪迈气概。

  四、王维诗的构图之美

  绘画是“空间艺术”,讲究“经营位置”或“布局”,王维也把这种绘画的技巧运用到诗歌中,他特别注意所写事物之间的关联,善于处理画面的虚实布置,使诗歌具有构图美。

  王维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就十分注意这种结构层次,如先铺写背景,再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绘等等,使得全诗顺序清楚,层次宛然。以《终南山》为例: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是终南山主峰,这里代指整个终南山,事实上,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离海尚远,但作者为了突出终南山的雄浑巍峨,有意写得高远不尽,辽阔无边,并以此作为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第二联,写山河的云雾。人行山中,四望的白云转眼之间在身后合拢,远处青青的云气走近了却无法看到。这两句写云雾缭绕在山间的迷离变幻,仍是为了表现山之高峻。颈联写人行至峰巅所见。群峰因由阴阳高下而形成的阴晴与明暗变化,尽收眼底。尾联是一个细部的特写,画面上出现了人物形象,“隔水”二字,尤其写得饶有趣味。综观全诗,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先写终南山的大背景,次写云霭迷茫的山间,再写明暗阴晴的峰壑,最后写山路行人。其间的层次,非常清楚。此外,《山居》《过香积寺》《汉江临泛》等等,写法都与此诗相同,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借鉴绘画构图方法的痕迹。

  中国古代山水画构图,往往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即在一幅画里,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视点,多角度地表现山水景物。王维的《终南山》一诗,第一联写仰望高山,视点在山下;第二联写山间云雾,视点在山中;第三联写俯瞰群峰,视点在山巅;第四联写流连山水,欲投宿人家,从“隔水”二字,可知视点又移至山谷。这种不断移动视点的构思方法,很显然是受了山水画的构图方法的影响。王维山水诗中,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来描写景物,构思全篇的相当多,如《青溪》一诗就很明显: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净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在这首诗里,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多个视点,写出了青溪随山万转的百里趣途:溪水穿过山间变得湍急,在乱石中发出一片喧响;流经松林时又变得十分安静,与幽深的松色相映;流入平阔的平野,水面微波荡漾,菱叶,荇菜一片碧绿;再往前流,两岸芦苇夹生,倒映水中,生动如画。这里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在一个新的视点上观察所得的结果,而全诗的景物描写,就是由这一连串画面衔接而成。其受山水画的“散点透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收藏:“诗画合一”的艺术家王维【珍藏版】

  五、王维诗的意境之美

  传统绘画不仅追求画内的形式美,而且还追求画外的意境美。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景与境的统一,它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⒃所谓“应目”就是要观察客观物象;所谓“会心”就是对眼前的物象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这说明画家在描绘物象时,不要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要体现画家本人的情思。这深刻的艺术见解在王维的诗作中同样得到印证。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写春山的静,不是正面写春山如何静,而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好像听到了静的“声音”,看到了那纷纷散落听桂花,闻到它的一丝丝芬芳;听到了幽涧中的鸟鸣,顿时使寂寞感立刻转化为一种富于生活情趣的幽静之美,使人赏心悦目。

  王维诗的艺术成就还在于语言的自然秀润、明净淡雅和风格的闲淡清远,创造了山水田园诗工巧精细与自然浑成的意境。⒄如《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富有山村生活气息的秋夜图,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俗、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向往。细细琢磨,体会其中的意境,会令人有一种心胸为之悠然清净的感觉。全诗清新自然,不事工巧,近人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⒅

收藏:“诗画合一”的艺术家王维【珍藏版】

  总之,王维将他对绘画艺术的深切体验与对人生、自然的感悟融为一体,注入诗中,他注重色彩、线条、构图的美感,善于营造恬静淡雅的意境,达到了绘画的艺术境界,创造出“诗中有画”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拓展了诗艺的发展空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于后代山水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王红、谢谦主编:《中国诗歌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②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页。

  ③同②,第1321页。

  ④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⑤同④,第122页。

  ⑥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4页。

  ⑦卢善庆:《门类艺术探美》,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25-26页。

  ⑧赵怡元注译:《古代画论辑解》,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⑨林承雄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中学语文教育》2006年第5期。

  ⑩谭朝炎:《红尘佛道觅辋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⑾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见钱中书《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⑿同 ⑦,第29-31页。

  ⒀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第358页。

  ⒁ 石涛:《画语录》,见http://www./works/works524002036.html

  ⒂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65-666页。

  ⒃转引自李来源等:《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⒄唐丽娟:《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4期。

  ⒅转引自陈殊原编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王维》,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参考文献]

  [1]杨义,郭晓鸿.《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王维》.湖南:岳麓书社,2005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P43-50.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3]王瑞稼.诗中有画——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见  http://www./show.aspx?id=303&cid=11

  [4]于洁.话语的转换——论王维诗“诗画本一律”特色.

  见http://www./wen/xiang.asp?id=213

  [5]张福庆.《论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4)

  [6]木斋.《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新疆大学学报》,2005(1)

  [7]史仲文.《大唐诗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8]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9]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谭朝炎.《红尘佛道觅辋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朱光潜.《诗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12]夏征农.《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3]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14]卢善庆.《门类艺术探美》.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15]周振甫.《诗词例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

  [1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7]李来源等.《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18]陈殊原.《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王维》.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原文出处:新浪博客

原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67e0c0100dm3t.html

博主: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