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玉稻筱麦坊米 2016-11-19

作者:袁天倪(“祥哥说史”团队成员)

喜欢金书的朋友,甚至喜欢武侠、喜欢中国文学的朋友,没有不知道《射雕英雄传》的,我们后人对这部书的定义,认为这是金庸武侠小说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本,它的发表,标志着金庸从此登上了文学泰斗,也就是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有名到什么程度:很多人没听说过《射雕英雄传》,甚至连金庸都不知道,但他一定听说过郭靖和黄蓉。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传统的中国小说,大多是多主角的、全知视角的群像式小说,就拿四大名著来说,《三国演义》的视角,从最开始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到末尾的“见杜预老将献新谋,降服孙皓三分归一统”,换了很多视角,换了很多主角,先是董卓谋害灵帝,之后袁绍高呼着“吾家四世三公”登场,再到后来的曹操官渡之战,北伐乌桓,再到刘关张这三人组,再到吴国的陆逊庞统孙权,最后的曹丕、诸葛亮、司马懿等,主角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而且每个人想什么说什么罗贯中似乎都是知道的。再说《水浒》,一开始是王进,后来是史进,再到鲁智深,之后依次是林冲、杨智、宋江,再到后来的武松,主角与视角也是在不断变化。《红楼梦》貌似也没有固定的主角,《西游记》中,猴子在想什么,猪八戒在想什么,唐三藏在想什么,都是由吴承恩直接给出。总之,传统的中国小说以全知视角为主,给人一种讲故事的感觉。

但是,《射雕英雄传》很不一样,这本书由名字到内容,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中国故事,但本质上,从头到尾,都是郭靖一个人的视角,这就是这本书“纯粹”的地方。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其实在中国古代,单视角的文学作品也不是没有,诸位有喜欢听评书的朋友,都知道评书里的主人公叫“书胆”,诸如《隋唐演义》的书胆就是秦琼秦叔宝,从头到尾以他一个人的故事为主,但书中的主角一定要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要到处串场,才有故事可写;所以,细想《射雕英雄传》,其本质就是郭靖一个人的个人历险记,这就是本书与传统的中国小说所不同的地方,在这本书中金庸所运用的,其实是一种西洋式的写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如刚才所说,中国传统的小说大多是一种群像式的全知视角,但西洋式的小说,则带有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带入感较强。对西方文学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个人的爱情故事叫“罗曼史”,即英语的“Romance”,法语的“Roman”或“L'mance”,而法语中的“L'mance”最早的意思就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至今法语中“小说”一词都是“Roman”,就是“罗曼”的意思。《射雕英雄传》是一个以郭靖的个人视角为主的故事,而正是这样的个人视角,才能给读者一种代入感。相信没有哪位朋友在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会把自己带入成孙悟空、猪八戒,林黛玉、王熙凤,刘备,鲁智深,但看《射雕英雄传》时,就很容易被带入郭靖的视角,这样就特别有趣。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初读《射雕》,给人一种一切都茫然未知的感觉,因为你是处于郭靖的视角,你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一开始遇见了桑昆的儿子都史,再到后来的全真教尹志平,再到后来的恶斗黄河四鬼,再到后来中都比武招亲时所遇见的那个一身锦袍绣带,骑着高头大马的那个金国小王爷,因为你是在郭靖的视角,所以你并不知道那个小王爷就是杨康,再到后来,小王爷身边冒出来了沙通天、彭连虎、梁子翁、灵智上人一群高手,全真教道长玉阳子王处一救了郭靖的性命。后来就了不得了!“九指神丐”洪七公,桃花岛主黄药师、西域白驼山的欧阳锋,他的私生子欧阳克,还有王重阳的师弟老顽童周伯通,一个接着一个的登场;郭靖通过周伯通的口中得知大理国的皇帝南帝段皇爷是与东邪西毒北丐并驾齐驱的高手,果不其然,后来南帝也登场了!诶,怎么还变成了和尚?如果是全知视角的话,这些所有的悬念都不存在,都是一开始就已经告诉你了的。所以,《射雕英雄传》真正的乐趣,就好比登山一样,正如83版《射雕》的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中的歌词一样:“一山更比一山高”。从尹志平,到黄河四鬼,再到全真七子、梅超风、陈玄风、沙通天、彭连虎,再往后,就到了“天下五绝”这个级别,一座一座的山在向上翻,这是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悬念,导致了这部小说这么好看,这么写小说的,在金庸之前可从来没有过,在他之后也不多。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的后记中写道:“大家之所以喜欢看武侠小说,正是因为武侠小说的带入感。”也就是说,这种第一人称的、第一视角的小说,就是单纯给人一种带入感的快感。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射雕》另外一个比较好的一点,就在于它半文不白的语言,总之不是纯粹的现代文,所以全书在语言上充满了古韵,但在写法上,这本书却十分的现代,通过郭靖一个人的各种视角、思想、经历所体现出来,这种反差是这本书所微妙的地方。总的来说,《射雕英雄传》可以算作一本西方个人历险体裁的小说,但包裹上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套路,所以我们广大的中国读者才读的那么新鲜,读得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射雕》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这本书出现之前,这么写小说的真的很少。

之后,《射雕》又是一部“单纯”的小说,其单纯体现在其故事本身很单纯,并没有森罗万象的境界,并没有像《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那样,给人一种江湖的磅礴气派和全局感,《射雕》就像是一部戏剧一样,人物之间充满了各种矛盾,然而每个人的性格又很单纯。《射雕》里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至死不变的:郭靖就是忠厚老实、生性愚钝,黄蓉就是伶牙俐齿、任性刁蛮,杨康就是坏、就是浑,梁子翁就是要喝郭靖的血,洪七公就是馋,欧阳锋就是要夺取《九阴真经》,周伯通就是老顽童,朱聪就是要偷东西,裘千丈就是要到处吹牛,欧阳克就是要把黄蓉娶到手;给人一种游戏里的NPC的感觉,在游戏开始之前,每个角色的属性都是设定好的,正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动机很单纯,这样安排起剧情来就显得很从容,虽然显得相对脸谱化。金庸晚年的《天龙八部》和《鹿鼎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显得很复杂,而《射雕英雄传》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对很单纯;所以读起来给人感觉不累,这点很像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脸谱化。有意思的是,郭靖黄蓉这个二人组,郭靖的性格忠厚老实,所以他的决定是靠谱的,而刁钻的黄蓉所做的选择往往出人意料,所以这两个人组合起来,可以做出任何选择,剧情就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展。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最后,全书的故事本身就很单纯,可以用一句话总结:郭靖傻人有傻福,到处得到高手的帮助,最后从一个资质愚笨的小子变成了武功登峰造极的高手,除了这点,我还注意到:《射雕》里死的人不是很多:江南七怪死了六个、全真七子中的谭处瑞、黑风双煞、裘千丈、完颜洪烈、杨康、段天德、郭杨两兄弟、李萍、包惜弱、梁子翁、欧阳克,诸如沙通天、彭连虎、侯通海这些反派,以及江南七怪中的柯镇恶,甚至到了《神雕侠侣》的结尾依然在世!“天下五绝”中,除了王重阳在故事开始时就已仙逝多年之外,其他四个都健在(欧阳锋与洪七公在《神雕侠侣》中在华山之巅逝世,黄药师、段皇爷一直到《神雕侠侣》的结局依然健在)这一点并不像金庸的其他小说,诸如《天龙八部》、《连城诀》等等,悲剧色彩那么浓厚,而《射雕》中主要人物都活到了结尾,甚至是《神雕》的结尾,而且除了江南六怪的、郭杨夫妇、成吉思汗的去世让人感觉沉重之外,其他都是十恶不赦、确实该死的人,这也是这本书被大家反复看的原因,而《天龙八部》虽然好看,但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尤其是阿朱去世的那一刻,但《射雕英雄传》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里面的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善终,可以说是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剧。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射雕英雄传》全书中,最精彩的一段,最体现金庸写作功底的一段,就是第二十四回《密室疗伤》,倪匡先生对这一回有这样的评价:“这一段可以说是在借鉴古希腊艺术的基础上,采用了莎士比亚的戏曲创作手法,与其说这是一段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段戏剧”,这个说法也得到了金庸本身的认同,因为他自己本来也是个编剧,在这回中:郭靖黄蓉在牛家村客店的一个密室里疗伤,目睹了密室外的一幕幕,江湖的主要人物都聚集到了这一个小小的牛家村:尹志平、陆冠英、程瑶迦、以完颜洪烈为首的金国势力、东邪、西毒、周伯通、全真七子、梅超风、裘千丈、江南七怪、甚至蒙古王子托雷和华筝公主,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台,这是典型的莎士比亚戏剧手法,并且每个人来此的动机都不同:完颜洪烈是为了盗取《武穆遗书》,东邪黄药师是为了杀江南七怪、而全真七子是要为了保卫江南七怪,而江南七怪、尹志平、陆冠英、程瑶迦都是为了寻找郭靖,之前小说的一切伏笔,都在牛家村得到了解决,甚至还引出了故事一开头就埋下伏笔的曲灵风和傻姑的剧情,这是金庸在本书中写作手法最高明的一个地方:之前的一切恩怨,在同一回故事的一个地方全部爆发,并得到解决。这也是金庸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天龙八部》中的少林大会、《倚天屠龙记》中的少林屠狮大会、以及六大正派围攻光明顶、《笑傲江湖》中的左冷禅岳不群封禅台大战等,都运用了类似的手法:把多条矛盾线索掌握好、埋好伏笔,然后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突然间全部爆发,但人物这么密集,矛盾如此聚集,问题解决如此彻底的,《射雕英雄传》的第二十四回《密室疗伤》可谓经典。

金庸还很擅长另外一个写作套路:在之前的写作中给读者隐隐约约觉得有问题,但又说不出是什么问题,作者也不点穿,诸如一开始的瘸子曲三儿、和后面的归云庄主陆乘风就十分相似,都是武功高强的瘸子,读者不禁想到:难道曲三儿和陆庄主有何关联?果然,这个疑问在后来的《密室疗伤》那回解开了:曲三儿正是陆乘风的师哥曲灵风!还有周伯通早在桃花岛上就已经吟过那首《四张机》,到后来瑛姑出场也吟了一段,就给了读者强烈的暗示:周伯通和瑛姑很可能有过一段瓜葛!这种不断埋下伏笔,但并不点穿这样的手法,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双重伏笔,这也是本书一个精彩之处,金庸本人也曾说过这是学习《红楼梦》的写作手法。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此外,金庸在写《射雕英雄传》之时,借鉴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手法:以除主人公之外的第一人称的回忆型自我叙事:诸如周伯通向郭靖讲述黄裳创作《九阴真经》、一灯大师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和周伯通、瑛姑之间的那一段孽缘的几个片段,这一点可以说是给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政治寓意”,其实我认为这本书是没有什么所谓的政治寓意的,因为我在先前就强调过,这是一部“单纯”的武侠小说,所谓的“政治寓意”是由部分的台湾评论家所提出的:众所周知,《射雕英雄传》的原名叫《大漠英雄传》,而这个“大漠英雄”正是成吉思汗,说道成吉思汗,就不得不说那首著名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的作者大家都知道,而成吉思汗这个人,在《射雕英雄传》中,是一个雄才伟略,但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角色,在书的结尾处,成吉思汗和郭靖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为什么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

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去,但见他凛然不惧的望着自己,马鞭扬在半空却不落下,喝道:你说甚么?郭靖心想自今而后,与大汗未必有再见之日,纵然惹他恼怒,心中言语终须说个明白。当下昂然说道:大汗,你养我教我,逼死我母,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说了。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

郭靖称成吉思汗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但让多少人国破家亡,最后更是点出“杀的人多的不一定是英雄”,按照部分台湾“学者”的说法,这是在映射当时的那位大陆领导人,但我本人对此观点并不苟同,因为这个观点是在蒋介石在岛内实行“纯洁运动”和“党禁”时部分台湾人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蒋介石的思想专制,总之,《射雕英雄传》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就是武侠,没有其他的。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