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射雕英雄传》里草原英雄们的真实画像

 大秦之歌 2020-06-24


文/大秦之歌

金庸的小说,大都以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事件为背景,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历史场景,这也是金庸小说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

比如说《射雕英雄传》这个故事,从大家熟知的“靖康之难”这个历史事件说起,把人物的命运,与国家的耻辱链接在一起,让我们有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受。

在这部小说里,有很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故事,他雄起大漠,用铁蹄改变命运,靠智慧征服草原。这和我们在影视剧里认识的铁不真有很大不同。

在《射雕英雄传》第6回里,有一段介绍大战之后,郭靖立功受奖,被铁木真封为千夫长的事情。书中这样描述,数日之后,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大会各族部众,这时他威震大漠,蒙古各族牧民战士,无不畏服。王罕与札木合的部众也尽皆归附。


影视剧里面郭靖和铁木真成了忘年交

在大会之中,众人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称为“成吉思汗”,那是“与大海一般广阔强大”的意思。成吉思汗大赏有功将士,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四杰,以及哲别、者勒米、速不台等大将,都封为千夫长。

郭靖这次立功极伟,竟也被封千夫长,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居然得与诸大功臣名将并列。

众所周知,《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最负盛名的武侠作品,一举奠定了其武侠一代宗师的崇高地位。《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以大侠郭靖的成长为主线,弘扬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操,展示了作者一贯的、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部小说的另外一位隐形主角是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这个历史上真正的“射雕英雄”,小说较为忠实地还原了其戎马倥偬的一生:儿时蒙难,青年时代和札木合结义,中年征战四方统一大漠,晚年穷兵黩武侵略他国,暮年病死西夏六盘山。

小说通过郭靖和铁木真之间交织缠绵多年的恩怨情仇,还原了13世纪铁木真雄起草原,终成一代霸主的历史故事。小说中,成吉思汗及其子女、部下、敌人,每一个都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也从这个角度,通过小说、结合历史,来讲述一代天骄的传奇人生。

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乞颜部的可汗。从1180年开始,铁木真率领部众南征北战,逐个兼并蒙古各部,最终一统草原,这一年是公元1206年,小说中的郭靖6岁。


铁木真教郭靖战斗常识

蒙古人创建自己的国家,前后花了大约500年时间。大约在公元5世纪,室韦族的名字开始见诸史书。8世纪时期,室韦族的一支北上定居草原,这就是蒙古族的始祖。

早期的蒙古族分为尼伦蒙古和迭尔列勤蒙古两大部,尼伦蒙古意即“纯洁的蒙古人”,而迭尔列勤蒙古是“普通的蒙古人”,可见在那个时候,蒙古人种因血缘的亲疏,就人为地分成了两个阶级。

尼伦蒙古的代表部落有:乞颜部、札答兰部、泰赤乌部、札只剌部、散只兀部、主儿乞部、赤那思部,等等。而迭尔列勤蒙古的代表部落有:弘吉剌部、兀良哈部、豁罗剌思部、速勒都思部、伯跃吾部,等等。

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是乞颜部人,而母亲珂额伦则属于弘吉剌部。

不管是尼伦蒙古还是迭尔列勤蒙古,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纯种的蒙古人(虽然有血缘远近之分)。然而,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鞑靼、回鹘、突厥等周边民族,不可避免地和另外一些蒙古部落产生了融合,这一些蒙古部落虽然也打着“蒙古人”的头衔,但一直不被尼伦蒙古、迭尔列勤蒙古认同。后者的代表部落有塔塔尔、蔑儿乞惕、乃蛮、克烈、汪谷、斡也剌等。

所以,蒙古各部时常因为争夺水草的问题,借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互相攻占杀伐,这一场混战,一打就是500年。

蒙古人在创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过程中,屠城无算、杀人无数,大概就是想把受了五百年的窝囊气一股脑儿全给发泄出来吧。

小说中,铁木真是乞颜部首领,他的义父王罕(原名“脱斡邻勒”)是克烈部首领,他的义兄札木合是札答兰部首领,而神箭手哲别(原名“只尔豁阿歹”)则出身于泰赤乌部,除此之外,塔塔尔部、蔑儿乞惕部和乃蛮部也各自有所提及。

札木合和哲别值得一说,这两个人,一个从朋友变成敌人,另一个恰好相反,从敌人变成朋友。

札木合,铁木真曾经的义兄(安答)。《元朝秘史》卷三记载,铁木真11岁时,两人第一次结拜,铁木真送给对方一个铜灌髀石,札木合送对方一个狍子髀石;次年二人再次结拜,铁木真送义兄一个柏木顶箭头,札木合回赠一个响牛角箭头。可见当时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确实是真挚、纯洁、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而小说《射雕英雄传》也忠实地反映了这一桥段。


影视剧里札木合和众好汉合影

1180年,札木合协助铁木真重创蔑儿乞惕部,夺回了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夫人,这是两人之间最美好的一次合作。但仅仅过了一年半,双方的蜜月期结束了,因为铁木真要收拢旧部起事,而他的旧部多数在札木合麾下效力,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两人和平分手,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十年后的1190年,铁木真已成为乞颜部可汗,而札木合也成为了札答兰部可汗,一山不容二虎,双方争夺草原统治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擦枪走火的导火线是“殆察尔事件”,由于铁木真的大将者勒米杀死了札木合的胞弟殆察尔,双方结下死仇,两位安答不得不兵戎相见,著名的“十三翼之战”就此爆发。

此战是铁木真一生中唯一的一场败仗,但真正的“胜利者”不是札木合,正是铁木真。因为获胜的札木合虐杀战俘,水煮活人,导致人心尽失,部众纷纷脱离转投铁木真,原本落败的铁木真反而实力大增,为最终的逆转翻盘打下基础。

1204年,当穷途末路的札木合最终在唐努乌拉山被自己的五个手下捆绑献给铁木真时,小说遵循了史实:铁木真先是当着札木合的面杀死了五个叛徒,然后提出了重归于好的建议(当然我个人更认为这是一种客套和试探),札木合也不愧一代枭雄,不愿寄人篱下遭受猜疑,要求不流血而死。铁木真答应了他,下令用重物将他压死,不让流血。

关于札木合的死法有三种说法:一是大石头压死,二是倒挂勒死,三是皮口袋闷死。显然金庸先生是采用了第一种说法。

小说中铁木真和札木合交恶,是因为铁木真要推行私有制,而札木合要维持氏族公有制,所以兄弟反目。而事实上,早在11~12世纪,漠北的氏族制度就已趋于瓦解,私有制产生,出现了阶级和贫富两极分化,部落首领往往就是部落首富,他们拥有大量的战俘奴隶以及数不清的牛、羊、马匹。

所有的敌人都死了,整个草原再无敌手,属于铁木真的崭新时代来临了。从1206年到1368年,这一个半世纪的亚欧舞台是属于蒙古族的,属于铁木真和他的子孙们。

在称霸蒙古的过程中,铁木真以他天纵英才般的战争指挥艺术,赢得了除了十三翼之战外的所有战争。同时,铁木真善于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尽可能地招募人才为己所用。

在小说中,他有四个英勇善战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有蒙古开国四杰(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还有勇不可挡的蒙古四虎(哲别、者勒米、速不台、忽必来),此外还有四兄弟、四义子。这些人先后聚集在铁木真的麾下,为其死命效力,帮助其打造帝国的原始雏形。

铁木真招降哲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才引进案例,小说和史实非常吻合。

哲别,原名只尔豁阿歹,蒙古别速惕部人,后成为泰赤乌部首领秃答的下属。哲别骁勇善战,箭法超群,此外,还有一手“徒手接箭”并回射的绝活。


影视剧里的神箭手哲别形象

1201年,铁木真征讨泰赤乌部,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此战哲别一箭射杀铁木真的白嘴黄马,令铁木真恼羞成怒,令全军围捕哲别。

哲别遭擒后,铁木真问是谁射死了他的战马,哲别一口承认,并表示愿意持鞭坠镫效力左右。铁木真爱惜他是个人才,于是尽释前嫌纳于麾下,将他改名为哲别(意为箭镞),要求他“就像我跟前的箭簇似地保护我”。

从此,哲别成为铁木真的左膀右臂,为其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1218年,哲别作为先锋灭了西辽,带回一千匹白嘴黄马,作为战利品献给铁木真,实现了自己17年前的诺言:“对我开恩,我将带来很多这样的马。”

1219年,蒙古远征花剌子模,哲别作为先锋紧追国王摩诃末不舍,将其逼入里海上的一个小岛,忧郁而死。

消灭花剌子模后,哲别率领蒙古大军继续在中亚大地上纵横驰骋,陆续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纳入蒙古版图。

1222—1224年,哲别、速不台联军横扫俄罗斯南部,大败俄罗斯诸邦联军,攻入克里米亚半岛。

第一次西征结束后,哲别班师回国,因为多年戎马生涯劳累,年事已高的一代箭神在归国途中与世长辞。成吉思汗闻讯悲痛欲绝,厚葬哲别。

小说中的哲别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奇男子,他不仅是郭靖的武术启蒙老师,同时也是郭靖的朋友。

这个半师半友的人物在郭靖决意叛蒙归宋的途中,不仅未加以拦截,反而送上了弓箭、粮食助其逃跑,不惜以得罪大汗的滔天大罪为朋友两肋插刀,他是小说中蒙古诸杰里最具人性、最有魅力的人物,没有之一。

小说中的铁木真,既可以和安答反目成仇,也可以对敌人既往不咎,一切都服务于“统一大业”。

对于一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金庸将成吉思汗当成功过七三开的英明之主来描写,我觉得还是贴近史实的。

小说的最后,成吉思汗驾崩于金帐之中,口中喃喃重复“英雄”二字,至死不解其意。

金庸先生用这个桥段,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煊赫武功固然光彩夺目,但真正的大英雄,却不是建立在杀戮无数、斑斑血泪的基础上,只有施行仁政的天下共主,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纪念和缅怀。


转载请著名大秦之歌公众号和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