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朝,天下连年灾害,大批民众流离失所。当时的同平章事(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副相)韩亿、石中立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一位年轻的谏官给皇帝写了一道折子《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严厉地批评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这四个人在同一天被皇帝罢免了。请注意,并不是他们犯了什么法,而是不作为。 这个年轻人就是韩琦。现在基层历史爱好者不太知道这个人,一说起来还以为《铡美案》戏里那个杀人的韩琪。同音不同字,根本不是一回事。 韩琦,少时就有志气,端重少语,学问过人,以进士第二高中,可是榜眼啊。他做了三年的谏官,为人坦率,气宇轩昂,凡政府官员或政策有什么不合适的,他皆直言不讳,而且总能明确地指出得失,从而匡正朝廷纪纲。 而上面所说的“片纸落去四宰执”,让他名震京华。现在很多人看影视戏长大的,总以为帝国时代独裁,动辄“斩立决”,根本不是那回事。几乎是跟国家组织形式一样古老,就有谏官,或叫言官,或叫佥都御史等名称,以制衡和考察政府执行官。 随后,韩琦在赈灾、平叛、抗击西夏的边防、地方执政都干得非常出色,直至宰相。这宰相一干就是十年,当年轻皇帝宋神宗即位后,非常冒进,(我在《王安石》一文里讨论过)有人说韩琦专权,虽然皇帝贬谪了诬陷者,韩琦还是坚持辞去了宰相之位,到家乡做地方官。 在韩琦做宰相时,朝廷清明,天下乐业。纠正了他批评以前的“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这样的现象。他为人光明磊落,宽宏大量,非常有威信,连皇帝和皇太后有矛盾,都向他诉苦,而他也总是能解决。他任人之所不能任,为人之所不敢为,是朝廷纲纪的中流砥柱。大文豪欧阳修是韩琦的铁杆追随者,说他“临大事,决大议,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这就是有德,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说的“三代以还,能此者,唯韩魏公而已”。 今天,还有多少人明白德的真正含义呢?当代人似乎已经不记得这样的伟人了,只记得些舞文弄墨的。正如三国时曹丕说的:“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看来你要流芳百世还得写文章。 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的吴起,当时他在魏国当将军,功劳大大的。但新宰相却没落在他头上,心里不服,就找刚上任的宰相田文理论。也蛮坦率的。吴起说:“带兵打仗,所向披靡,你和我比怎么样?管理政府,激励百姓,发展经济,你和我比怎么样?我还收复了黄河西边以前丧失给秦国的土地,使韩国赵国也臣服于我们魏国,你和我比怎么样?”田文说:“三者都不如你。”吴起说:“各方面都不如我,那你怎么官居我之上呢?”田文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嘱托于你呢,还是嘱托于我呢?”吴起傻眼了,乃信服自己真地不如田文。 当韩琦去世时,宋神宗伤心地为他撰写了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