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部编本”政治和历史教科书:“姓马”不“信马”?

 skysun000001 2016-11-20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从整体的课程内容与结构来看,初中的“部编本”历史新教材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基础知识进一步被削弱。以七年级上册为例,人教社1993版的教科书共有27课讲读课,2007版的教材共四个单元22课讲读课,还有五节活动课,新教材四个单元21课,其中活动课一节,讲读课20课。每一课的内容也越来越少,像原始人类部分,人教社1993版的教科书要讲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2007版的教材删去了蓝田人,新教材山顶洞人也删去了。据说是初中生不需要知道天然火和人工取火的区别。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部分减少的尤其多。仅以宋元文化为例,在九十年代中期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是三个课时,在新世纪初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减为两个课时,而现在的“部编本”初中历史新教材中进一步减为了一个课时。课时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内容大幅度消减,乃至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只字不提。据说是为了避免和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复,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没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过《资治通鉴》这部作品。汉代和魏晋文化也类似,分别删去了《九章算术》和《水经注》。教材编者的理由是,这些内容在数学课本和地理课本里已经提到,所以历史课本里就没有必要提。其实,其他课程里边儿虽然有科技文化史的内容,但是由于不做考试要求,一般来说老师都是不会去讲的。附带说一下,中国古代文化史也是古代史中最能培养民族自豪感的部分。在1991年时教育部曾经制定过一个中学历史课的思想政治纲要,其中的中国古代史部分名称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就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成就。所以说,这种大幅度削减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情况不利于我国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实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


 活动课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在活动课方面,删去了“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和“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这些讲述历史学习方法的学生活动课。编者宣称:“课时的缩减其实也给了我们教师更大更多的空间,我们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探究活动,开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使综合性探究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与国家规定的课程形成一个系统。”其实,这种做法是严重脱离实际的。因为大多数地方和学校并没有编写教材的能力,就算是编写出来了,质量往往都很差。另外个人认为,这种做法的大方向也是不正确的。现在乡土教学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比如说,新课程改革中就要求历史课里边儿大量增加乡土历史教学的内容。然而,这种做法其实会导致地方本位色彩,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最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就是我国的台湾地区,把台湾历史独立授课,其后果是众所周知的。新课程要把台湾这种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思路引进到中国大陆,到底是想宣扬什么呢?


 更加致命的是,初中的“部编本”历史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新教材大大缩减了学生阅读的内容。在1993年版的初学历史教材中,供学生阅读的小字部分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往往是一段提纲携领的大字,后面列好几段详细讲述的小字。在21世纪初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小字的数量大大减少,基本上和大字的数量相同,主要设置方式是一段大字后边附一段小字。最新初中历史教材中,只有大字完全取消了小字。教材的编写者说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学生如果要是想阅读的话可以从课外读物中阅读。可是,小字并不做考试要求,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兴趣辅助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实际上在初中学习中,学生很少有阅读什么课外读物的机会,教科书中的小字是最主要的阅读来源。“部编本”历史新教材一取消小字,就导致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水平大大降低了。另一方面,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改变了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在初中阶段把文言文材料翻译成白话文的方式,插入了大量的文言文原文作为材料。这种做法严重的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历史教师教语文”的情况。


 附带说一下,我读过不少“马工程”编写的教材,发现这些教材存在一个通病,就是这些教材一般都编的很薄,几乎没有具体的材料,“有骨无肉”。以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原来的教材一般是四十多万字,而“马工程”编写的教材只有二十多万字,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对于原因和影响、意义等等说得非常多,却没有多少具体史实。其实,如果要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话,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之所以有重大的影响力,也是因为书中有了大量的事实性材料。如果要是像“马工程”编写的教材一样光讲理论,那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人愿意看,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影响力了。我不明白“马工程”编写的教材为什么都那么薄?难道是觉得马克思主义不光彩,所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编的教材就必须要薄一点?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希望减轻学生负担。然而早在五十年代教育部精简教材时就指出,精简教材以减少学生负担,需要的是精简内容而不是减少字数,如果要是内容不变仅仅是减少一些文字材料说明,那么学生理解会更困难,学习负担也就会更重。


 总之,由“马工程”专家进行审定的初中“部编本”政治和历史教科书虽然在个别地方有所改进,但是在整体上教材的质量却进一步下降,特别是进一步“去马克思化”了。这体现了学术界“姓马”不“信马”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作者:鹿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