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禹杰 2016-11-20


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1907年7月15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六月初六‘凌晨,在江南古城绍兴,秋瑾身穿白色汗衫,外套玄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双手背绑,拖着铁镣,缓步走出了山阴县大狱。在一群清兵前拉后推下,她强忍昨夜酷刑留下的阵阵伤痛,挺起精神,大义凛然。站立轩亭口刑场,秋瑾举目四望,在这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留下了深情的一瞥,仰天长叹一声后,她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刽子手扬起的屠刀随之落处。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30岁的秋瑾东渡日本求学,先后结识了宋教仁、陶成章、蔡元培、徐锡麟、黄兴、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经蔡元培和徐锡麟介绍,她加入了光复会,又由冯自由介绍,以“山阴秋竞雄”之名宣誓登记加入同盟会,不久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长、主盟人。1907年2月,秋瑾正式接任大通学堂督办。她以大通学堂为中枢,往来沪杭浙东,运动军学两界,迅速组织起四五万人之众的光复军,遥推徐锡麟为首领,秋瑾自任协领,编部下为3个军,并与徐锡麟“浙皖相约,克期大举”。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由于革命党人内部有人叛变,泄漏消息,使清政府掌握了“安徽军警高层已混入革命党重要人物”的情报,并开始追查。7月6日,徐锡麟借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会,枪杀安徽巡抚恩铭,仓促起义。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起义失败,年仅 35岁的徐锡麟受伤被俘,被剖腹挖心,惨遭杀害。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安庆起义天下惊,清政府万分震恐,在各地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对徐锡麟的老家绍兴查办更严。由于各地光复军接连出事和叛徒出卖及绍兴劣绅告密,清政府觉察到大通学堂是浙江各地革命力量的中枢,迅速把魔爪伸向绍兴大通。秋瑾拒绝了有的同志要她暂避上海租界的劝告,立即召集各地党人举行应变紧急会议,决定实行武装起义,一举拿下绍兴城,然后渡江直取杭州。但在起义前夕,绍兴知府贵福、山阴县令李钟岳、会稽县令李瑞年,会同从杭州赶来的浙江新军第一标第一营管带徐方诏,带兵300余人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及在校的其他6名师生全部被捕,押人山阴县监狱。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秋瑾殉难之时,她的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地,慑于清政府的淫威,留在绍兴城内的族人也无人敢出面承领这位亲属的尸体。挨过3个时辰,直到巳时时分,才由几个当地仗义的士绅出面,先雇了一个鞋匠缝合了秋瑾身首异处的尸体,又通过同善堂把烈土遗骸殓进一口白木棺材,雇了小工抬到郊外卧龙山西北麓张神殿背后的山脚下面,停厝在一堆荒冢乱坟旁边。

秋瑾就义后,一时舆论大哗,留学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学生团体纷纷发表通电,强烈谴责清政府的暴行,继而上海和各地的报刊也言词激烈地斥责当局滥杀。秋瑾牺牲后,她的两位挚友、女界精英吴芝瑛和徐自华不约而同,挺身而出。吴芝瑛先后写下了《秋女士传》、《纪秋女士轶事》、《挽秋女士联语》等诗文;徐自华先后写了《哭鉴湖女侠》、《秋女士历史》、《秋瑾轶事》、《祭秋女土文》等诗文,相继在上海《时报》、《神州日报》、《小说林》等报章杂志上发表。她俩互相呼应,矛头直指当局。

清政府为杀秋瑾事陷于极度不安之中,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两个月后,绍兴知府贵福辞请离职调皖,遭到安徽人民的竭力对抗不敢到任;浙江巡抚张曾扬奉调山西巡抚,同样被晋民峻拒,不久便抑郁而死。

秋瑾遇难3个月后,徐自华与吴芝瑛这两位从未谋面的女士建立了联系,两人商定:按照秋瑾遗愿,合力营葬鉴湖女侠于杭州西湖;先购得墓地,再图营葬。地如姐得,营葬妹任之;地如妹得,营葬姐任之。在凛冽的寒风中,秋瑾的灵柩缓缓放入青砖砌成的墓穴中。墓碑上刻有: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计划周密,营葬顺利,没有惊动新闻界,没有惊动官府。

然而秋瑾墓建成不久,原来御史常徽来杭州,巡游西湖时发现了秋墓,回京后呈上《奏请平秋墓片》,清廷立即下旨,命浙江巡抚增韫严行查办。在北京手握大权的张之洞致书增韫,教其10个字:“墓可平,碑可铲,人不必拿。”待秋瑾灵柩一迁走,浙江巡抚督同府县及差役地保人等,至西泠桥畔将秋墓全部毁平。平墓后,立即向朝廷奏报了平墓经过。

平墓的次年,秋瑾丈夫31岁的王子芳突然病故。办完王子芳的丧事,王氏家族就以年仅13岁的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了两个佣人来到绍兴秋家,提出要把秋瑾的灵柩迎还湖南,与王子芳合葬。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这年11月,秋瑾灵柩运到了湘潭昭山。不知何故,秋瑾之柩一直未葬,停厝在昭山附近十里处石坝子荒郊野外,只是在灵柩上结个茅亭,藉避风雨。

辛亥光复后,同盟会会员徐自华召集秋社同人商量重营秋墓,上书浙江省议会,提议“迎还秋瑾遗骸,还葬西湖”。10月24日,秋瑾灵柩运抵上海港。驻沪福字营官兵及学界排队到码头迎灵,先由官兵鸣枪致敬,接着徐小淑领着36名女学生扶棺登岸,军队前导,中间有“鉴湖女侠之灵榇”七字大旗一面,又有秋瑾遗像彩亭一座,后面紧跟着数百名身穿白衣的男女学生随柩,沿途人山人海万人瞻仰,恭送灵柩至绍兴会馆暂厝。
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杭州西湖西泠桥南孤山西麓的秋瑾墓。

隔了一天后,上海各界人士召开隆重追悼大会。下午1时,恭送秋瑾灵柩至沪杭车站,特开专车运杭。灵车途经枫泾、嘉善、嘉兴,各界人士纷纷到车站迎灵致祭。10月27日中午,灵车从嘉兴启程,到杭州城站时,军乐齐鸣,杭州各界人士代表列队恭迎致敬。灵柩迎出牢站至城站广场,团体联合会、国民党、民政司、财政司、教育司、提法司分别设祭。国民党由褚辅成主祭,团体联合会由杭辛斋主祭,祭毕,摄影,各执事依次赴程。浙江都督朱瑞也在五军司令部门前设祭。沿途报馆、万国改良会、商会等均设茶座。

不久,黄兴、陈英士、孙中山和各界知名人士相继前来西湖秋社,祭奠女侠英灵。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了“巾帼英雄”匾额,还亲拟一副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后来由胡汉民书写后,一并挂在秋社内。 (来源:史嫡纹身 2015-07-17)


链接:

    在西泠桥南,苍松翠柏和鲜花草坪中有一座立像墓,也就是墓上立有墓主的雕像。这里安葬的就是“鉴湖女侠”秋瑾。
    汉白玉的秋瑾雕像,上穿大襟唐服,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插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显得端庄英武,潇洒飘逸。青青松柏,苍苍山色,映衬着巾帼豪杰的飒爽英姿。墓座上有孙中山的题字“鉴湖女侠千古”。
    秋瑾的事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不用我多言了。但是秋瑾墓多次搬迁的过程却比较耐人寻味,反映了上世纪中国的历史风云变迁。从网上找了秋瑾墓历次搬迁的经过,请看:
    始葬: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后始葬于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1907年10月,秋瑾家人待风声平息后将墓迁往绍兴严家潭殡舍;
    二迁,1908年2月,秋瑾好友徐自华遵秋瑾遗嘱迁墓至杭州西泠桥西侧;
    三迁,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微告发,清廷平秋瑾墓,灵柩被迫迁回绍兴严家潭;
    四迁,1909年秋,秋瑾丈夫王子芳去世,秋瑾灵柩迁往湖南湘潭准备与之合葬。但由于其他原因最终未能合葬,秋瑾改葬在湘潭昭山;
    五迁,1912年夏,辛亥革命后,湖南浙江争葬秋瑾,最后湖南同盟会将秋瑾灵柩迁往长沙岳麓山安葬;
    六迁,1913年秋,烈士的灵柩第二次安葬在杭州西泠桥原葬处,其间,孙中山来到杭州凭吊秋瑾,他留下了“巾帼英雄”的匾额,并挽之以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七迁,1964年末,杭州开展“清理西湖风景区坟墓碑塔运动”,12月2日秋瑾烈士墓上的小碑亭被毁。 1965年初,迁往杭州松木场;
    八迁,;文革期间,墓被拆除,秋瑾遗骸被装在一个坛子里,也未标姓名,迁往鸡笼山徐锡麟等六位烈士的骨坛附近单独埋葬。幸亏有心人在墓地种了一颗树,并在骨坛内放了一只女鞋作为标记。
    九迁,1981年10月,还葬西湖西泠桥南,墓顶设汉白玉雕像(即今墓)。
    遗骸九迁,至此始安,为中华民族壮烈牺牲的女英雄秋瑾终与岳武穆、于忠肃、张煌言并峙湖山,名垂青史,供后人凭吊。

一代女侠为革命赴汤蹈火,死后竟无安葬之地,多次劫难后终得长眠

    在西泠桥西侧有一座八角亭,也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亭子名为“风雨亭”,取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之意。(辑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