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蛾眉性比男儿烈——才女秋瑾

 家在黄岛 2020-08-11

黄 家

岛 在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秋瑾是个典型的近代才女,其诗文奇丽雄健,在清末三大才女(另二位为吴芝瑛、徐自华)中尤为突出。吴芝瑛是安徽桐城人,曾一度移居北京,是极负盛誉的书法家(善工瘦金体)和诗人。徐自华比秋瑾年长两岁,原籍桐乡石门镇,系书香门第,嗜古文,工诗词,与吴芝瑛齐名。包括徐自华之妹徐蕴华(字小淑)在内,是时代的风雨使这四位女性聚到了一起,她们所结成的友谊,坚于磐石,可谓空前绝后。这大约也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凝聚力的体现。

  秋瑾17岁时奉父母之命嫁于湘潭富绅王廷钧,王用钱财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衔,1903年,携秋瑾入住京师,居城南之绳匠胡同。吴芝瑛的丈夫是无锡举人廉泉,当时居住在北京的南半截胡同。秋瑾赴日本前,王廷钧对之横加阻拦,秋瑾激烈抗议:“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王又恼又恨,断其经济以阻其行。秋瑾不屈,“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秋瑾琴瑟失和之后,吴芝瑛便接秋瑾至其家暂住。翌年,她又资助秋瑾东渡日本留学,鼓励她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秋瑾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同盟会。

  同盟会在浙江南浔创办了浔溪女校,聘请徐自华担任校长。开学不久,浙江同盟会的主盟人、刚从日本归国的秋瑾即被陶成章、蔡元培他们推荐到浔溪女校任教。“新诗读罢齿犹芬,大小徐名久已闻”,在学校里,秋瑾与徐家姊妹诗文唱和,相见恨晚。自华、蕴华仰慕秋瑾的胆识和气魄,与之结盟为姊妹。1906年夏,由于封建卫道势力的排斥,秋瑾被迫离开了南浔。

  两个月后,秋瑾准备到爪哇、新加坡一带去筹集起义资金,返回南浔后拟在徐家小住几天,不幸突患重病,自华、蕴华请医买药,床前床后照顾秋瑾,秋瑾时时感动流泪。秋瑾病愈后回到上海,同盟会派出的筹资人员早已出发,为宣传妇女解放,她积极筹办《中国女报》。然而,经费短缺,筹措无门。徐自华获悉后,在婆家反对出资的情况下,毅然与婆家脱离关系,变卖了自己在南浔的房产,赶到上海吴芝瑛家中(吴已自京回沪),将筹措的资金捐给秋瑾。其妹蕴华闻讯后也变卖饰物,将得到的资金全数捐给秋瑾。

  1907年3月,自华陪秋瑾同游西湖,在岳王庙前,二人徘徊再三。面对西泠,秋瑾忽对自华感慨地说道:“我此去万一殉国,望埋西泠,与岳武穆相邻。”分手时,秋瑾将臂上一双翠钏取下,交给自华,且写下《临行留别寄尘小淑》的诗作:

此别深愁再见难,

临歧握手嘱加餐;

从今莫把罗衣浣,

留取行行别泪看。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六日(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徐氏姐妹托人打听绍兴情况,得知秋瑾亲属慑于清廷淫威,不敢领取秋瑾遗体,当地善堂草草收殓,本想移严家潭殡舍停厝,屋主得知是被杀头的革命党棺木,竟断然拒绝,只好停放在偏门头大校场近旁,柩上覆以草帘,难遮风雨。徐氏姐妹得此消息,泪流满面,决心要实现秋瑾“埋骨西泠”的生前之约。

  绍兴知府贵福和浙江巡抚张曾剔杀害秋瑾后,派密探四处捕杀革命党人,企图斩草除根。徐自华压下幼女夭折之悲痛,冒着危险又去沪上找到吴芝瑛(吴当时正在病中,闻此大恸),二人密商再三,由徐氏姊妹在西湖西泠桥一带购地建墓,吴芝瑛出200银元助葬。徐离沪后,吴在信中又提醒道:秋柩“能密运不使官场知之否?”务要“事前防泄漏也”。

  翌年二月,徐自华悄悄打通几个关节,请出秋瑾之胞兄秋誉章协助。徐蕴华赶赴绍兴,扮成送葬的亲人,在大通学堂工友的帮助下,昏夜秉烛入文种山,偷出灵柩。运往江边时,忽遇夜巡之清警,蕴华哭诉是亲姐之棺木,方才平安将灵柩送到船上。日止夜行,船离鉴湖后,再渡钱塘江,几经波折,才到杭州江干上岸,下葬于西泠桥畔,距苏小小墓地不远。

  徐自华撰写《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吴芝瑛亲笔写了“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的墓碑及墓志铭。门首是张辛甫写的对联:“六月六日(秋瑾就义日),秋风秋雨。”清末才女,就这样患难与共。

  秋瑾下葬不到两年,被清廷巡查御史常徽发觉,上奏平墓。秋誉章获悉,即刻雇人将秋瑾灵柩取出,运往湖南湘潭,在秋瑾夫家墓地暂放,徐自华避居上海租界。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徐自华力主将秋瑾灵柩“还葬西湖”,以实现秋瑾遗愿。于是,由“秋社”发起,呈请国民政府批准,复将秋瑾灵柩从湖南运回西泠桥畔,在孤山重新建墓。1935年,徐自华病故,葬于秋瑾孤山墓侧。

  秋瑾被害之后80年里,她的尸骨被迁葬过10次:

       首葬:由绍兴同善局草殓于城外卧龙山西北麓。

  二葬:1907年10月,秋誉章秘密雇人,移至常禧门外之荒地。

  三葬:1908年2月,落葬于杭州西泠桥西畔。

  四葬:1908年12月,被强令迁回绍兴严家潭暂放。

  五葬:1909年11月,远迁于湖南湘潭昭山。

  六葬:1912年夏,由湖南政府迁葬于长沙岳麓山烈士陵园。

  七葬:1913年秋,还葬于西湖西泠桥原墓地。

  八葬:1964年,迁于西湖“边陲”之鸡笼山。

  九葬:1965年,有关部门又悄悄地迁回西泠原地。一年后“文革”兴起,秋墓被平掉,尸骨迁往鸡笼山东边山脚下之陵园。

  十葬:80年代,重新归葬于西湖西泠桥西畔。

  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热爱祖国的秋瑾惨遭杀害,几十年间墓葬10迁,能显示出什么呢?笔者多次去过西泠桥,面对秋瑾之墓,心情复杂,自然记起1907年夏天的山阴县县令李钟岳。上峰命令他处决秋瑾,他未去刑场。以后天天沉默,拿着秋瑾的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默默注视,每至涕下。这样看来看去,三个月后,悬梁自尽。李钟岳的情怀,接天通地,更让笔者思忖良久。

  秋瑾这样的女性,凤毛麟角;其身后之墓葬,几十年间及至10迁,可见中华民族在第20世纪里的行进步伐多么沉重,何等艰难。

  历史进入20世纪,秋瑾这样的女性之花不再是一朵两朵,而是一簇簇的。女性之美与哺育她们的大地原本就是统一的。西湖名山秀水,它是以古代美女西施来命名的。艺术不能超越自然,而秋瑾32个春秋的生命,被女伴们以近似于精卫填海的精神祭献于她生前所挚爱的自然山水,会使这名山秀水从气质上更为充实,更为完美,也更加瑰丽,无疑,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


作者/杨闻宇

简介:西安人,现居黄岛。196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灞桥烟柳》《白云短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日月行色》《绝景》《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肯过江东》《绝调重弹》《风来浪也白头》《沉吟大风歌》《只有香如故》《清泉石上流》《一束蒲公英》《月落长河》等;报告文学集:《罗盛教》《不惑的人生》《丙子·双十二》《圣地风景》《红色婚姻档案》等;长篇小说:《西安事变》;长篇纪实:《近看西安兵谏》于2012年4月中央党史。


诵读/潘龙

简介:中学教师,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成员。有“驴”一般的品质:温顺也不乏暴躁,勤劳却又聪明的不明显,没权缺钱寡言,时常“技穷”,唯有“上下而求索”。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责编:王礼明

排版:静   秋

校稿:静   秋

复审:姜蕴青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