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長治沁縣南涅水石刻(下)【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1-20
 
        南涅水佛教的兴起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但居于此地的人们对佛教的信仰早于北魏迁都时。晋东南最早的石窟造像为北魏太和年间,与云冈石窟早期石刻处于同一时期。省考古所在勘探时也发现,南涅水村寺圐圙地表下有古老寺院的遗址,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两侧有数处建筑遗址。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佛教是通过西域丝绸古道向东传播扩散的,陇西的凉州、敦煌等地传播最早,后又经陇西一路向东传至洛阳。在南涅水石刻中有一块神龟三年(公元520)的墓碑,从其家族的迁徙中也印证了佛教东渐的路线,说明了南涅水对佛教的信仰早在北魏之前。这通墓碑是一个名为段胤的人为祖父所造。在碑文中,他讲述自己祖上本是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人,七世祖做了并州刺史,遂迁居乐平(今昔阳)上艾县(今平定县),六世祖又做了西河太守,到五世祖便迁到涅水河畔。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段胤的祖上是从西域凉州迁来定居于此的。墓碑圆形额中有佛龛,两旁装饰莲花,显然从凉州来的段家是信奉佛教的。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混战时期,后赵皇帝石勒统一北方后在他统治的地区提倡佛教,由于他的推崇,佛教在后赵广泛流行,涅县武乡是石勒的故乡,又是后赵统治区,自然对皇帝的指令更加拥护,“中州胡晋略皆奉佛”。到北魏随着魏孝文帝迁都,把北朝石刻造像之风从大同带向中原,也将崇佛造像撒向沿途,让涅水南岸的佛教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在隋唐时期南涅水村还经历了一次兴盛期,在窖藏的石刻中还有不少隋唐以及少量宋代石刻。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建塔造像是信徒们敬奉佛祖的一种表达。南涅水村之所以有大量石刻留存,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要造佛塔石像一定需要开采石料。南涅水村东南行八公里后便是山曲村,这里的一座山名为烂柯山,那些石刻取用的石料都来源于这座山,连绵数百米都是当年的石料场,开采延续数百年。至今山上开采痕迹犹存,山上石壁还有雕凿过佛像的痕迹。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烂柯山石料的材质为砂石,利于雕刻,却也易于风化,不够坚硬,容易损坏。南涅水石刻出土时共有240件雕像,残损都极为严重,有的仅存一颗头,或仅有半身躯,有的雕像无头,手、足、腿部残缺。这些雕像有佛像、菩萨像或金刚力士像,或坐或立,高大者260厘米,小巧的不足30厘米。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谁窖藏了这批石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关于此的各种猜想也颇多,人们猜测最多的原因便是关于灭佛和战争。有专家对此并不太认同,根据沁县县域内一些遗留的造像龛窟,在北周武帝灭法,唐代武宗灭佛,会昌法难时,都未使潞泽之州佛寺有大破坏。当初搬动这些石刻时,一开始是在窖穴西面打开一个口子,不是很好搬运,然后又从窖穴顶部开口搬,花了整整3个月时间,如果是把这样的石刻放进去花费的时间应该更多。而且这些石刻在窖穴中摆放得非常整齐、有规则,根据当时摆放的状况看,窖藏这些石刻时是很从容的,不像是灭佛或者战争中匆忙将这些石刻堆放进窖穴的。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如今的沁县城创建于后唐至北宋期间。赵光义亲征北汉,曾驻扎于此。到宋太平兴国二年,宋在此设威胜郡,为了征服北汉,赵光义曾大量迁徙住民,极有可能曾经在涅水河畔生活的人们被迫搬离原住地,迁往新的县城所在地。南涅水村的寺庙也就随着人们的迁移衰落了,缺少人口自然无法维持庞大的寺庙,寺内的僧众自然也大量减少,这种情况下,信徒们为了让这些石刻也免遭流离失所的境地,在寺庙的后院挖下深坑,将它们窖藏了。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南涅水石刻残存的造像碑上的文字虽已残缺,却也能从残迹中窥得点滴:祈愿边地众生一切如意,五谷熟成,万民安乐。令国祚永隆,四方宁谐,干戈不用。百姓皆富贵日盛,子侄茂盛,遍地众生,永离三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寄希望于佛祖,求秩序于佛祖。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村东北角,背临涅河,南向烂柯山的黄土台上现存三间正殿,三间戏楼,三间前殿,是金元时期的一座寺庙,名为洪教院,其建筑别具特色,采用了金代流行减柱移柱的做法,为国宝级单位。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大殿内的泥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毁坏,刚刚泥塑的几尊佛造像端坐在大殿内,还没有彩绘塑身,头部包裹着大红绸布。洪教院初创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历代多有修缮。大殿悬挂的匾额书“敕赐洪教之院”,落款为金大定六年(1166),这是目前寺庙中保留的记载中能推及的最早时间。根据大殿里一通康熙年间的石碑记载,洪教院是沁州天宁万寿之法属,寺庙历经存废,再度修葺。寺内另一通乾隆十七年所刻的碑文记录,这里曾经庙宇阔大,曾是一处类似今佛学院的地方,出资修缮者曾于此地学习,但庙宇规模已不如以前。后到民国十年再修时,所存建筑已不足清代遗存的三分之一。当时,关帝庙、伽蓝殿、菩萨殿、韦驮殿、鬼王殿、天王殿30多间,并有禅房、社室、山门、戏台、马房、下厨等附属设置若干,而今已都不存在。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大殿最近的一次修缮记录是1973年,居住在这所寺庙前殿平房的冯建平说,当年因为大殿漏雨,村里人揭了瓦重铺了一次。如今庙里新塑的泥像是村里人集资修的。1956年,南涅水石刻就是在这座寺庙北侧的荒丘之下发现的。村里老人说洪教院所在的位置曾经有庞大的庙宇群落。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沁县南涅水石刻(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