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当代诗歌与世界接轨诸问题》孙述考

 大虫文踪 2016-11-20

《论当代诗歌与世界接轨诸问题》孙述考文/ 孙述考


中华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歌大国。这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渊源,在当代,诗歌再次繁荣。诗歌是文学的一种体裁,而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此,诗歌也是反映时代生活与情感的一种文学工具。因为诗歌的简短优美,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是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中国人喜欢读诗,诵诗,这已成了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因为,古诗的抒情性、哲理性与简约易记,通俗易懂,为后人在学习和引用上提供了便利。无论写文章、作报告或交谈,引用诗句,增加了文学意味,增强了美感。所以,从古至今,这一文化传统没有改变。

中国的古诗,包括词赋,无论从形式上,语言上,还是修辞手法上,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特色。尤其是用韵,对韵脚的广泛和正确使用,使中国的古诗亦诗亦歌。所以有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唱也会溜。这句话,一个唱字一语点破诗歌的吟唱功能。中国古诗,以它的文学价值济身于世界文学宝库之中。为世界其它国家,尤其被日、韩、新等亚洲国家所广泛引进与学习。

中国诗歌进入当代,欣逢盛世。整个国家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学复苏的良好时期。诗歌也进入活跃期。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诗歌爱好与潜质的人加入到写诗的队伍中来,一起探索,共同推动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自古以来,文学和政治一样,离不开世界全局。当代世界文学,也需要中国文学,当然,中国文学也需要世界这个广阔的舞台,以及需要各国文学的影响与滋养。中国的当代诗歌,同样需要借鉴和学习世界其它国家的诗歌。正如,中国人去学西方的油画,中国的医生去学西医一样。文化交流势不可挡,文学交融大势所趋。因为地球已成为一个地球村。

尽管如此,当代中国文学要走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只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才会在世界文学的森林中独树一帜。诗歌亦应如此。因此,当代诗歌的创作,无论在形式上还是题材上,努力开掘民族性的东西。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生活用诗歌这一载体记录下来。

诗作为一种语言载体,一种文字交流交际工具,应提倡面向大众。也就是说,诗歌不能走向纯粹的象牙塔,而应关照民间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每一位诗人,提倡写自己熟悉的擅长的诗体和题材,但力争不要去人为制造晦涩难懂。当自己的诗令自己国民都费解时,外国人更读不懂。

当代诗人,一定要做生活的关照者,多写一些关心人类、自然,关心民族发展,关心民众疾苦的诗歌。不要去无病呻吟。

一首好诗,不是拉票评出来的,是广大的民众读了这首诗,给思想以振憾,给心灵以触动,发自内心的一种朴实的感受。所以,诗要戒浮华,诗人要戒浮躁。

当代中国,现代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为当代诗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一位诗人,要珍惜这一历史时期,热爱生活,勤耕不辍,立足本土,胸揽天下,独具慧眼,敢于创新,写出更多、更好优秀的诗歌,奉献给社会和人民,奉献给国家和世界。《论当代诗歌与世界接轨诸问题》孙述考


作者简介:

孙述考,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从小喜欢艺术和文学。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贡献。创作书画作品几万幅。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创立神经导能中医学流派。

《论当代诗歌与世界接轨诸问题》孙述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