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关于“文学与民族性”的讨论纪要

 王天神 2016-11-20


作家新干线



关于“文学与民族性”的讨论纪要


编者按:

  这是一群认真的人,把文学当做第二生命的人。他们的观点也许有失偏颇,但是他们探求的精神值得敬佩。他们不同于那些把文字当做游戏的写手,在金钱至上的浮尘浊世里,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拨去思想的雾霾,维护精神世界的一方乐土。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相扶相携着前行,在彼此修正中走向光明。



  《作家新干线》近期刊发了省作协副主席李骏虎先生的《民族特色是最后的标识》和运城市作协主席李云峰先生的《探讨文学的民族性及其他》两篇文章,在文学爱好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今天,针对文学与民族性这个话题,在《作家新干线》的“作家交流群”里引发了颇为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坦诚相对,竞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显示了我们这个文学交流群良好的文学氛围,展示了我们群聚拢各地英才,共同探讨与进步的美好愿景。现将各种不同观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周子明:

  很赞称李主席文中的观点,在此谈一点自己的陋见。

  文学作品的民族性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的问题。因为民族文学也在与时俱进,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族文学的特色也在不断増色不断向前发展。这发展中也包涵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纳外来与传统,融奇崛于平淡,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这种雅和新,是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的雅和新,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就失去了文学的根。

  语言,是民族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东西。不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就写不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写作就是写语言,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现象。文学作品,语言需有暗示性,要使读者能感受到字面上所沒有的东西,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要互相映带,互相盼顾,作品的特色、民族的特色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至于特色呈现的明显不明显,那就取决于作者本人的文化修养与文学修养了。

  欢迎不同意见的朋友反驳辩论。


姬永胜:

  什么民族性世界性,文学压根就是个性的,管他中餐西餐,好吃才是王道。写的轻松就会读的快乐。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才是好东西。不要总觉得自己担当了民族大义去写作。


谭文峰:

  这是你对文学的民族性观点一种误解,文学的民族性并非民族大义,并非要作家去担当什么民族,世界的责任,与文学的个性化一样,民族性是作家写作中,是民族文化对作家思维,思想的自然渗透,地域性,民族性是作家身上摆脱不了的烙印。这里强调的民族性,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应当具有一种文化自觉,有意识的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反映,越是民族性的作品,越具有世界性,因为世界就是不同民族文化组成的,只有深刻反映出本民族文化渊源,文学世界才更丰富多彩,只有深刻挖掘和描绘出民族性的作家,才会走向世界。这是从理论角度对文学创作的一种思考。早在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的。像一些世界级的大作家,马尔克斯,福克纳,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大家,作品除了人类共同的人性的主题之外,其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所以才得到世界关注的。民族性包含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甚至生活起居,耕种作业,传统习惯等等,所以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不是全对,但却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写作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才有可能走的更远,作品才有可能更具深度,文学创作,个性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必须有的,但不是全部,除个性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切不可盲目的以个性为要,否定文学的民族性。管窥之见,仅作探讨。


姬永胜:

  文学更应该强调个性,就好比垣曲那么多文学爱好者,不可能长出另一棵叫谭文峰的大树。强调民族性就好比强调种庄稼离不开土壤一样,是完全正确的废话。


周子明:

  姫老师,因为文学有个性,雖然垣曲那么多文学爱好者中,不可能长出另一棵叫谭文峰的大树,却长出了一棵有个性的诗人叫姫永胜的大树,你的具有个性化的诗句中,也有着民族的共性呢。


杨俊:

  看似有点废话,其实写作中每个作者无意中都在遵守。我最近读赛珍珠一本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从中能看出她的挣扎:她从小在中国长大,浸润在中华文化中,但她又有美国教育和自主意识的美国文化影响,所以能看出来她写作时一直要用劲把头扎进中国文化里,用这样一个用语体系,思考方式,伦理逻辑等表达出来,不然可能就显现不出她写的是中国生活。也许咱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受外来文化影响或说影响不深刻吧,感觉不到或说很自觉地在这样的土壤里挖掘呢!偶一管见,请勿见笑哈


谭文峰:

  文学的个性,就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然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个性化活动,无需赘言。每个人对文学的认知不同,创作的指向不同,结果和效果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理解写作,这是正常的。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思路,拓展视野,欢迎大家发表不同观点,可以有所启发。


姬永胜:

  我认为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没有必要,林语堂可以用英文写作,鲁迅说过拿来主义,学一学洋人并不能使我们的民族性消失,再说真正能够消失的东西必然是没有了生命力的东西,比如民族的文言文不也消失了吗?我尊重一切有成就的作家,我认为他们的作品都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他们在成功前吃了馒头还是洋面包,我觉得很不重要。


赵晓爱:

  文学即人学,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必然受一定的时代,环境,地域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客观差异性最终导致文化差异性,文学差异性。书籍让人们跨越时空和地域限制,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丰富了文化。这样客观的,主观的因素构成了文化差异性。地域因素是导致文化民族性的主要原因。


姬永胜:

  我们在强调民族性写作的时候,一定要严防民族性成为局限,网络时代拓展了每一个文学创作者的视野,已经过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时代啦。


卢云峰:

  取今复古,取外丰今,别立新宗,一切的目的都在于更凸现中华民族的身份认证与标正中华文化的特色定位,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探讨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理解的透一些。


姚红权:

  我认为,个性的不一定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一定是个性的总和。咱们坚持自己,就是坚持民族的,没有错。民族性是一只筐,我们都是各种菜。能把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上的故事写好,就是民族的。


谭文峰:

  民族性就是作家的精神烙印,不可能摆脱。姬永胜,?你是注重个性的作家,这个没有错。但是姚红权说的对,任何个性也摆不脱民族性的共性。莫言的作品是有强烈鲜明个性的,他也学习和模仿了马尔克斯,但最终还是以民族性取胜的,能获诺奖,也是因为作品里突出的民族性。福克纳一生就生活在那个“邮票一般大”的小镇上,估计和咱们垣曲县城差不多大小,一辈子就写的那个邮票般的小镇上的生活,但不影响他成为世界级大作家。从民族性,想到地域性这个问题,文学的一个地域性,地域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孕育出大作家,可以孕育出大作品。


赵晓爱:

  民族性是非常鲜明而有比较体系的差异性,有很多经典与内涵,包藏“至真,至善,至美”因此民族的是世界的。就像世界名曲,大家都爱听,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不同阶层,虽然差异很大,但骨子里精髓是大家一致追求的。


周子明:

  一个生活在本土文化的作家,由于常期受本土文化、民族风俗乃至地域风情的熏陶,他的作品必然的或自觉不自地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即使对外来文化有所鉴赏,容纳了一些西方文化的精华,他也不愿意丢弃自己的个性和民族特色。因为民族文化才是他的根。


史光荣:

  先做好自己的,如果把自己写的东西往民族性筐里硬装,恐怕会坏了民族性的雅号。倒是可以走出国门的作品,一定要体现出产地的品位。农产品还有一个原产地地理标记,作品也一样,要有鲜明的中华标记。至于自产自吃的小葱、豆腐之类,那是自家菜园的东西,且不要高调标榜:中国制造。


杨俊:

  其实作家的民族性就像演员在戏台上唱戏,她一般不会意识到身后中国特色的幕布,可是那幕布始终映衬着她的腔调动作;就像国家领导人出访到外国,他一般也不会时时刻刻想着他身后站着十几亿人民,但讲话时就不由带出来夺人的底气;又像一个贵族家庭出身的演讲家,他也不会随时想到他的出身,而在演讲中就非常自然显现出来高贵的气质。


朱海红:

  越是民族性的越是世界的,自然世界性的也是世界的。不过什么是标准世界性的,并无定论。一般而言,我们探讨争论的是中西文化交融,但作家能借鉴他山之玉,却不能说自己作品一半是东方的,一半是西方的,毕竟还有主次之分,也就是说民族性是摆脱不掉的。强调民族性是世界的,是强调特色鲜明,个性独立,更能给人新鲜感。花园里百花齐放,任何一种花都有独特性,把各种花杂交成一种花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要大胆学习创新借鉴交融,但不要忘了扎根自己的土壤,创作有鲜明地域特色,独特个性思考,标新立异,风格迥异的作品。就如同我们强调”中国创造“而不是”中国制造“一样,特色不鲜明,处处讨好反而更难得到大众认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巨匠,无疑都是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民族性的。


吉安生:

  民族性应该也是与时俱进的吧,坚持并不断发掘民族性中积极的有旺盛生命力的基因,使之被更多人们认可。


李跃伟:

  想起了那个年代关于人性和阶级性的争论,不过那时小,不求甚解。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民族的土地上生长了几十年,写出的作品即使不能代表民族,也深深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朱海红:

  事实上民族性鲜明的大作家可以说出很多,但要说出一个缺少民族性的可以称作世界性的大作家好像很难,把作家比作树,都离不开根和土壤。既然都有民族性为何还要强调民族性,就是根扎的深不深的区别。


刘静: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任何个性的文字都体现出作者成长、生活的地域性,窥一斑而见“全豹”,因而在追求文学的世界性时不是为了丧失民族性,在加强民族性时也不是固步自封,从而抹杀文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越是个性的,就越是共性的。世界因你因我因他而精彩!一点陋见。


谭文峰:

  文学的民族性是自然而然的,就像烙印一样,谁都摆脱不了。这里强调民族性,我认为是强调作家的自觉性,作家在创作中要自觉地强化对民族性的认知与理解。个性与共性并不矛盾,世界性与民族性也不矛盾。井挖得够深,水才能够旺。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民族性、地域性越强,它就越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作家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理解的越透彻,挖掘得越深刻,描写的越确切,越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关注。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因为世界性就是由无数丰富多彩的民族性组成的。


文字整理:姬永胜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百鸟争鸣 Various Artists - 单曲 - 百鸟争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