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在古代又称为不寐之症,不寐之症的治疗方式我国古代医家分为虚和实两证。 虚证则多为阴血不足重在心脾肝肾处;而实证就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和胃府不和。在中意的角度治疗的原则是需者补之而实者泻之。中国医学历史悠长博大精深,不同时代的不同医家会有各自不一样的用药,当综合全部来看,其中的用药多以补益,安神,清热这三大药类为主线,随着症状的不同配合伍化痰、行气、消食、活血、平肝、温里、固涩等的用药规律而进行。 失眠古代民方—— 1、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中是这样说的:“治之奈何?。。。 饮以半夏汤一剂, 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而所谓半夏汤就是后世用于治疗失眠的名方——“半夏秫米汤”。这道名方中半夏味辛性温, 主要用于治疗“呕吐和不寐”,具有“消痰饮, 通阴阳而和胃, 散逆气以调中, 解郁邪”的功效(《草本便读》有记载)。 处方中秫米甘凉益胃, 养营阴之气而利大肠。 《本草纲目》中说道:“秫, 治阳盛阴虚, 夜不得眠, 半夏汤用之, 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 大肠利则阳不盛矣。”这说明半夏和秫米合用,有祛除肠胃湿痰壅滞和调和营卫的作用,使阴阳调和“其卧立安”。 后世医家在该方基础上颇多演绎, 以半夏秫米汤化裁治疗失眠之证, 创制了很多名方, 如《集验方》 ,《三因方》和《世医得效方》所载的三种不同的温胆汤方,这些都为现在的人所用。 2、“不寐”四验方: 《医学心悟·不得卧》中有说:“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有痰湿壅遏神不安者,其症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安”。 古代的医家十分善用保和汤来治疗因为“食积”而致的“不得卧”之症; 用归脾汤主要是医治“思虑太过”的“卧不安”; 安神定志丸用于镇静“惊恐不安卧”者; 二陈汤涤痰行气,用于痰湿壅遏而致“不寐”者。 后世医家依照这四方,治疗许多不寐的临床病者。 不禁感叹中国医学之博大!以上均为古代医法,如果真的感觉身体不适睡不安稳,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