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窑:中国青瓷最早的那一抹亮色 艺术人生1232016-10-26 一说中国瓷器,就会想到一个英文单词:“CHINA”。如果说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那么湘瓷就是这幅文明画卷上一根精美怒放的花枝。近日,湖南精选45件醴陵瓷、铜官窑精品起运法国,湘瓷将作为一个展览单元,参加8月28日-31日在巴黎举行的湖南文化走进法国展览,美丽的湘瓷将又一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岳州窑、长沙窑、醴陵窑……一个个窑口都在诉说着湘瓷的千年传奇,湘瓷文化在湖南有着怎样的渊擞、发展和传承?有着哪些令人神往的故事和精典?让我们带着您一步步走进历史,走向未来。 湖南道县的一个山洞里,陶瓷之光乍现 这件在湖南道县发掘出的绳纹陶釜,是世界最早的陶制品之一。 上个世纪末,考古专家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同时还发掘出煮食稻米的盛具陶釜——由于农耕文明的诞生,据信湖南先民就是用这样的陶釜来煮食稻谷,吃上了可口的大米饭。 这只经过碳十四法测定距今约15000年的绳纹陶釜——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烧制的陶器之一——也就成了湖湘文化的分支湘瓷文化的滥觞。湖南先民由此开启了一个美仑美奂、繁复多姿的湘瓷世界。把柔软的泥巴变成坚固的陶器,这不仅是陶瓷之光,更意味着一个影响世界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质出现了。 马王堆汉墓:竹简上写下了最早的“瓷”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墓葬竹简清单文字,中国最早的“瓷”字。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世人,正当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马王堆老太太”以及那些“宝物”身上时,有专家欣喜地发现,墓葬竹简清单上的文字中的“资”字就是中国最早的“瓷”字。在中国人最先烧制出它之后,全世界才开始认识瓷器。马王堆考古证明,湖南人最早认识了“瓷”的本质,并创造了“瓷”的概念,解决了世界陶瓷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岳州窑“三最”:中国最早的青瓷、最早的釉下彩、最早的“官”款 岳州窑青褐釉印花洗。 岳州窑主要窑址分布图。 俗语说“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县城先有窑”。岳州窑遗址博物馆馆长陶景书告诉笔者,湘阴唐代属岳州辖地,所以湘阴窑在唐代被称为岳州窑。湘阴县是个古城,新中国成立后在该县境内发现大量烧制古窑瓷的遗迹,其中仅烧制瓷器的窑口就是10多处,年代从东汉开始,时间跨度上千年。从多处窑址堆集层及汉晋墓发掘中,发现许多汉、晋、隋、唐青瓷器物,证明湖南先人烧制青瓷的工艺高妙且规模庞大。 岳州窑遗址博物馆位于湘阴县城关镇,考古人员当时在此地清理出隋代龙窑一座,出土大量青瓷器物和匣钵,同时出土“太官”青瓷碗残片,证明岳州窑带有官窑性质。 岳州窑遗址博物馆馆长陶景书展示岳州窑青瓷文物。 岳州窑在汉族陶瓷史上地位比较重要,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岳州窑有“三最”:最早的青瓷、最早的“官”款、最早的釉下彩,这些中国之“最”为什么如此精彩,且让我们慢慢道来。 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有纪年记载的青瓷 有“汉安二年”字样的瓷片。 “茶圣”陆羽在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品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说:“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从饮茶所需的器具角度来看,他把岳州窑排在第四位,可见该窑在唐代显赫的地位。岳州窑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 1997年,专家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有铭文“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瓷片,这是证明湖南最早烧制青瓷的文字依据。 更多资讯平台:150 2653 6635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