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王敦必反,亦必败

 汉青的马甲 2016-11-21



东晋初创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局面。王乃琅琊王氏豪门一族,马乃晋朝皇族司马氏家族。王氏家族绵延几代,享受高官厚禄。其中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创建晋朝中兴局面的王导、王敦兄弟。司马睿曾在即位大典上,心中着实感激帮助他开创基业的王导兄弟,命王导到御座上和他共坐。对这一超乎寻常的宠遇,王导一再推辞,说道:“太阳高悬,才能光照天下。如果下同万物,苍生如何仰望!”可见,司马睿对王氏兄弟感恩戴德,宠爱有加。

 

王导与从兄王敦同心翼戴,司马睿亦推心任之。王敦总管征讨,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为扬州刺史,加都督征讨诸军事,曾多立大功。王导录尚书事,专掌机要大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兄弟俩一主内,一主外,胸怀万丈抱负,打算共创晋朝中兴的大好河山。王导虽处显位而侍宠不骄,对司马睿可谓忠心耿耿,对东晋的稳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从兄王敦执掌军权以来,在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中,屡立战功,最后,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居然居功自傲。随着,权势的日益增加,自己的野心也随着逐渐膨胀起来。走上反叛的道路是必然的。王敦之所以敢反叛,一是手握重兵,有和朝廷作对的筹码。江、扬、荆、襄、交、广六州军事尽归其掌管。这样长江上游地区就在他的经营范围之内,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对抗下游的朝廷就有了资本。第二个反叛的原因就是,此时,能和他相匹敌的北伐名将祖狄痛感北伐壮志难酬,抱恨发病而死。祖狄的死让王敦感觉已无敌手。第三原因,应该是性格使然。这也能解释其屡次叛变的原因。据说,王导、王敦兄弟俩年轻时,在性格方面,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导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然而,王敦却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最为大家熟知的是石崇因婢女劝酒而王敦故意不喝,连杀三名婢女。直接凶手虽为石崇,但间接者却为王敦,并且王敦是故意而为之。王导责备他,他却反击道“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意思为他杀他家的人,关你屁事。王敦的阴险、诡计显露无疑。王敦年轻时,做事的一反常态,不拘一格,傲慢无礼,可能在当时世家子弟中并不鲜见,但他的“奸诈”一面,却是世家子弟,难以匹及的。

 



石崇家的厕所,经常有十多个婢女站成一排侍候,她们身着华丽的衣服,刻意打扮。厕所中,陈列着甲煎粉、沉香汁等物品。并且有新衣,以备厕后换穿。石崇家的客人,大都害羞,不愿上厕所。王敦却毫不在乎,上厕所时,脱掉旧衣,穿上新衣,神情傲慢无礼。婢女们相互议论说:“这个客人一定会做出乱子来”。《世说新语》记载:石崇厕,常有十馀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群蝉相谓曰:“此客必能作贼!”可能,婢女们只是就事论事,看到王敦的举止行为与别人不同,因此而评论,不会像也不可能想到以后所发生的事情。但一句成谶,王敦后来果然出了乱子,并且这乱子还不小。王敦真有当年“奸雄”曹孟德年轻时的几分风采。试想当年,曹孟德与好兄弟袁绍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俩人商量劫持别人家新妇,但事露被发现,遂被追赶。被追赶中,袁绍迷路,陷入荆棘丛中,不能在跑。曹操此时,却大喊:“盗贼在此!”袁绍惊恐着急,小宇宙爆发,竟奇迹般跳出了荆棘丛。每读到这里,感觉曹操的机智灵敏,激发了袁绍的小宇宙,从而救了袁绍。但细想,小时曹操 “狡黠奸诈”的一面,已出露端倪。

 

王敦可能也想像曹操一样做一个武功盖世的雄主。第一次的叛乱成功,让王敦尝到了朝堂之上唯我独尊的甜头。然而,第二次的反叛,注定是难以成功。因为,王敦已不复当年的雄风,重病在身。自己的雄心抱负又难有托付之人,军中无能堪大任者。此时的朝廷极力拉拢南北方世家大族的拥护、支持。王敦原本就出身于儒学豪族琅琊王氏一族。他的反叛不仅是与司马家族的皇族为敌,而是与世家大族对抗。此时,新建的东晋王朝虽偏居一方,但却君明臣直,朝廷内部万众一心。不久,晋元帝司马睿驾崩,新任之主,晋明帝司马绍确实个有勇有谋的君主,并且礼贤下士,喜交宾客,获得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王敦当年手握重兵,操纵朝廷之时,就曾忌惮文武全才的司马绍,想用不孝的罪名把他废了。王敦曾大会百官,声色俱厉地问温峤:“皇太子有何德行?”温峤沉静地回答:“大海之深,难以斗量。胸怀远大者,非气量狭小的人可以度量。以圣人之礼衡量,太子堪称为孝。”众人无不赞同,挫败了王敦欲废太子的阴谋。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司马绍的才干和谋略已超出王敦的想象。

 



晋明帝司马绍为应对王敦的再次反叛,做出知己知彼的战略准备。他换上普通人衣服,乘巴滇骏马,偷偷来到王敦驻军的地方,仔细察看营垒和兵力部署。明帝正察看时,有的军人对这位不寻常的青年起了疑心,向王敦报告。王敦听了士兵对其相貌的描述,知道是司马绍,即命骑兵追击,但此时,司马绍已离开,来到了一个镇上。为防止骑兵继续追赶,马排泄粪便,他即以水灌泡,使其迅速冷却。并把自己的七宝鞭交给路旁的一位大娘,说道:“后面骑将追来,可将此鞭给他们一观。”说罢策马而去。不一会,骑将追来,问老大娘:“可曾见到一黄须儿逃走?”老大娘答道:“早已去远了。”并把鞭拿给他们观看。骑将只顾围着宝鞭看,又见马粪已冷,以为已经跑远了,遂不再追赶,明帝得以安全脱身。

 

此时,身为朝廷重臣的王导也站在司马绍这边, 并宣布王敦已死,带领家族子弟为其发丧。朝廷士兵信以为真,军势大振,军心大涨,司马绍又下诏书,对早脱离王敦的文武官员、士兵将既往不咎,并优待他们的家人。后来,重病在身的王敦,虽派了几路大军进攻京城建康,但都被司马绍所击败。王敦见大势已去,在临死之前,为余部定下了上、中、下三策。上策为解散兵将,归身朝廷,中策为退还武昌,收兵固守,奉事朝廷,进献不断,下策为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大兵东下,直捣建康。最后,在王敦死后,余部却做了下策之举,反抗朝廷,结果最终被消灭。

 

王敦的野心太大,熏天的权势加上手握重兵让他已不再满足朝廷对他的加封进爵。高官厚禄已打不动的心,九五之尊的宝座才是他觊觎的对象。他想把“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变成唯王氏统治天下的局面。他却忘记深受儒学影响的王氏家族,把君臣关系看的比命还重,注定他的反叛逆君之举,不会被全族人所认可,甚至受到反对。王氏一族的精神领袖是王导,而王导是站在王敦的对立面朝廷一方。至少在南方,司马氏家族还具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一切与之对抗的都被认为是挑战正统的合法性,所以被视为叛逆,会受到拥护司马氏世家大族的抵抗。王敦挑战的不只是司马氏一族,而是南北方的世家豪族。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