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睿-司马绍:羸弱东晋最杰出的一位皇帝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主要观点:

1.司马绍青年继位,仅花了一年多时间铲除权臣王敦势力,是东晋最杰出的一位皇帝。

2.可惜天妒英才,在位只有不到三年时间,之后东晋再无明君了。

3.东晋不完全是不思进取之流,祖狄是晋室中的翘楚,年轻时发愤图强,闻鸡起舞就源于此。

永嘉南渡后,东晋小朝廷面临的主要还是内部压力。

北方汉赵军容强盛,但忙于消灭西晋残存势力。

汉赵皇帝刘聪死后,靳准、刘曜、石勒内部自相残杀,尚无暇南顾。

西部割据益州的成汉政权,实力较弱,仅能自保,不足以出兵争夺天下。

东晋朝廷的外忧虽多,但燃眉之急还是内部,内部尚有两重压力,摆在晋元帝面前。

第一是如何安抚江南的世家大族。

第二是如何摆正皇帝和王氏兄弟权力分配问题。

随着北方永嘉之乱和东晋朝廷的建立,北方世家大族陆续带着宗亲、乡党、宾客、部曲,南下来到江南,寻求正统王朝的庇护,史称衣冠南渡。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扶立了晋元帝,成为开国功臣的琅琊王氏。

根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总人口可能超过了一百万人。

但江南的土地就这么多,这就与已盘踞江南数十上百年的江南世家大族,产生了激烈的利益冲突。

如何调和南迁的北方世族大家与本土的江南的世家大族利益,就是摆在晋元帝君臣面前的头等大事。

当年西晋灭掉东吴,就造成了东吴本身的一等世家大族,在政治地位上变成了二等士族,但现在是本土地头蛇。

西晋传统的一等世家大族都在北方,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当然最大的是皇族司马氏。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后,北方世家大族纷纷变成了逃难者,包括皇族司马家族,地位发生了变化。

但东晋朝廷习惯任用北方世家大族担任高官要职,引起了江南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

这样的情绪下,江南士族开始起兵反抗。

当时江南士族中,武装力量以义兴周氏吴兴沈氏为强,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

周氏的周勰先阴谋起兵,但起兵失败。

后来掌权的王敦拉拢沈氏,发兵攻灭周氏,沈充也在后续的权力斗争中被部下所杀。

除了镇压,东晋朝廷还通过怀柔之策缓解北方世族与江南世族的对立。

主要的策略就是让北方世族去开发会稽、闽中的土地,这样就避免抢夺太湖、吴兴区域江南世家大族的利益。

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闽中记》

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北方及江南世家大族间,取得了一个平衡的结果。

在司马睿的皇权与王敦、王导兄弟的臣权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当时的民谚,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你没看错,王还在马前。

其实司马睿能够称帝,王敦、王导兄弟的力量是决定性的

东晋建立之后,王导坐镇中央,总揽政务。

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王敦则屯驻于上游的荆州,总掌兵权。

朝中一大半的官员,都是出于王家,或者与王氏相勾连。

东晋草创时期,确实是依赖王氏兄弟,因此晋元帝司马睿称王导为“仲父”,非常尊敬和宠信。

但皇位稳固之后,司马睿不满于大权旁落,展开了与王氏兄弟的权力争夺。

晋元帝开始启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

王氏兄弟开始反击。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诛晋元帝的心腹刘隗为名,从武昌起兵,逼近京城。

王导在京城中暗助王敦,导致皇帝军队一败涂地。

晋元帝眼看兵败不敌,只好“脱戎衣、著朝服”。

王敦从此坐镇武昌,大权独揽,迫害反对派大臣,扶植亲信上位。

晋元帝司马睿已经完全被架空,成为傀儡皇帝。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敦的权势,数月后就忧愤病死,享年四十七岁。

应该说,晋元帝司马睿在天下大乱之际,抓住时机,开创好局,延续了晋朝国祚。

但后面受制于权臣,实力不济,也无可奈何。

盖棺定论,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君主,如遭遇乱世,需要开创基业,就显得能力不足了。

司马绍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跟随父亲一起南渡,父亲称帝后被立为皇太子。

司马家族一路都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司马睿的原配虞氏没有子嗣,所以司马睿没有嫡子。

司马绍生母荀氏,是鲜卑族人,得宠生下司马绍和司马裒。

但被嫡妻虞氏所嫉妒,将荀氏逐出家门,嫁给一位马姓的平民。

两个儿子也被虞氏抚养长大。

根据史书中记载,由于荀氏是鲜卑族人,相貌具有白种人特征,因此司马绍被王敦蔑称为“黄须鲜卑奴”,或者“黄头鲜卑奴”。

我们曾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是胡汉大融合之势,从此事可见,南方也存在胡汉融合的情形。

司马绍少年时就展现出聪明才智,文才武略,除了得到父亲司马睿的宠爱,还被当时的名臣王导、庾亮、温峤等所看重。

在王敦起兵反叛,皇室大军溃败之际,皇太子司马绍欲带兵决战,被温峤抽剑斩断马绳,才劝阻下来。

王敦掌权后,也忌惮司马绍神武明略,想废黜其太子之位,又被温峤等重臣阻止。

晋元帝司马睿在忧愤中病逝,晋明帝司马绍登上帝位。

司马绍登基时年方二十三岁,仍面临权臣王敦的巨大压力。

但王敦专横朝堂,倒行逆施,也引起了包括亲兄弟王导在内的王氏宗族朝中重臣的反感。

晋明帝司马绍颇得人望,反倒身边团结了诸多重臣。

王敦势力虽然如日中天,但有两个致命弱点。

第一是他身体不佳,谋划篡逆时已经身染重病。

第二是他没有儿子,身后事只能依靠养子王应。

等到太宁二年,王敦病重,正在为是否谋反犹豫不决时,晋明帝司马绍当机立断,决定讨伐王敦。

讨伐军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对外宣称王敦已死,讨伐目标定为王敦爪牙钱凤,王导也率京师王氏子弟为王敦发丧。

这样的宣传战,有效激励了讨伐军的士气,打击了叛军的士气。

王敦拖着病体,终于下决心发兵,但他已不能亲自出征,便以王含为主将出征。

讨伐军在越城大败叛军,王敦在病重之中愤恨交加,病死在姑孰军府。

王敦死后,想让养子王应先称帝再与东晋讨伐军作战,但王应是个纨绔子弟,草草埋葬了王敦尸体就开始纵酒淫乐。

王敦死讯传开,叛军也军心涣散。

讨伐军趁势攻击,一举击溃叛军,诛杀王敦党羽,只用了个把月就平定了王敦之乱。

晋明帝司马绍青年继位,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消灭了权臣王敦的势力,可谓梦幻开局。

平定王敦之乱后,晋明帝安抚王敦官属,任命一批封疆大吏,消除了琅琊王氏在朝堂一家独大的状态。

晋明帝司马绍天纵英才,可惜寿数不长。

平定王敦之乱仅一年多,司马绍崩逝,享年二十七岁。

这是东晋最杰出的一位皇帝,可惜在位只有不到三年,之后则再无明君了。

东晋开局不错,很快在江南站稳脚跟,巩固了后方。

但可惜内部皇帝和权臣争斗不休,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也需要融合,因此错过了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立足未稳之际,举兵北伐收复河山的时机。

东晋开国两位皇帝,元帝非雄略之主,明帝又天不与寿,王导王敦兄弟掌控朝政,但目光仅限于自身权柄,终究不能克成大业,只能演成偏安之局,实属无可奈何。

但晋室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安于现状,也有奋发雪耻之人,祖逖(字士稚)就是个中翘楚。

祖家也是北方大族,祖逖青年时便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得到乡党宗族的敬重。

成年后博览群书,时人称赞他有济世之才

八王之乱爆发后,祖逖先后效力诸王。

永嘉之乱洛阳陷落,晋怀帝被俘虏后,祖逖率亲族南下避乱。

当时还是琅琊王的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率兵屯驻京口。

晋愍帝于长安继位,但关中之地已尽丧与匈奴汉赵之手,此时祖逖上书司马睿,要求北伐中原,一雪国耻。

司马睿当时正在开拓江南,不愿北伐,于是只给祖逖封了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然后给了些粮草,让他自己募集兵力,自己打造兵器,自己北伐。

于是祖逖只好自行北上。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晋书祖逖传》

祖逖向北,英勇作战,先扫平割据势力,收复豫州。

等到东晋建国后,石勒脱离汉赵,也建立了后赵政权。

祖逖在河南之地与后赵军队多次交战,屡次击破赵军。

同时他生活简朴、发展农桑、深得民心。

石勒见祖逖势力强盛,不敢南侵,便与祖逖展开贸易,祖逖因贸易获利良多,更加兵强马壮。

太兴四年,公元321年,祖逖因东晋国内政治纷乱,北伐壮志难酬,亦忧愤成疾,不久病逝雍丘。

祖逖在,尚可震慑王敦不反,祖逖死,王敦遂发兵反叛。

其弟祖约接掌其部众,石勒听闻祖逖已死,便趁机发兵入侵。

祖约抵挡不住,退守寿春。

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又沦入异族之手。

祖逖年轻时与刘琨是死党,半夜听到鸡叫,祖逖认为是上天在激励他,于是叫醒刘琨,一起到屋外舞剑。

这是“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由来。

后面祖逖和刘琨尽忠报国,一南一北力挺危局,坚持与石勒作战,最终以身殉国,都堪称国之柱石。

后世宋高宗赵构评价晋元帝司马睿:“若元帝,仅能保区区之江左,略无规取中原之心。”

你俩真是够了,一个手里有岳飞,一个手里有祖逖,都不能用。

不记国耻,反以偏安为荣,被异族欺辱,开创两个苟延残喘小朝廷。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