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尾砚的涅槃

 沙漠无涯 2016-11-21
通常所说四大名砚里的歙砚,专指龙尾砚。龙尾是山名,在如今江西婺源境内,原属徽州。

  “老坑”

  跟黄庭坚《砚山行》里说这里“陆不通车水不舟”的情景大相径庭,宽敞的道路足够让车子一径到底。

  那些被藏家们视为收藏重要依据的古老坑口,其实就是一方支离破碎的山体,横亘在面前高达一两百米的石堆,就是那些听上去极为神秘的老坑,芙蓉溪在山下汩汩流过。?歙砚在宋朝时就已经有了新坑、老坑的区分,这些又都被后人统称为老坑。藏家们念叨起歙砚的坑口、纹理来无不头头是道。??


  歙砚中的四大名坑,分别是眉子坑、金星坑、罗纹坑和水舷坑,眉子、金星、罗纹指的都是石材纹理的象形,唯独水舷坑以所处的位置命名。另外还有水蕨坑、叶九山坑、碧里坑等等,这些坑相去都不远,都在龙尾山周边一千多米的范围以内。时间最久的眉子上坑在龙尾山半山腰。其实从“眉子上坑”、“眉子中坑”和“眉子下坑”的名字就能知道大量开采砚石之后妥协的轨迹,最上面的采完之后,开始往下采,最终采到山底。(上图所示)

  北宋皇帝赵佶在宣和三年把意指美好的“徽”字赐给了这里,而“徽”字最终也成了他的庙号,在此之前,徽州一直叫歙州,歙砚之名由此来。而现在这个名字容易让人产生的误解是,歙砚出自歙县。歙县作为以前徽州府治,确实能够吸引一批制砚的匠人,大量龙尾砚石也被源源运往歙县,在那里加工——时至今日仍然如此。歙县当地也有砚矿,但并不为专业砚师青睐。

  他们只钟意龙尾山的砚材,而这也给附近砚山村的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上图|砚山村景

  下图|村民们捡来的“一辈子都用不完”的砚石,和柴火堆在一起

  从开挖的唐朝算起至今,龙尾山采石和封闭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与歙砚的兴盛历史同步的是砚坑的滥采,经过三百多年,到南宋末年时,砚坑曾因过度挖掘而崩塌。自此便长期没有开采,直到五百多年之后的乾隆年间,因为皇帝的喜欢,龙尾山才重新开挖砚石,但时间并没有持续很长。

  就是要纯净

  “如果不是龙尾砚,歙砚根本无法跻身‘四大名砚’。”殷子安说。

  殷子安是安徽屯溪的砚师,行事低调的他连本地人也对他知之甚少,不过在朋友和藏家圈里,殷子安的砚台,就是完美的代名词。有人戏称他的砚台是“官砚”,因为真的挑不出一丝瑕疵。殷子安只用老坑的石料,偶尔用古时的砚板。



  子安的蝌蚪砚

  尽管人们无从知晓那些美得像诗一样的石纹名字最初由谁取出,却无碍它们延续千年。米芾在《砚史》开篇就说“器以用为功”,以往的砚台都还是拿来用的,有时非常好看的纹理反而会被藏在底部,人们更追求那种“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实用舒适感,而受挤压形成的石材纹理可能会让墨条打滑。

  比如长条的石纹长得像眉,因叫眉纹;有时又像大雁在湖上掠过的画面,这种眉纹就被叫做雁湖眉子;如果眉子中间有一条像枣核侧边的纹路,则称枣心眉。古人的洞察和想象力简直匪夷所思。



  上图|眉子金皮子石;下图|雁湖眉子。看上去起伏的表面实际上非常平滑。

  在《歙州砚谱》里的“眉子石”条目下,就罗列了七种不同的眉纹,而像丝织品的“罗”的石理,则被分成了十三种,名字也是充满诗情画意:像犀角纹理的古犀罗纹,散发金色光泽的金晕罗纹,肌理极为细密的刷丝罗纹,等等。书上罗列出来的,也都还不是全部。

  然而,一些在古代认为是杂质的纹理,在今天可能就成了优质石品的标志,比如金线。殷子安说,“其实宋徽宗已经讲得很明白,‘端石如一段紫玉便可’,歙砚也是一样的,就是要纯净。”

  在他家里,殷子安拿出他私藏的十几枚古砚标本与我们看。殷子安偏爱五代和两宋时期的歙砚,非常具有文人的性格。它们通常简洁小巧,便于携带。其中有一方手掌大小的砚台,砚池挖空留底,上覆一块可以拆卸的石片,出行时可以在砚池中注水,然后将石片盖上,以蜡或胶密封,要用时在侧边轻轻一拍,石片滑落,就可以拿砚池里的水磨墨了。对于古代文人,笔墨就是生活,殷子安喜欢这样的态度。



  子安收藏的古砚,非常文气

  殷子安有计划做个“古样六品”的系列,会有包括琴砚、风字砚和花瓶砚等在内的六种不同石色的经典砚式。一块不算小的砚材,被殷子安最终做成成品,往往只能是很小的一方,因为“不管是纹理还是石质,都要完美无缺”,而殷子安做砚,从来只用最精华的那部分。


  对待绝佳石材的,是殷子安精良的手艺。一丝不苟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位年轻的砚师的制砚。每做一方砚台之前,殷子安都会去“读懂一块石头”,让石头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一块水心绿的砚石,带有纵向的波纹,就用来做琴砚。殷子安在细节上的处理令人叹为观止,有一方砚材的边缘带有自然的凹凸坑洼,殷子安就雕了一小朵即将升腾的云雾,又像是虫咬的痕迹,浑然天成。

  另外一种殷子安常用的砚材,就是“子石”。砚山停止开采十多年了,此前,子石就已经是非常昂贵的原料了。

  千年之后的宝贝

  所谓“子石”,就是古时开采砚矿时,滚落到山下溪水里的石头。

  围绕着砚山的有两条溪水,一曰武溪,一曰芙蓉溪,溪水天长日久的冲刷,在表面形成贝壳的珠光,据说两条溪水里的子石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殷子安拿出一块他在去年买到的唐代开元眉子坑的子石,闪着暗蓝的光泽,他还没有完全想好要怎么来用这块石头。


  龙尾山下芙蓉溪

  这些在最初开采时被丢弃的砚材,成了千年之后人们的宝贝。

  事实上,“子石”是八十年代开始才有的说法。二十多年来,龙尾山下的溪流不知经过了几次翻挖。现在砚山村几乎每家店门口,都挂起了“专售子石”的招牌。将这些遗落在历史里的石块称之为“宝贝”一点也不为过,它们被店家浸在水盆里保存着,待价而沽。而外人现在想在溪流中找到一块,基本不可能。如今子石是卖一块少一块,店家喊出价钱,不愁没有人买,一块十几万并不稀奇。


  待价而沽的子石

  鱼子纹在歙砚产区是相当普遍的,古称鳝肚纹,尤其是黄鱼子,跟黄鳝肚皮的花纹极为相似。这种纹样的石头在龙尾砚产区跟罗纹一样普遍。济源坑所出的砚石石品主要是青鱼子、黄鱼子、白鱼子和红鱼子等,“鱼子”就是石块内遍布的黑点。在我们看来,这些石头跟一般的石头无异,尤其是包着褐色的石皮,根本毫不起眼。判断砚材对于外行来说确实是一件难事,当地人却能一眼断定它们的好坏,有的石头非常脆弱,随便一敲就沿着属于板岩石质本身的层理裂开了。


  殷子安拿鳝肚纹石做了一方风字砚,线条和弧度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无可挑剔。而在经雕琢之前,它却只是一块遗落在山间毫不起眼的石头。事实上,在龙尾山的老坑遗址看过那些散落一地的石头之后,会顿生幻灭之感,认为再好的砚台,也不过是块石头。但并非如此。

  古时为了开采砚石,人们干脆就在砚场附近安居。山路陡峭,流水湍急,草间又有毒蛇出没,因此每次在上山采石前,人们都会进行郑重的祭神仪式以躲避凶险,稍有不敬都有可能遭遇劫难。所以开挖砚石是一件异常辛苦又艰难的事。

  然而现在在歙砚老坑、名坑以外的其他地方,开挖时采用极为粗暴的直接爆破,巨大的整块石头被雕上龙凤或是雄鹰,做成砚台出售。也用拿砚石做成茶盘和鱼缸的,生意兴隆。黄山市里的屯溪老街上多是这样的品类,售价从几十到上万不等。看着铺天盖地的砚台店,人们确实难以想见,一方好砚,究竟来之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