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埋线疗法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渐近故乡时 2016-11-21

埋线疗法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刘佳1徐桐1梁嘉钰1赵思雨1吴彤1苏诗瑶1闫润虎2

 

(1.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2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编号:L2013354)

2.大连医科大学美容医学院

△通讯作者 闫润虎,1976.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穴位埋线减肥美容。

E-mail:tcmyrh@126.com)

 

[摘要]:穴位埋线疗法是卫生部“十年百项”技术推广的项目之一,是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以其施术简单,效高价廉而广为医患双方所接受[1]。此前有很多文献对埋线疗法的疗效进行了论述,但对其不良反应的阐述少之甚少。本文就埋线疗法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作一概述,可供借鉴。

[关键词]:埋线疗法 不良反应  治疗 

穴位埋线疗法[2]是指在消毒条件下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入有关穴位,过多种因素的复合性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减少患者服药的剂量及频率等优点。但在埋线过程中由于术者操作不规范或者患者自身对埋入的线体不耐受,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现将这些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发热

由于患者对外科缝线的排异,致使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出现体温升高,或局部发热的症状。

处理:①可针刺大椎、合谷、曲池等退热要穴,达到退热的目的;也可局部取穴,缓解局部发热的现象。针刺3-5次后可明显退热。当体温轻度升高出现低热现象或埋线处温度稍高时,可在针刺的同时给予患者退热药和抗生素。当体温极度升高出现持续高热时,应及时降温并由外科医生去除体内的外科缝线[3]

②抗过敏治疗:首先停止埋线,予以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等)治疗。数日后若未再出现过敏反应,可减少激素的用量或停止激素的使用[4]

2.感染

表现为发热、全身感染症状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增高,皮肤损伤(红肿热痛、皮下结节及溃疡、周围炎症、皮肤破溃后流红黄色血性分泌物,分泌物涂片可见大量细菌及真菌)。

处理:首先停止埋线,予以抗炎治疗以缓解症状及控制感染,首选抗生素治疗[5]

3.硬结

埋线部位出现硬结,该部位触之质硬,压痛明显,皮温高,皮色暗红,局部脓肿波动感明显,脓肿切开可见暗绿色或淡黄色液体。一般由于外科缝线埋入穴位时未成线状,卷曲成团或由于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导致[3]

处理:采用口服连翘败毒丸,脓肿外敷复方化毒膏,病程进一步加重时可予以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而后采用负压吸引疗法(VSD),切开引流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直至伤口结痂愈合。对于局部形成的硬结,采用针刺法中的扬刺、围刺的方法,直接对硬结的部位针刺,从而加速硬结的吸收[5]

4.瘀青

由于埋线时尚未避开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受损,出现皮下渗血。也可由出血后按压力度不够而导致。

处理:对于局部瘀青,可采取物理疗法—先冷敷后热敷。冷敷在6小时之内,将毛巾在冷水或冰水中浸湿,拧成半干,敷于局部,每隔1-3分钟更换一次,持续15-20分钟。也可用冰袋裹上毛巾敷于局部,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热敷一般在24小时之后,用热毛巾进行热敷,也可用热水袋灌装热水裹上毛巾敷于患处,但要注意过热所引起的烫伤。无需做特殊的处理,采用上述方法后即可消退。

5.红肿、麻胀、疼痛

某些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此为行针后正常的得气感觉,属于正常现象,一周左右便会自愈,不必作过多的处理。异常的麻胀感觉指麻胀持续出现超过7天,是由于针刺部位离神经较近,刺激了神经所导致。

处理:轻度不良反应,红肿较轻,可采取按揉埋线穴位的方式,促使外科缝线在体内的吸收及位置的改变,减少对神经的刺激,使麻胀感觉得以减轻。

中度不良反应,一般继发于硬结,出现红肿、疼痛及发热,给予局部热敷,反复穿刺引流及相应的抗感染处理。具体的西医疗法为在早期进行病原学检查,采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6]

重度不良反应,继发于红肿之后,出现热痛,疼痛持续7天以上,表示外科缝线在筋膜,肌腱或血管处;亦可采用按揉的方式使外科缝线的位置发生改变。此阶段较严重可采用外科切开,彻底排液,清除坏死组织后采用负压吸引疗法[7]。                       

以上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可口服营养神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B12等。中医治疗可采取在红肿部位的周围进行围刺或刺络放血,亦可采用艾条灸的方法使肿胀消退[8]

6.化脓

症状可见埋线处局部肿胀并出现皮色暗红、皮温高、局部疼痛等明显的炎症反应,针刺埋线部位可有灰黄色或黄白色浓稠样液体流出,若处之不当,可进一步形成败血症,出现高热、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神志改变、休克等更加危急证候,进一步威胁患者生命。

处理:可对埋线处采用反复穿刺引流,同时给予患者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及抗生素口服或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可先用三棱针或手术刀切开化脓部位,先排脓,待脓液排除后,在局部用2.5ml注射器抽取下列药物:地塞米松
4 mg
1 ml,庆大霉素8u2ml,当归注射液2ml各抽取一半,直接注射到化脓的穴位上,一般每个部位注射3个点位,每个穴位05
ml
,如此操作3~5次即可使化脓消退,缓解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3]

7.溃疡

    溃疡呈渐变过程,症状可见埋线处局部红肿,触之发硬,逐渐形成红色硬结,表面无破溃,而后硬结逐渐变软,触之可有波动感。此时有皮疹形成,针刺挑破皮疹后,可有淡红色液体流出,皮疹破溃后形成大小、深浅不一且基底不平的溃疡面,溃疡面可见潮红湿润及黄色脓性分泌物,周围可见浸润性红晕,触之发硬。

处理:应给予外科手术切开,清除坏死组织,排除脓液及其他脓性分泌物后,在创伤处填塞凡士林油纱、无菌纱布及弹力绷带包扎或是采用负压吸引疗法(VSD[9],直至伤口结痂愈合或肉芽组织生长。除此之外,可使患者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或抗炎药物,外用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进一步促进伤口愈合[10]

8.晕针

晕针的表现即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严重者出现晕厥。

根据临床实践得出,多数患者晕针的主要原因为: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嘈杂,空腹或者身体不适。故应该在安静的环境,患者身体状态良好,精神放松的情况下给予针刺,尤其是初次就诊的患者应做好埋线治疗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医生应严密关注患者的状态,若出现晕针的表现,应立即停止针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强刺激人中、百会、内关,涌泉、关元等穴位,待苏醒后卧床休息,并饮用温水[11]

9.穴位埋线使用的不同材料

在不断的临床实验及经验中发现虽然铬制羊肠线曾作为埋线材料被广泛使用。但是组织反应大,埋线处容易出现红肿、疼痛、肤温升高、局部组织坏死形成腔道等不良反应
。而产生这种反应的主要原因为异型蛋白引起的严重组织反应,导致机体过敏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机体消除率和材料降解速率不平衡。

随着埋线疗法在临床中不断地应用,埋线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在穴位埋线发展过程中埋线材料也从铬制羊肠线发展到各种人工合成材料。

聚乙丙交酯(PGLA[12]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按照一定比例共聚而成的一种新型生物材料。最终产物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经尿液排出的原型聚合物很微量,体内没有蓄积现象。PGLA是人工合成纤维,组织反应较小,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而且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降解性,无刺激,吸收快等优点。刘慧敏[13]的聚乙丙交酯新型埋线材料[14]与羊肠线的临床应用比较中,选取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PGLA作为新型埋线材料,与传统羊肠线相比疗效无显著优势。但是羊肠线的物理性刺激较PGLA强,更容易产生炎症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PGLA更适合广泛使用。

聚乙醇酸(PGA)缝合线基本成分是化学合成聚乙二醇酸,表面覆盖具有惰性、无抗原性和不热解性的聚内酰胺—硬脂酸钙涂层。PGA纤维强度较高,延伸度适中,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组织反应极微,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可完全降解并充分吸收、代谢。

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埋线是新兴生物可降解材料。PPDO可用于长期埋线治疗。PPDO在体内降解时间较长,因此在体内穴位注入后,具有更长效的刺激作用,可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PPDO具有强度高、组织反应小,在体内强度保持率大等特点,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

10.规范操作

按照穴位埋线操作步骤与方法进行,严格无菌操作。令患者仰卧,暴露埋线处,在埋线处画十字定位,用0.5%的碘伏在施术穴位处由中心向外环行擦拭或采用碘酒擦拭、酒精脱碘的方法进行皮肤消毒。将线根据所需截取成不同长度,并用生理盐水浸泡,选用一次性埋线针。一般在四肢,线要1-1.5cm,在腹部、背部、臀部线长2cm为宜。埋线处要用创口贴覆盖保护,防止感染,埋线时间、埋线穴位的多少应根据个人而异,一般一次埋7-13个穴位,15天左右埋线一次,3次为1疗程[16]。埋线后24小时内局部严禁沾水,如有红肿可稍作冰敷。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或左右交替治疗,以免穴位疲劳,影响疗效。

 

11.禁忌症与慎用症

①禁止在皮肤炎症、破损、溃疡处针灸埋线,以免引起感染等不良后果。②凡患有严重皮肤病、严重糖尿病及因各种疾病所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吸收、修复功能低下者均不宜使用穴位埋线疗法。③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穴位埋线。

④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劳累或饥饿时慎用穴位埋线。⑤女性月经期慎用穴位埋线。⑥孕妇禁止在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位处埋线。⑦
7岁以下儿童慎用或禁用穴位埋线。

小结

穴位埋线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其独特性和优势性,虽然埋线方法的副作用较小,但要纠正无副作用的错误观点。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会有其弊端,因此临床治疗中需要规范操作,积极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