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埋线疗法

 老魏藏书馆 2018-05-08

一、定义

不用任何药物,仅用一些简单的器械,在患者的体表穴位或经络上,运用一定的手法,将特制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于相应穴位的一定深度,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埋线疗法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医务工作者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经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而来。近五、六十年的不断发展,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作用

埋线疗法是在中医学经络、阴阳、五行及传统针灸学等理论的指导下,故其作用同针刺,具有通经脉、调气血、营阴阳之功效。但埋线将可吸收线置入穴位中,待其吸收需要几天时间,故与针刺相比,具有作用持久的特点。


三、适用范围

1、各类痛症。例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痛、腰腿痛等。笔者曾多次目睹戚沁园博士运用埋线治疗肩周炎、子宫腺肌症引起的剧烈痛经均取得明显的疗效。

2、各种功能紊乱性疾病。例如:单纯性肥胖症、眩晕、心律不齐、失眠、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月经不调等。

3、主要用于慢性病症,需要长时间作用于穴位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咳嗽、腹泻、萎缩性胃炎、眩晕、癫痫、阳痿、尿频、尿无力等。

四、禁忌症

1、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必要时,不宜强刺激。

2、过饥、过饱、过劳、大醉、精神紧张者不宜运用。

3、妇女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

4、胸、背部施术时需注意埋线的深度,不宜过深。

五、术后反应及处理

1、正常反应:埋线1-5天少数患者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有硬结,低热,身体疲乏,针眼有乳白色渗液等无菌性炎症反应,这是穴位受到刺激后及经络敏感的正常反应。患者可以多用热敷,可加快蛋白线吸收,减轻无菌性炎症。

2、异常反应:一般在治疗后3-4日出现埋线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或抗感染处理。个别患者对外科缝合线过敏,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甚至出现脂肪液化、外科缝线溢出等反应,应予抗过敏处理。埋线过程若损伤神经,可出现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或感觉异常,应及时抽出外科缝线,并予适当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