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交大的秘密代号——65

 唐继舜 2016-11-21

 

      有个小伙伴对我说:我怎么一点儿也没感觉在峨眉时日子很苦呢?我说:你那时候太小了,不懂事。六七十年代,也许谁家父母们总能找到出差的人,带些东西回到峨眉的山沟沟里,那时候,这样的父母我觉得就算大能人了......带来唐山的麻糖或者北京的蜜饯,天津麻花、或者是大白兔奶糖吧!反正那个年代,我能吃上一次峨眉糕,或者峨眉县的油炸粑,就像过节一样的开心了。好吧,我们都是孩子,做永远快乐的人。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青春 韩红 - 青春

 





    当我们翻阅历史,才发现三线建设是多么浩大,史诗般历史画卷。





唐院的整体搬迁命令突如其来,让所有唐院人措手不及,唐院搬迁也是分了几批进行的。



我是和我爸爸先出发去峨眉的,我妈妈告诉我,当时我还很小,当火车就要开动时,我妈妈问我想她吗?我说不想,在火车上蹦蹦跳跳可开心了.......殊不知这个孩子和所有到峨眉山的人们,将来都从城市户口变成乡镇户口了,在那个靠户口本过日的年代,一切都将变的不同。



 

第二年我妈妈才带着我哥哥来到峨眉,我的奶奶是旧社会小脚老太太,无法到峨眉去爬坡上坎,结果没来,在76年大地震中和我的一个姑姑、一个表姐,震亡在老唐院里。



 

大孩子们来了没学校,我哥哥还借读过黄湾小学,很远的山村小学,我记得他天不亮就得出发了......那时候觉得黄湾很远,坑坑洼洼的公路两边都是稻田,远处散落着被竹子包围的农家,很是寂静。



后来听大哥哥姐姐说,还在在习棚里上过课、在澡堂里上过课......而学习的终点,每个人都很清楚——上山下乡。



交大人似乎很少有人去回忆过去的苦难,不想说也不愿意说,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也许这就是交大人的性格特征吧。



 

   也许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简单、内敛、坚强、忍耐、乐观、奉献。

 


三线建设中,交大其实也是有保密代号的,TY65。峨眉65信箱,是西南交大对外通信信箱。还记得我们周边的单位有67、351、739......814等等,但是很少有人去过他们那儿,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保密单位是不能乱串的,交大很少有人知道是65,所以到交大来玩的人反而要多些。



 

那时候号召要建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大学,是要和人民公社紧密相连的,所以学校不允许修建围墙,学校也像生态农村一样,早上有鸡叫,员工也有“自留地”,农民也在校内放牛、打猪草......



 

每一个与峨眉交大有缘的交大人,都非常熟悉学校边上的报国寺和伏虎寺,其实,在六十年代里,这两座寺庙曾经一直是先期到峨眉交大员工的家,被长期借住过。

 


早期校内仅有的干打垒的房子,根本经不起峨眉阴雨绵绵,能连续下半个月的雨峨眉极度潮湿。那时候,报国寺、伏虎寺真的算是不错的木质房子了,六十年代前期建校的人和文革来峨眉“闹革命”的很多人,都住过这两座庙宇。

 


学校的人,也都很喜欢到报国寺门前合影、到伏虎寺纳凉,其实这两座寺庙和交大是有着渊源的,况且这两座大庙就在学校身边。



 

现在,峨眉的老房子真的不多了,在校的新人们喜欢把157级台阶作为学校最著名的标志,甚至在网络上都以157级台阶作为峨眉分校的代名词。



 

其实,157阶梯,远没有中山梁、名山电影场更令老交大人怀念了。因为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日子里,全靠每周的电影给大家调剂下生活了,更靠每年的运动会让大家快乐着欢聚一堂,它们有很多精神需要的东西包含在其中。



 

但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标志性地标,应该还是大门口那个牌楼了,它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文物。



 

虽然当时交大周边有好几个牌楼,后来都因不同原因都被拆除了。如老蒋手书的雄秀西南和郭沫若手书的天下名山等。



 

但是交大这个牌楼确实独树一帜,至今也没在哪里见到过相同的牌楼。



 

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忠字门”,现代人早就不懂其中的意思了,就像不理解忠字舞一样。这个门牌高12.26米,够精确奇怪吧?因为毛主席是12月26日的生日。



三重屋檐,代表“三忠于”,即: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四根柱子也代表“四无限”,即: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



 

这个牌楼上有许多的向日葵,寓意着“葵花朵朵向太阳”。那年月,“太阳就是毛主席、太阳就是共产党”。所以那年月你就是画个太阳,也是不能乱画的,有标准格式。



 

所以最早的峨眉交大,这里绝对是第一合影留念地。后来,主楼修建起来了,又有了不错的适合照相的阶梯,才取代了大牌楼的地位。



 

主楼,高大沉稳凝重气派,有着别样的庄严感,看着就具有团结凝聚力。背靠有山,前面有河,就算你再封建迷信,也说不出什么歪道道来。主楼,在当时可以算是乐山地区最牛的大楼了,那个庞大“气场”至今都能感受到,非现在吹嘘的所谓“现代设计”七扭八歪所能具备的能量。



 

中山梁的开山劈地,在当时也算是壮举了,由于“省建”的参与建设,速度算是超快了。当年中山梁炮声隆隆,大量推土机同时工作,场面极为壮观。后来削去了十几米山头的中山梁,建成了大量的教学楼,还有一个让校外人羡慕的标准运动场,同时又和主楼紧密相连,中山梁很快成为了这个学校最重要的场所。



 

名山电影场,是老交大人最多集体见面的地方,那时候全校集体活动特多,大喇叭里的通知经常是“名山电影场”集会,但总忘不了加一句自带板凳。所以搬着板凳去开会、参加活动或者看电影......每个人搬着板凳、提着马扎,从各条路上汇聚在名山电影场,坐的也不怎么整齐,但是看着十分热闹。



 

这个能容纳上万人的类似超级大坑型广场,每周都会放映电影,还有各种文艺活动大集会都在这里,热闹非凡,周边老百姓都会来,像是赶大庙会,路边还有卖炒瓜子的、炒花生的、卖甘蔗的,还有卖爆米花的,好像也没人管这些资本主义尾巴呢。可以肯定,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观,基本上都是在这看电影形成的。



 

后来,家属区也一片片在山坡上建好了,有最早的镜柏山家属区,后来又有了路北家属区,名山家属区......再后来又有了像搭积木一样的大板楼学生宿舍区,随着一栋栋楼房的拔地而起,一所很像样的大学基本成型。



有了自己的小学、中学、幼儿园。



 

道路也不再泥泞了,铺上了水泥路,不用再担心每天都是一裤子泥,家里必备的雨靴、手电筒也渐渐用不上了,生锈了。水泥路上蛇也少见了,后来也有了比较好的水喝了,不再害怕什么诸如钩端螺旋体的病了,挺吓人。



 

那时候,峨眉县就像个乡场,但是对我们这些乡镇户口的人来说,去县城也算是进城了。因为很多东西都必须去那里买,比如小时候集邮啊、买鞭炮啊、看小人书啊、看新电影啊......去成都那叫进省城,那是多大的事啊!

 


交大到峨眉县城,来回十公里的路程,交大人绝大多数恐怕都走过。有自行车的可以骑车去,但都会搭着人去。那时候有自行车很牛的,不亚于现在有辆私家车。我记得我父亲还会骑车去双福、九里去买些木材回来,然后自己做点家具......对我来说,多远的距离啊!



 

回想那个年代,虽然是最艰苦的年代,但是也是人们最平等的年代,你看不到谁会摆个臭架子,艰苦中,人们都是住在一起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谁家弄个好菜都不好意思关着门吃,都要喊这喊那的......帮别人缝个衣服、补个裤子,或者帮别人织件毛衣、打点蜂窝煤、出差带点日用品糖果之类......可以说随处可见。



最可怕不是我们需要装上防盗门,而是关上了心门。



有时我在想,开门见山没什么不好,有山、有水、有德。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也许,你都快忘了峨眉了,忘了过去的峨眉交大了,也许你根本就不想记住什么,也许你根本对她毫无印象和情感,但是,她永远是交大不可磨灭的历史一部分。她留给我们的记忆,会伴随我们一生。有峨眉交大情节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有太多人的青葱岁月留在了这里。



当年,南下的三线建设列车上孩子唱着、跳着、跑着......一去二十年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火车向着韶山跑 小红星歌唱组合 - 单曲 - 火车向着韶山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