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凉茶惹的祸,长期误用"清热"药物的后果

 林中雨露 2016-11-21


什么是中医?简单来讲,就是“辨证论治”,其核心在“阴阳”,所以,平时谈论最多的就是“虚虚实实”。但是,中医的关键是落在“寒热”上,《伤寒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正是揭示“寒寒热热”的后果!




明清开始大肆使用清热药物




不过,中医自从明清开始,基本上是大肆使用清热药物,不管是明清阶段的温病学派,还是民国当代的严重“西医化”。特别是现阶段,很多“西化”的中医,往往看到西医的病名,看到“炎症”一词(例如咽炎、扁桃体炎、肺炎等等),马上就是清热再清热,呵呵,一“清”到底。如果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患儿当时是阳热证候,则是药到病除;如果患儿是以阴寒、湿、虚证候为主,那就是雪上加霜,“坏病”百出!若是长期误用,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患儿的体质是每况愈下,捅马蜂窝了。




现在,将误用“清热”药(包括攻下药物)的常见后果,列举如下:



损伤阳气


阳气?不懂?

是的,很抽象!

如果把人体比喻为一辆车,

那么,阳气就是由马达产生的动能(能量)。


在人体,人的生命与活动就是依赖阳气,例如精力是否充沛?阳气损伤,那容易精神不振、懒洋洋的,有的会比较沉默寡言等,而小儿的生长发育更是与阳气相关,所以,不管是长肉,还是长个子,阳气都占了主导作用!


平时,很多妈妈会认为小孩顽皮,或者舌尖上有点点红,就问:是不是有热了?要不要清一清?!我回答的是:这是活泼,身体的机能与发育,依靠这股阳气,才能进行,清了,就会有停滞的可能!


所以,人体,是应该微微偏温的。


还有,阳气损伤之后,也会表现在面色青白、皮肤凉、手脚凉(有的是夏天睡觉时足凉手热)!在家乡,家里人会说:喝那些凉茶,会“失阳”的哇!



损伤脾胃


古人说:“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其说的非常明确:人出生之后,就应该以脾胃为主,处处顾护脾胃!所以又有一句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


长期使用清热药物,或者攻下药物,一定会损害脾胃!而脾胃损伤之后,生病几率则会大大升高!临床当中,脾胃被损伤的患儿,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脾胃虚:吃什么拉什么】


首先,脾胃不仅仅指的是中焦,更是“土”藏,所以,也包括肠道部分,而整个腹部都是脾胃的范畴!脾胃受损而虚,此时患儿多是纳少甚至不思饮食,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有的更是完谷不化(吃什么,拉什么!)

[积食实:积食-不吃饭-填鸭式喂养-更严重的积食-恶性循环]


有的患儿,则是形成“积食”,此为脾胃损伤时的另一面表现,与“脾胃虚”相对,形成“阴阳”!一个是使用攻下清热的药物,使得肠胃干燥,邪热集聚于胃,小儿食不知饥,最后形成;另一个就是“脾胃虚”后,患儿不食,结果家长来个“填鸭式”,不能运化,形成积食。此两种情况,是小儿形成积食的原因。此时,小儿是多食易饥、手心发热,但是,大便却是干结,有的是便秘,有的是几天一次,前面干,有的是呈羊粪球一样!在积食化热之后,小儿更是容易出现夜睡不安,翻来覆去的,有的时候还夜惊哭闹,有的小儿还有汗出异常,基本上都在手脚,或者头项、背部!有的则是盗汗明显。

[津血虚-胆小,爱出汗,易感冒-脸色黄]


脾胃除了是后天之本,也是气血生化之源!在脾胃损伤之后,患儿处于“脾胃虚”、“积食实”的状态中,那体内津血,一定生成不足。气血,除了充养阳气之外,还要温、润人体,更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所以,有的患儿皮肤除了凉,更是干燥、多皮屑,甚至皮肤颜色呈灰黄色,而且,一样不会长个长肉!还有,气血荣养心神,若是虚,那患儿还会胆小怕人!气血生成不足,那在表的营卫也会亏虚,所以不能防御外来的邪气,加上容易汗出,就会经常感冒不断,反反复复!

[痰湿内生-地图舌,咳嗽反复,容易咳喘,咽喉炎]


长期误用清热攻下的药物,一定会使得人体产生大量的痰湿之邪!其原因有三个:一是清热药物损伤阳气,此时,不能气化津液、阴水,凝聚成痰湿;二是损伤脾胃之后,因为脾胃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受损,痰湿内成;三是津血不足,体内产生的痰湿之邪,不能有效运出体外,滞留体内而成!观察小儿的痰湿问题,主要在于舌象,表现为舌质胖、舌苔厚腻,有的舌苔是水滑的。有的患儿,因为时间久,还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花剥苔(也就是地图舌),此种情况,有的能治愈,有的不能,一样反反复复,只能在小儿脾胃调整好的情况下,慢慢长大之后,才可能恢复!痰湿重的小孩,有的表现为平时痰多、清嗓子之类,有的是容易高热、咳喘、痰多,有的是容易喉炎之类!当然,有的还能从大便进行判断,例如大便不成型,粘滞。



那么,如何才能对此种使用清热药物造成的恶性循环进行预防或者休养?




首先,作为粑粑妈妈,要对小儿体质的寒热情况有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观察其面色、手足、饮食、二便、舌象

例如:面色黄、白、青、灰的,基本上都是寒性体质;山根、鼻唇周围色青的,也是寒性体质;平时手足凉的、纳少(或者纳差)、大便不成形的、遗尿,多是寒性体质;舌质淡,苔白的,是寒性体质。

其次,找个靠谱的中医大夫。若是处方中,超过半数都是寒凉药物,建议谨慎服用!若是开药,基本上是蒲地蓝、双黄连之类的,也要谨慎服用。当然,若是小儿是阳热证候,表现出舌质红、苔黄,小便黄,就酌情使用吧。

然后,休养脾胃。此点在于饮食调整。一个是目前不要大幅度改变小儿食物结构;一个是以主食、蔬菜为主;一个是平时用小米粥,或者面汤、或者炒粳米汤,来慢慢润养。





延伸阅读

西医化的中医教材错在哪里?


现在中医教科书讲的精气神,是按照西方的割裂思维方法来论述的,认为他们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精气神就是生命的三种东西,认为五行就是五种基本元素。其实这种思维是错误的,这是因素论、原子论的思维方法。当年我自学中医,看中医学院教授编的中医学基础教材,一看就知道它是用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去理解中医的,他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割裂开来了,也就是把形与神对立起来,不认为人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最多认为是交互作用。

但是我们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来看,就会发现中医教科书里面认知的不是本质而是表象。就像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他认为各个行星之间相互是独立的,这肯定是错误的。我们不要独立在地球看待这个问题。地球的运动是离不开太阳系的,同样太阳系的形成与变化肯定离不开银河系,于是就出现一个我们在讨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整个宇宙时,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这个是最关键的。

真正中医入门首先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世界观入手。而现在中医学的教材存在很多错误。我认为五行关键是在行字,就是混元一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五个状态、五种能量,而这五种状态、能量在不断转换。我们看到的五行相生、相克、相侮、相乘这些过程,只是一气运动过程中的具体化表现。你要是总在金克木、木克土里面打转,那就看不到究竟了。就相当于我们看两夫妻今天因为做菜盐多盐少的问题吵架,从这件事去讨论他们谁对谁错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他家两口子因为菜好不好吃而吵架,这只是他们两个关系中微不足道的具体表现。例如男的说女的盐放多了,他会列举一大堆吃盐多了不好的理由来证明他的观点;但女的也会说盐少了没味道。从这点来讨论,好像他丈夫说的有道理,有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盐多一点不会死人,少一点也不会很难吃。而且一餐饭的问题不至于吵架到那么厉害,因此我们就需要跳出这个事情,到事情的背后来去看,是不是他们两个人生活习惯的差异,或者是不是门当户对之类的情况。再往下看是不是两个人聚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个矛盾冲突的组合,再往深处就是更深刻的命局层面,他两个的命局信息注定了他们这一生相互之间有强烈的吸引力,一定会走到一起。再往前就要推到这两个人这一生生命形成之前的信息了,他们的生命信息是不是在孕育这一生的生命时候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聚合力,而且这种聚合力是相互碰撞的聚合力。

我们把这样分析问题思维去看中医不同的层次。就可以看出中医与西医的层次差异了。现在的中医教科书基本就是以西医的思维来写,其实连中医的门都没进。所以很多学中医的学生就用西医那一套机械性的思维来思考中医,如黄痰就代表热,白痰就代表寒,就像西医的血压指标一样机械。至少我们在分热的时候要分实热还是虚热,还要看疾病是什么阶段的热吧。同样一个指标在不同的运行阶段,深究下去辩证就完全不同,一旦方向辨错了,那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现在很多学中医的同学用药没什么效果,因为教科书教他的那套思维以及精气神的描述都是错误的,那他们学来应用肯定就没有效果嘛。治高血压还不如用降压药,病人血压一高,马上吃,利尿、扩张血管,血压立即就降下来了,西药在西医的思维指导下作用是很清楚的。但是中医看人体运行规律与西医完全不同。


治疗方法与用药方法,是与医学理论对人体生命规律认识相匹配的。现在中医学生按照比较低层次、肤浅的西医思维去看人体,把中医的方剂简单粘贴过来应用,怎么可能有效呢?我们反过来看,现在很多西医说是癌症之类的,在中医来看也许只是一个痰饮淤积,中医高手用化痰的思路很可能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问题。因为中西医看人体、看生命、看疾病的整个思路、层次不同。我当时候自学中医的时候,就觉得中医这个体系很庞大,而西医的思路是越来越狭窄、复杂。中医的思路他首先看整体的状态,他是基于整体与阴阳运动这两个来看,他把复杂的东西抽象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的两股力。他只看重这两股力量运行的状态、阶段,是属于两股力量高度对立、针锋相对的阶段,还是两个融合度很高,还是你进我退的交替阶段。这样就概括为有限的四种状态——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