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天技术梦幻变奏曲

 xxqa的新文艺 2016-11-21

航天技术梦幻变奏曲--从技术狂热到经济务实  

2012-09-27 18:58:31|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 订阅


小时候,当我仰望星空,我看到了漫天的星辰,他们是离我如此的遥远和飘渺,以星空作为诗作的浪漫派诗人在历朝历代都大有人在,可见人们的梦想永远充满了浪漫和激情。你看见嫦娥在月亮上翩翩起舞了吗?你看见牛郎织女相会于鹊桥了吗?为了实现人类的飞天梦想,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实现了人类航天技术的飞跃,像一曲梦幻变奏曲从技术狂热到经济务实,开启了航天新时代。

     早期的航天人,想法是相当浪漫的,在他们眼里,其实土星5这个古老的怪物也不算什么的,大家可以看看NASA在阿波罗时期设想的火星探险用的火箭和切洛梅同志的UR-700,是怎样的巨无霸。在火箭发动机领域,则是陷入“指标狂热”,一味地追求高指标:更大的推力、更高的效率(比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研制出了像F-1、SSME、RD170、RD0120这样传世的精品,为辉煌的宇航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冷战的结束,像阿波罗这种一次发射烧掉大半条核动力超级航母的活动,再不会有了,宏伟的“星球大战”这样的超级航天计划也被束之高阁。人类的航天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现实和功利。于是,从纸面的指标来看,人类的航天技术,比起30年前是落后多了,甚至产生了“30多年前可以登月,现在反而不行了。可见登月是假的”这样的荒谬论调。

     这真是一曲有趣的变奏曲,高潮时乐曲戛然而止,显得那么得不真实,让你怀疑前面高潮的真实性。真的如此么?显然是不可能的,人类社会总在向前发展,奴隶社会虽然远远没有原始社会公平公正,但确是人类的巨大进步。

     人类的航天技术已经成熟,所以就更加客观冷静,更加实际,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考察火箭和火箭发动机:指标是干什么的?还不是为了实现用途?为了指标而指标,为了先进而先进,是毫无疑义和极其愚蠢的。所以,在新一代火箭的方案上,各国都把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作为最重要的三项要求,不再追求先进技术和高指标,尽量采用成熟的技术,这方面的代表,就是EELV系列的宇宙神5和德尔他4,前者是“充分继承”与“博采众长”的典范,后者则是“合理规划”与“厚积薄发”楷模。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在基础原理取得突破之前,越是接近指标极限,前进就越是困难,花费就越大,常常会多花一倍开销,只将指标提高了百分之几。今天最高比冲的实用型火箭发动机,波音公司的RL-10B-2,虽然在循环方式(完全膨胀),推进剂类型(氢/氧)、喷管设计(大面积比、可伸缩的碳/碳材料喷管)三个主要方面都采取了最有利于提高比冲的措施,比冲仍然只达到了466.5秒,比起它的直系老祖宗,1958年开发的RL-10只提高了10秒多,可见提高比冲之艰难。

     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提高航天运载的效率,人们在提高火箭发动机比冲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不大。想大幅度提高火箭的比冲,不外乎三种方法(其实都让上面提到的RL-10B-2做到极致了):更强的推进剂、更好的循环方式、更大的喷管面积比。但是经过长期的摸索,上述三条路线,都是困难重重:目前比冲最高的实用型推进剂组合是液氢/液氧,其实人类试验过的更强的推进剂还有很多:更强的燃料有金属、非金属硼,铝氢化物、硼氢化物等,更强的氧化剂有氟气、氟氧化物、氯氧化物等等。这些东西,在相似的燃烧压力、喷管面积比下可以将比冲提高到500秒以上。但是有高中化学知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些东西都是集剧毒、强腐蚀、不稳定于一身的威猛药品,而且价格比传统燃料高出2个数量级,反应产物也大多剧毒,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实际应用的,除非愿意将发射场做成一次性的。最强的化学推进剂组合是什么呢?是臭氧/金属/氟气三组元推进剂,三个组分都是剧毒,但是谁敢用?有趣的是,世界上还真有氢/氟发动机,譬如前苏联的RD-301,用于上面级(谁敢用在第一级?)实际比冲只有381秒,完全没有发挥氟的巨大威力嘛,还不如氢氧。美国的RL-10也做过多次氢/氟循环的试验,结论是只需要小小改动,就可以改烧氢/氟推进剂。但这些方案最终都没有付诸实施。

     在循环方式改进方面,常见的循环方案也就4种:膨胀、分级燃烧、抽气、燃气发生器,前两者为闭式,后两者为开式。其中膨胀循环的效率自然最高了,完全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的比冲是最高的,谁也不要与之相比,但是这种发动机推力小,只适用做上面级。日本开发了独特的LE-5部分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可以提高推力,但仍然不足以做第一级。抽气循环很少用,效率最低。于是竞争就在分级燃烧循环与燃气发生器循环之间展开了。

     与燃气发生器循环相比,分级燃烧效率高、比冲大、污染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相应的,研制难度大,投资高、风险大、机构体积重量大,反而降低了提高效率带来的好处。以燃气发生器的王者:F-1发动机与最强的分级燃烧发动机RD-170相比,后者的燃烧压力相当于前者的3倍,比冲也从260秒提高到303秒,而两者的发动机推重比,却发现只是从76提高到了78,极其有限。当然,由于火箭发动机推力极大,而自身重量占总重比例又极低,所以该指标对总体推进效率影响极其有限。但是,RD-170四个燃烧室、四个喷管的复杂构造带来研制成本、风险隐患的提高,却是极为可观的。同样,在氢氧发动机领域,古老的燃气循环发动机J-2的推重比达到67,远远超过俄国最好的分级燃烧氢氧机RD-0120的57.6。在研制投资方面,分级燃烧发动机的投入要大得多,需要更好的材料、更多的测试、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巨大的RD-170发动机在1993年之前,试车达911次之多,SSME定型前总试车时间达到30.9万秒,这些每秒吞吃数百公斤燃料的巨兽,光试验烧掉的燃料,就要数以万吨计。欧洲在论证阿里安火箭的HM-60发动机的方案时,经过计算发现,如果投资增加13%以内,使用分级燃烧循环就是划算的,但是以当时的基础工艺、设备状况,上分级燃烧得增加投资30%,于是毅然选择了燃气循环方案。日本的H2火箭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差,很大原因就是采用了投资巨大的分级燃烧发动机。别的不谈,大推力分级燃烧发动机那巨大的燃烧压力就不是那么好处理的,简化版H-2:H-2A火箭的一个重要改进就是降低发动机的压力。同样,虽然有RD-170、RD-180在前,俄国搞缩小版的RD-191M依旧困难重重,直接导致“安加拉”运载火箭从1993年难产至今,到2010年也无法服役。

     至于喷管上的文章,也是大有可做的,喷管面积比达到3000,普通发动机也可以达到500秒的比冲。但是,如此之大的喷管,火箭根本就塞不进去。现在的火箭和导弹为了增大喷管面积比,都采用可伸缩的喷管,但是尽管如此,也很难将面积比提高到100以上,遑论3000了。当然也可以用其它的技术,譬如美国在90年代的X-33试验的洛克达因公司XRS-2200线性气动塞式喷管发动机,喷管面积比达到173,在燃烧压力与SSME相比下降三分之一的情况下,真空比冲竟然相差无几。

     由于提高比冲很困难,得不偿失,所以现在的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潮流是:将比冲指标持平,甚至降低一点,来换取在三性(经济、安全、环保)方面的显著提高,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美国现在与未来的主力火箭发动机:RS-68正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从指标上,是落后了很多,但是从其他方面看,则是巨大的进步:首先,运用先进计算机三维设计技术,RS-68大大降低了研制周期和研制费用,从设计到实验只有15个月,相当于SSME和J-2的三分之一,研制费用虽然没有公布,但是比起SSME的25亿美元和J-2的17亿美元,肯定是成倍减少。低廉的研制费用,使之在最重要的经济性上就占得先机。其次,尽可能的使用继承性的成熟技术,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费用;采用先进工艺,大幅度降低零部件数量和工时。以涡轮泵为例,与SSME相比,零件数由200个降低到30个。总零件数目只有SSME的7%,总工时由171000降低到8000,这是巨大的飞跃。第三,采用大量简化工艺,降低成本的工艺,燃烧室不采用电铸,喷管用烧蚀型,等等。与美国指标最高的分级燃烧发动机SSME相比,推力提高了50%,比冲只降低了15%不到,而这一切确是在主要工况显著降低下实现的(涡轮泵温度相当于SSME的62%,转速相当于60%,冷却量和压力只有50%和45%)。所以,RS-68是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集中体现,是当代火箭发动机的优秀代表。不但是德尔它4火箭的主力发动机,在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中,也成为承担当年土星5任务的“战神-5”巨型火箭的第一级主发动机。

     我国下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5及其配套的120吨分级燃烧煤油-液氧发动机和燃气发生器循环50吨氢氧机的方案,早已确定,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这种火箭意义极其重大,是未来20年我国航天的基石。应该说,这种无毒无污染火箭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未来太空应用的需求,并引进了先进的模块化、通用化的设计理念,是一个重大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长征5号是一个系列火箭,系列中最大推力的火箭能够提高我国LEO和GTO轨道约3倍的运载能力(LEO25吨,GTO14吨)。网上有人说长征5号如果研制成功将作为我国载人登月飞船的运载工具,其实单看运载能力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了,长征5号其实是作为长征1号至4号火箭的替代产品而研发的,它的任务是完成未来20年我国各轨道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等“常规工作”,全面替代技术落后的长征1号至4号火箭。

     前面说了很多技术问题,你看到这里也许一头雾水,也许很有同感并明白了新时代航天领域的“奇怪”变化。在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把自己送上了月球,利用航天科技造福了全人类,人们从对航天技术的疯狂追求到注重经济务实,新时代航天领域已经进入了崭新的高度,人类将进入普及大众的真正航天时代。中国航天人,他们无私奉献,他们勤奋务实,他们梦想依旧,迎头追赶航天技术强国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也永远不会停止,为了全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