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晋 袁冰洁 | 濮阳市所辖五县得名由来

 束薪叟 2016-11-21

 濮阳市所辖五县得名由来


文 | 孟晋     袁冰洁


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符号和标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著名传记作家李辉说,地名如人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



濮阳风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濮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几乎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镇名、村名、街名暂且不表,单说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他们的名字,都能让我们产生浪漫而美丽的想象。回顾它们名字的由来,浓浓乡愁油然而生。




濮阳县是帝舜故里


一条古濮水孕育的濮阳县


说濮阳的历史文化,濮阳县是其中最为丰厚的一个节点。濮阳县的得名,与一条美丽的河流有关。


它就是古濮水。古濮水流于河南和山东之间,穿濮阳而过。古濮水的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西南,从“四渎”之一的古济水(今小清河)分出,大致沿现在天然文岩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今濮阳境内,往东北方向横穿濮阳县全境,之后出濮阳穿范县东入山东省境内,又汇入济水。



濮阳风景


濮水清清碧波流过的地方,水草丰美,风光旖旎,土沃田良,是较为理想的居住场所。在古代,山峦之南坡、河流之北岸,被称为“阳”,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们,就按照习惯称所居之地为“濮阳”。濮阳濮阳,顾名思义就是濮水之阳。


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一片广袤的地区,因这里环境较佳,很早时候就有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中原部落联盟首领颛顼,在该地建立了都城,都城所在地就在濮阳的帝丘。帝丘遗址,在今濮阳县五星乡高城村。

   

濮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有四位帝王,都曾建都濮阳、出生濮阳或在濮阳活动。其中,颛顼、帝喾建都与此,舜帝则生于濮阳、长于濮阳,使得濮阳素有“帝舜故里”、“颛顼遗都”的美称。濮阳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地西水坡,45号墓的主人身份,有专家认为是伏羲。这些历史,都是濮阳的骄傲,也是濮阳县的骄傲。


濮水后来是怎么消失的不得而知,据说与黄河泛滥有关。不过,濮阳之名却永远留了下来,并在此后的漫漫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濮阳在上古时期被称为帝丘;夏朝时,濮阳是古代昆吾国所在地,称昆吾,留下了“昆吾铸鼎”的传说;殷商时期,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阳),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汤征服了昆吾、韦(在今滑县东南)、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春秋时,卫国在此建都388年;战国时期,因城址位于濮水之阳,始称濮阳,秦朝时始置濮阳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隋朝后,濮阳先后沿用“澶渊”“澶水”“澶州”“开德”“开州”等名字;民国三年,复称濮阳;1983年,濮阳市建市,濮阳县改称郊区;1987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濮阳郊区,再设濮阳县。


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众多传说和恢弘悲壮的故事,而今一切归于平静,那条孕育了“濮阳”之名的古濮水,也早已断流在历史长河中。唯一不变的,是这方热土上人们的勤劳和敦厚,千百年来,无论名称如何改变,他们却始终用双手改变着这里的风貌。




清丰县清丰亭


一位孝子扬名的清丰县


清丰县的得名,与一位孝子有关。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子命名的县,就是清丰县。 


这位孝子叫张清丰,据旧《清丰县志》记载:“张清丰,隋顿丘人,善事父母,孝行称于时。开皇(隋文帝年号581-600年)中以孝廉征聘不就,人皆爱慕之。至唐大历(772年)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因县界有张清丰门阙,表请以其名名县。”


县志中的故事讲得较为简单,民间流传的张清丰的故事要更为详细生动。隋朝开皇年间,清丰县那时还叫顿丘县,顿丘县有个叫张清丰的人,善事父母,孝行闻名乡里。张清丰家境贫寒,父亲过世后,他以卖烧饼为业,同母亲相依为命。尽管生活清苦,度日艰难,但张清丰对母亲非常孝顺,每天打出的第一炉烧饼,他都要留给母亲吃,天长日久,便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张清丰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话:“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他为了母亲不怕得罪任何人。有一年浚县大伾山庙会,四方百姓前往焚香。有一个州官也前去烧香,并吩咐庙内的住持,每天的头香必须留给他。但让州官和住持惊讶的是,每天他们早早赶到时,头柱香已经被烧过了。是谁这么大胆呢?州官和住持命令庙内和尚,夜晚不睡觉悄悄在旁边观察,发现烧头柱香的是个青年人。非常神奇的是,青年人来后,庙门自动打开,走后,庙门又自动关闭。和

尚们很奇怪,就上前去问,才知道这个青年人是顿丘县的张清丰。


张清丰的孝顺传到朝廷,朝廷多次下诏请他入朝做官,而张清丰为尽孝道,屡招不仕。后人为纪念张清丰,将他所住地更名为“清丰店”,并立了碑,修建了门阙。唐大历七年,割顿丘、昌乐县界四乡,组建一个新县,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以县境有孝子门阙,遂表奏朝廷以“清丰”之名为县名,清丰县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在得名清丰县之前,清丰县又是如何称谓的呢?夏朝时有个古观国,清丰县境域就属于古观国范围。西周时,在清丰设顿丘邑,此后,顿丘这个名字,一直与清丰这块土地相伴随。虽然行政归属一直有变化,但顿丘的名字一直很固定。一直到唐大历七年,顿丘县改为清丰县后,顿丘之名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天,在清丰县固城乡旧城村,有顿丘遗址。


清丰县在历史上最出名的县令,非曹操莫属。公元177年,在洛阳任北部尉的曹操,因得罪了朝中权贵,被明升暗降来到远离洛阳的清丰,任顿丘令。这一年,曹操二十三岁。多年后,曹操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公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曹操任顿丘令的时间不长,顿丘却因为曹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乐县仓颉墓


一座古城筑起的南乐县


南乐县县名的得来,与一座城有关。筑城者不是别人,正是上古帝王颛顼的父亲昌意。


在南乐县仓颉陵北侧,有一个古昌意城遗址,相传即为昌意所修筑。昌意是黄帝的儿子,据记载,昌意从四川回到中原后,受封居住在今南乐,并在黄帝的授意下修建了昌意城。


南乐的县名在历史上虽然也有变更,但基本比较固定。南乐夏为兖州,汉初置乐昌县,属东郡,其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公里仓颉陵北侧,因县内古有昌意城。“乐”取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西晋置昌乐县,县治与乐昌同垣,后来,昌乐县置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复置昌乐县。隋初,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再置昌乐县。六年,昌乐县治由吴村北向东南迁至谷村一带。五代梁贞明二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改名南乐。宋神宗元丰四年九月,为避河患,敕令南乐县东迁今城,即今南乐县城。此后,南乐一直沿用此名至今。


南乐县的历史也是非常厚重的。南乐是“中国仓颉文化之乡”,在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有仓颉陵,仓颉陵不远处,有当年仓颉造字的造字台;南乐也是颛顼父亲昌意的封邑,昌意在此筑城,使这里成为中国较早的城市;南乐还是濮阳红色革命较早的地方,濮阳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就成立于南乐县近德固乡佛善村




范县范武子墓


一条古范水滋润的范县


范县的人们说到县名由来,一定会提到一条河,那就是范水。《范县志》记载,西汉初年(大约是公元前206年)设置范县,因为南临范水而得名。


范水是济水的一条支流,现在已经了无踪迹。范水的具体位置,目前也说不太清楚,笔者以为,它应在范县高码头附近,之所以取名范水,与范县的一位名人,也是天下范姓人的得姓始祖范武子有关。范武子本来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后因功受封于范,人称范武子。范武子受封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范县高码头附近,在范县高码头镇老范庄村,至今有范武子墓。高码头附近当时有一条河,人们为了纪念范武子,就将这条河取名范水。


2015年,为纪念这条已经消失的、让范县由此得名的河流,范县将境内的孟楼河更名为范水河。自此,消失了很久的范水又回来了,饮水思源,人们看到“范水河”这三个字,自然就会想到范县名字的由来,从而找到当初出发的地方。


在行政区划上,范县的变化较多,至今都还是一个有点“怪”的县城。夏、商、周三代以前,范县的名称是“顾城”、“秦亭”、“邱”,秦汉以后两千多年来都称“范”。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设置范县,北齐文宣天保元年撤销范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复设范县,宋朝时范县属濮州,明清均属濮州,后改属曹州府。


1949年10月,冀鲁豫行署撤销,范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64年,寿张县撤销,金堤以南地区划归范县,范县金堤以北地区划归莘县。此后,国务院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水利问题进行区划调整,将范县及所辖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将县城搁置在距县界5公里外的山东莘县境内,因此形成了范县“县城建在县界外”的奇观。1983年9月,濮阳建市,范县隶属濮阳市,县人民政府依然设在山东省莘县境内。


在范县的历史上,最出名的县令当数郑板桥了。乾隆年间的1742到1745年,郑板桥被派往范县任县令,在范县任职四年时间,留下了千古佳话。郑板桥对范县感情颇深,他离开范县数年后,仍不忘范县人民,曾作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愿人久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和赞誉之情。今天范县辛庄镇的黄河边,有郑板桥纪念馆。




台前县:刘邓大军当年在这里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一只凤凰盘旋的台前县


与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和范县相比,台前县这个名字存在的时间是最短的。


台前县的得名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凤凰飞过位于豫鲁交界处黄河岸边的寿张县时,见这里地肥水美,人杰地灵,流连忘返,于是就在这里栖息下来。寿张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水浒传》中李逵曾在这里自封县令。


凤凰是吉祥的鸟儿,它的到来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安康和幸福。后来,人们就称凤凰落下的地方为凤凰台,凤凰台前面有一个村庄,也以自己在凤凰台的位置而命名,称台前村。1978年,台前县成立时,因县址选在台前村,即称台前县。


虽然建县时间不长,但台前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台前县境原为寿张县。《台前县志》记载,这里春秋时为良邑,战国为寿邑,秦设张县,西汉置寿良县。东汉光武帝因避讳其叔父名“良”,改为寿张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黄河决口,毁寿张县城,县治迁移至寿张7.5东南公里处。洪武三年(1370年),寿张县入须城、阳谷二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寿张县。1964年4月,寿张县撤销,原寿张县金堤以南四个半区划归河南范县。1973年12月,析范县东部7个公社,建立范县台前工委和范县台前办事处。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台前县,延续至今。



濮阳黄河水利风景区


时过境迁。而今,凤凰台前早已听不到凤凰的鸣叫,见不到凤凰的身影,但勤劳朴实的台前人民,正用自己智慧的双手,将脚下的土地建设得越来越美丽,台前正成为豫东北的一只美丽而又富于活力的“金凤凰”。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