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一句诗: “苜蓿来西域(有作西或),蒲萄亦既随。”(宋·梅尧臣《咏苜蓿》) 葡萄和苜蓿,前者是水果,后者是植物,似乎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但听梅尧臣的语气,怎么感觉这俩货很熟的样子? 好奇之下,我去百度上google了一下。 才发现原来梅尧臣!你!不是!一个人! 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唐·鲍防《杂感》:“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唐·贯休《塞上曲二首》:“蒲萄酒白雕腊红,苜蓿根甜沙鼠出。” 唐·杜甫《寓目》:“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甚至还有一位宋代诗人,名曰范成大,似乎对苜蓿和葡萄这俩东西十分看不惯,不管夸什么都要踩它们两脚。 写《西瓜园》夸西瓜的时候说:“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夸芍药花的时候说:“石湖从此添春色,莫把蒲萄苜蓿夸。”(为什么没提这首诗的名字呢?因为实在太长了……它叫:《石湖芍药盛开,向北使归,过扬所时,买根栽此,因记旧事二首》)
说回正题,这么多诗人,不约而同地把葡萄和苜蓿并列写进作品里,会仅仅是一时兴起的巧合吗? 显然不是。 那么葡萄和苜蓿“结亲”的渊源何在呢?而这,自然要从它们各自的起源说起…… 葡萄 关于葡萄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诗经》中的“葛藟”(gě lěi)及“薁”(yù)都是指的野生葡萄,至今仍有葛藟葡萄一称,但此种野生葡萄不管是从外形还是味道来说,都和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葡萄有很大区别。 现在所称的葡萄,一般认为是西汉时由汉使者从大宛引进。 《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汉使取其实来。” 大宛用蒲陶(即葡萄)做酒,富有人家藏的酒多达一万余石,保存时间久的几十年都不坏……汉朝使者取回了种子。 对于此“汉朝使者”,有说为张骞:“张骞使西域还,得蒲萄”。也有说为李广利:“李广利为二师将军,破大宛,得蒲萄种归汉。”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使者将把大宛的葡萄栽培和酿酒即使引入了中原后,西方的葡萄及葡萄酒文化便在中原大陆得到了传播。但起初,由于资源仍不丰富,不管是葡萄还是葡萄酒,都十分珍贵,只是上层阶级们享用的珍品。 《续汉书》:“扶风孟他(又作孟佗,字伯郎)以蒲萄酒一斛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刺史。” 《北齐书》:“李玄忠曾贡世宗蒲萄一盘,世宗报以百练缣。” 《续汉书》中说:孟他把一斛葡萄酒赠送给了张让,于是得到提携做了凉州刺史。后来苏轼在诗中对此事感慨道:“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似带讽刺之意。 无独有偶,《北齐书》也提到一件事:李玄忠进贡给世宗一盘葡萄,世宗赐了他百匹细绢。 以上两件事,说明了当时葡萄和葡萄酒在权贵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三国时期,魏文帝称葡萄为“中国珍果”,并在全国推广,直至唐初,葡萄种植得到了大发展,但葡萄酿酒技术依旧不甚成熟。 《唐书》:“蒲萄酒,西域有之,前跟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於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益。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唐太宗时期,葡萄传入中原已有数百年间,但朝廷人员饮用的葡萄酒依旧是由西域进贡,直至太宗自己酿酒,赐给了群臣,朝廷官员才见识到它的味道,说明葡萄酒在唐初仍不普及。但之后的近百年时光,葡萄酒文化开始传播至民间。 李白《对酒》:“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金叵罗和夜光杯都是珍贵的酒器,葡萄酒在这里和这俩器物并列提及,可见当时葡萄酒虽已经流行到富贵人家,并被文人墨客所推崇,但普通百姓仍然是享受不起的。 到了宋朝,太原一带,葡萄的种植则已经很广泛。苏轼在《谢张太原送蒲桃》中感谢了太原张县令,理由便是年年都给他送葡萄。 宋朝以后,葡萄及葡萄酒身上自带的崇高光环才算渐渐磨灭,为越来越多普通人所享用。 如果要总结一下葡萄在古代的画风,那就是十二个字:珍贵稀少、权贵专享、人间美味。 因此,从西汉引进了葡萄之后,葡萄纹也带上了吉祥的意思,被广泛用于装饰铜镜、碗碟等器物,并经常和同样代表祥瑞的海兽、松鼠等纹样搭配。 唐·海兽葡萄纹镜(故宫博物院藏) 明·透雕松鼠葡萄犀角杯(上海博物馆藏) 明·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炉(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黄地紫绿龙葡萄纹碟(故宫博物院藏) 苜蓿 苜蓿,是古大宛语buksuk的音译。在当代,四叶草成了许多人心中幸运的象征,连“苜蓿”——不太正宗的三叶草,也与有荣焉地蹭了点光,但在中国古代,苜蓿的地位,可就没这么高了。 《史记·大宛列传》:“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在大宛,人喝葡萄酒,马就吃苜蓿,汉朝使者除了取回葡萄种子以外,也带回了苜蓿种子,于是皇帝派人在宫殿旁大规模种植这俩东西。 苜蓿自西汉时和葡萄成双成对地从西域传入后,北魏时期已经掌握了栽培的方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地宜良热;七月种之。畦种水浇,一如韭法。亦一剪一上粪,铁杷耧土令起,然后下水。一年三刈。留子者,一刈则止。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之。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都邑负郭,所宜种之。” 苜蓿适宜种在耕熟的好地上。七月间下种。作畦、下种、浇水的方法,完全和种韭菜的方法一样。也是每剪一次,要上一次粪;用铁耙把土耧松,然后再浇水。一年收割三次。留种子的话,割过一次便不要再割了。 开春后,既可以生食,做汤羹更加香美。长大以后,可用来喂马,马特别喜欢吃。这种植物可以长生不衰,种植的人,只需种上一次,便可年年收割。城市近郊,适宜种植。 北魏时期,苜蓿不仅用来喂马,也可以生食和做汤羹,为人所用。并且一年可以收割三次,且种了一次便可年年收割,说明苜蓿种植简单易存活,因此推广起来显然也比较容易。 《新唐书·百官志》曰:“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果不其然,到唐朝时,苜蓿已经被公家大规模种植来作为马匹的主要饲料。 唐·唐彦谦《咏马二首》:“崚嶒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 唐末五代·贯休《古塞下曲七首》:“风落昆仑石,河崩苜蓿根。” 或许是因为和战马息息相关,到了唐朝,苜蓿变成了军旅诗中常见的意象。并且受军旅诗氛围的影响,苜蓿也渐渐带上了一丝苍凉、萧瑟的色彩。 除了作为马的饲料,正如上文所提及的,苜蓿还有一种功用:为人所用。但只能在开春,苜蓿还嫩着的时候才能生食或做汤羹,老了便难以下咽了。 唐·薛令之《自悼》:“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宋·唐庚《除凤州教授》:“绛纱谅无有,苜蓿聊可嚼” 元·费唐臣《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苜蓿盘中,老瓦盆边,乐于贫贱,灯火对床眠。” 传言为苏轼所作的《艾子杂说》中也提到过一个故事:立春时,村里有位老头给艾子送了一筐苜蓿,说:“刚长的,送你尝尝。”艾子感动地说:“劳烦你还送我,我吃了之后,再给谁吃呢?”老头回说:“你吃了之后,我就割了喂驴。” 不管是诗句还是这则幽默故事,都可以看出:食用苜蓿的人,基本都是当时社会的底层百姓。苜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诗人们笔下感叹生活贫困的意象。 因此现代仍用“苜蓿盘空”来形容小官吏或私塾教师生活清贫。 如果要总结一下苜蓿在古代的画风,也是十二个字:铁马征战、苍凉萧瑟、穷困潦倒。 或许是因为象征意义不太吉祥,苜蓿纹在唐及之前很少被用于装饰,直到宋元之后,苜蓿在经历数百年的时光,渐渐淡化了身上的那层悲凉之感,开始朝象征清高廉洁的意象转变后,它被渐渐应用到器物上,因而明清时期的瓷器上,苜蓿纹才算比较常见。 明·永乐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故宫博物院藏) 葡萄和苜蓿为何总在诗中一起出现? 征服西域的意象符号 上文已经提及,汉使者从大宛将葡萄和苜蓿种子一起带回了中原,这不仅仅是植物的引入,更是征服大宛的象征。《汉书》“破大宛,得蒲萄种归汉。”一说中,这层意思更为明显。 因此拟人化的说,葡萄和苜蓿可以看做是朝夕相伴、共享荣耀的“战友”。 这种政治意味,在“葡萄宫”这个宫殿名上得到了侧面体现。 唐·杜甫 《洗兵马》:“京师皆骑汗血马, 回纥餧肉蒲萄宫 。” 唐·李白《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蒲萄宫又称“蒲陶宫”、“葡萄宫”,是西汉时外国使者来京师居住的离宫别馆。 后来外国使者来得多了,以蒲萄宫为代表的离宫别馆旁,种的满满的都是葡萄和苜蓿,前者供使者食用,后者大概是为了供使者的“汗血马”食用。 葡萄和苜蓿作为中原王朝征服西域的两大意象符号,同时期被引进,又经常被一起种植,那么被并列提及,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宋·梅尧臣《咏苜蓿》:“苜蓿来西域(有作西或),蒲萄亦既随”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典故,通过苜蓿和葡萄这两种典型意象,展现了大国权威,透露出“征服”之意,特别是后者,直接点出苜蓿与葡萄是从西域“相随”而来。 ?意义相悖的对比对象? 另一方面,葡萄和苜蓿却又是象征意义完全相悖的“敌人”。虽是同样的产地、同时期引进了中原,但葡萄和苜蓿却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前者成了贵族最爱、一斛抵千金的中国珍果,后者却成了象征战乱、代表生活穷困的底层食物。 诗人们自然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通过将两者作对比,或讽刺现实、或感叹人生。 宋·胡仔《足子苍和人诗》:岂有葡萄博名郡,空馀苜蓿上朝盘。 宋·陈与义《道中寒食》:刺史蒲萄酒,先生苜蓿盘。 宋·王洋《曾法量尝寄蒲萄追作一篇》:自分蔬肠甘苜蓿,那烦远骑送蒲萄。 朝廷与边疆、权贵与自身、富贵与贫穷,皆在对比之间,显露无疑…… 苜蓿和葡萄,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像一对食物界相爱相杀的CP,有时候同仇敌忾、共同对抗外敌,有时候却又彼此厮杀、打得不亦乐乎。 可谓是一出植物界的《甄嬛传》吧。 最后赠送一则热心提示: 正宗三叶草 勉强也能算三叶草的苜蓿 敲黑板划重点啊!男生们摘四叶草送姑娘的时候,可千万别摘成基因有点变异的四叶苜蓿了,不然,你就相当于送了人家姑娘一株马饲料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