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诗话:当风流已成为往事34

 江山携手 2016-11-21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一)





  杜牧出身在显宦世家(甚至不能称是官二代了,因为他的曾祖就是都督),前文曾说他和诗圣杜甫共享一个赫赫有名的远祖杜预,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也就是三国魏灭吴的统帅之一。他的祖父就是历任几朝宰相的杜佑,杜佑也是唐朝著名史学家,唐朝重要史书《通典》的编撰者,《通典》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可谓是儒相也,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而杜牧的父亲也是中央部级的领导(员外郎,早逝),虎父无犬子也。他和他的兄弟全都是进士及弟(出身基本上和“万古良相”李德裕相仿),简直就是历代世家巨族。




  所以杜牧对自己的家世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还特意写诗大加赞叹:“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得意之色溢于言表。祖父杜佑偌大的樊川别墅堪称长安一绝,亭台优美,花木参天,风景秀丽,惹得小杜枚常在园中嬉戏游玩,一付王公世族的派头,练就了一身公子哥儿的风流潇洒。




  虽然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后,家道中落,甚至于到了“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的地步,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杜牧很快又以自己高超的诗技和世家资源开创人生第二春。




  据说杜牧靠的就是千古流传的古文经典《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翻身的,从此走上星光大道。这一点和白居易干谒顾况的那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记载,小杜同学的旷世才华是由中唐诗坛巨擘柳宗元的好友吴武陵发现的,他把小杜介绍给了当时在东都洛阳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侍郎崔郾,史曰崔郾“其年转礼部侍郎,东都试举人。凡两岁掌贡士,平心阅试,赏拔艺能,所擢者无非名士,至大中、咸通之代,为辅相名卿者十数人。”也算是一个能发现培养帝国人才的中规中矩的考官也,从他手上走出来的公卿名臣和宰辅就达十数人,可谓是慧眼识千里马的好伯乐啊。




  那么这此中发生了怎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了呢?而小杜为什么那么命好,让作为名诗人老朋友的太学博士(大学教授)吴武陵瞄上并推荐的?难道小杜使用了非常手段?这事说来话长。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二)



  话说唐朝的士族等级制度比较森严,基本上要想做官当上公务员,也只有两条路比较好走,一是靠门荫取士二是靠科举取士,像进士科这种重要的官场晋身考试,主考官当然非常吃香,因为能不能“鲤鱼跃龙门”就取决于主考官的态度。所以老崔要动身去洛阳时,立马门庭若市,在朝文武百官都争着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以便让自己的应考子弟捞取一点好处,千年国粹是也。



  其时,人们却发现十分清高的著名唐朝国宝级教授吴武陵(也是诗人),居然也骑着一头病歪歪的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却不知这个清流人士为谁当说客,就这事已经让大家非常好奇甚至于引起轰动了。



  因为以大文人的性格是不屑做这种有损人格的游说的,弄不好就毁了自己一生的清誉,除非万不得已,不然的话得不偿失啊。



  当时,踌躇满志被人围得水泄不通的崔郾,正在酒席上让人猛灌美酒喝得尽兴,忽然听说吴老驾到,这老家伙从来是深居简出的,为何人何事而来呢?老崔也不敢怠慢,连忙把吴老殷勤迎接进来,嘘寒问暖的。



  清流毕竟是清流,吴老一见到崔郾,也不想和他做一番无谓的周旋,更加不说很多官场上司空见惯的废话(可能也不会说),就把他拉到一边,直奔主题说要推荐一位有才之人,也算是老朽为国家尽的最后一点责任什么什么的。崔郾也开始有点好奇,能让老教授骑驴急冲冲前来郑重推荐的人,一定不是等闲之辈,那么吴老要推荐给自己的人是谁呢?



  原来,吴老要推荐的就是写《阿房宫赋》的杜牧,小杜是当时的考生之一,当时虽然有了一点文名,但毕竟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没有到名满天下的地步,爱才的吴老生怕奇才小杜被埋没了,于是不惜拉下老脸为小杜当说客。



  那么,吴老是怎样自告奋勇要当小杜的推荐人的呢?难道是小杜使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非常手段把老家伙给讲动了?因为当时小杜还没有名气,连半红不黑都不是,属于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



  而吴武陵是何许人也?读过柳宗元诗文的各位同学,都知道他是柳宗元的政治盟友和铁杆哥们,比如柳宗元入选过许多版本之中学课本的著名的《小石潭记》中,就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的字样。据说柳宗元就有8篇诗文大大方方地提到过吴武陵,可谓是莫逆之交。



  吴武陵是唐朝诗坛怪杰,曾当过翰林学士,因得罪李德裕的宰相老爹被贬永州,和永州司马柳宗元相处四年。“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新唐书?吴武陵传》),相濡以沫结下了深厚情谊。他是当时老资格的文坛宿将,连主考官都给他三分薄面,有他为自己推荐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有人想求也求不到也。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三)



  关键是当时杜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字辈,自己又家道中落,一付败落世家公子的酸样,凭什么引来脾气古怪、洁身自好又非亲非故的清流人士吴老为他考公务员“大开绿灯”?这也太有点牵强了,简直还有点小说情节的味道,所以很多史学家怀疑《唐摭言》记载的这事的真实性。不过当时已经崭露头角,还是世家出身人脉甚广的杜牧有人推荐,又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此事,小杜有封信也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投知己书》)依照杜牧的“供词”,当时确实是有大名士为他作保,而且数量还不少,至于是不是大名鼎鼎的吴武陵亲自出马找主考官说项,就有待考证。




  不管这事是否属实,我们还是把它当作野史讲完吧。



  话说当时作为太学泰斗级教授的吴武陵,一日吃饱撑着没事干,散步途中,居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口水四溅为一篇文章争得面红耳赤,一问起才知道是在谈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



  一看到这篇气势磅礴光照千古的好文章,见多识广的吴武陵立马两眼放电,大概和顾况看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一样情形吧。一看到那些结尾处的充满历史感悟的精警哲理,简直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令见惯世面曾和文坛领袖柳宗元日夕讨论文学的吴武陵叹为观止,这也太溜了,只能用“后生可畏”来形容当时的文坛老前辈的心情,长江后浪推前浪把老人拍死在沙滩上啊。



  反正吴武陵看后再也坐不住了,立马就去找崔侍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和他单说小杜的事,把在场的一班人晾到了一边。吴武陵甚至口无遮拦地表扬小杜太有才了,还对老崔说如果你没读过这篇宏文,简直就是你的损失,要是你没时间,我现在就为你朗读一下。



  话音未落,也不管老崔同意不同意,吴老就迫不及待地把《阿房宫赋》朗诵了一番,好在这文章也不太长,占用不了主考官的多少时间。



  崔郾再怎么说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不然如何当主考官),当听到如此文采斐然又铿锵有力的华文后,也不禁拍手称快赞叹不已。吴武陵这老家伙还真是贼精,一等主考官的赞叹声从口中说出,立马打狗随棍上,要崔郾给杜牧弄个状元当当,因为他的《阿房宫赋》值这个价,简直是字字珠玑,可流传千古(后来果然证明了吴老有先见之明)。



  吴武陵话音刚落,崔郾就面露难色,因为状元就一个,为这个头衔各路大神各显神通争破头,没有很硬的后台和很深的背景你想都不要想,藏龙卧虎也。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老崔不可能给素不相识的小杜这么大的“见面礼”,即使是老崔同意,其他人也不会同意,因而委婉地说状元已经“名花有主”了,不好意思啦,云云。



  吴武陵一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大失所望,好像自己十分欣赏的千古名篇《阿房宫赋》蒙尘了一样,因为这是名副其实的状元文章啊,除了小杜,谁还当得上这个光荣称号?不过叹息归叹息,吴老还是不死心,他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还是对此穷追不舍,退而求其次地要求老崔如果不能授予状元,至少也要在进士五甲之内。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四)




  哎呀,这老资格的吴武陵,还真是会咄咄逼人倚老卖老,尽给人一些十分难堪的问题,来者不善也。状元难搞五甲也不见得很容易搞定啊,不然的话老崔也就不会门庭若市了。



  朝中有头有脸的人多的是,小杜纵然文章了得,当得了状元,还得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不然老崔也得吃不了兜着走,捡包袱走人是最轻的了,重则国法侍候,你叫崔郾怎么不犯难呢?所以面对爱才心切又心直口快的文坛泰斗,老崔也只能假装听不见,先拖拖再说。



  “小崔,你怎么啦?没喝高吧?老夫我也是不轻易求人的,要不是为大唐的文化事业中兴做点事,打死我都不来凑这门子热闹,我也是爱面子的人,我相信你不会再看到比这写得更加漂亮更加有内涵的赋了,如果小杜这顶呱呱的文才不能进入五甲,你就把这篇赋还给我,我也不希罕其他的名次了,我实在不想委屈小杜,也不想埋没人才。”吴老以退为进激老崔说。



  话说到这个份上,崔郾也不能犹豫不决了,再说吴老也不是等闲之辈,得罪他也不是闹着玩的,再怎么说他在文学界也是能呼风唤雨的一等一人物,这事如果经他的口传出去,那么后果也很严重。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崔郾只得答应给有状元之才的小杜一个进士第五名的名衔,算是对吴老有了交代,吴老得到了老崔的承诺,也心满意足地吹着嘹亮的口哨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心花怒放啊。



  呀,唐朝的公务员考试还真逗,考场上没见真章,柜台底的“交易”和过招先进行了,国粹也。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有多少真实的成份,不过也多多少少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考官实情,一种很特色的东西,也算是组织的先期非正式考察了。当然,干谒推荐也是封建时代科场考试的“显规则”(不是潜规则),大家都受用,何乐而不为?



  老崔垂头丧气地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早已翘首以待望眼欲穿,因为主人不在大家都找不着北,毕竟大家都知道自己来此为何,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当然,酒客们更加关心的是德高望重的吴博士急匆匆地拉出老崔单独谈话为哪般,要说文人都是自命清高的贷,无事绝对不登三宝殿,这里面肯定大有乾坤,而且肯定是冲着考试的事来的。这事当然和自己息息相关,所以都不约而同问吴老此次来登门拜访意欲何为,反正能够和主考官“哥俩好”干上几杯的酒客肯定不是外人,一定和老崔关系非同一般。



  “唉,吴老来还会有什么事,他当然是冲着进士试来的,而且还点名要我推荐某人为进士第五名,这事要多棘手有多棘手。”崔郾搓手有点烦燥地回答说,倒是没有过多曝光会见密谈的详情,比如状元什么的。



  “谁呀?谁这么牛B?”大家连忙好奇地问道。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五)



  “话说杜牧你们听说过吗?他有一篇赋叫做《阿房宫赋》。”老崔答道。



  一听到杜牧的名字,有的人酸溜溜地说压根没听到这人大名,他是哪方神圣啊什么什么的;也有人说,听是听说过,还是大大有才之人,杜佑的宝贝孙子嘛,天下谁人不识君!听说他写文章很有一手,玩女人更是有一手,一付破落世家公子的浪荡样,整天吟花弄月出入烟花之地,风流成性道德败坏,赢得青楼薄幸名也!这人品行这么不好,怎么担当得起如此重任,真是斯文扫地辱没大唐名声也,依我看此人政审就不过关,云云,一付义正词严的样子,千百年来这样的人在中国还不少,基本上每朝都能对号入座找到影子。



  听人这么一说,老崔更加为难,不过最后他还是不食言而肥,换句话说他遵守诺言给杜牧一个五甲的位置了。



  从此小杜扬名大唐文坛,顺利成长为中国古代“植入式广告”的开山鼻祖。他自己亲自“代言”并隆重推出的杏花村酒系列享誉千年,每当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很多世间曾经欲断魂的人们都爱喝这酒,嘿嘿。



  关于此事,因为这徇私舞弊公然作假副作用太大,不大符合吾国行事之“潜规则”,所以有很多人怀疑这事的真实性。因为再低能的人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作假,这样简直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开玩笑,何况是崔侍郎这种稳重的大知识分子考官,犯此种低级错误的概率几近于零,所以很多人怀疑这是《唐摭言》记载的历史小说(毕竟《唐摭言》也不是新旧唐书那样的正史,而且即使是正史也不见得全部正确,照样有春秋笔法)。



  正如前文所说,杜牧举进士试时是有很多人举荐,这一点他自己在给好朋友的信中就曾自鸣得意地曝光了出来,关键是他没指名道姓说是谁推荐了他,更加没有明说是吴武陵点的将,所以小杜究竟是不是吴武陵推荐而进士及第的已经成了一种历史之谜。



  有某些历史研究者,还进一步指出了《唐摭言》关于此段记载的明显漏洞,比如酒客反对吴老举荐的理由,也就是杜牧不拘小节风流成性的事,这个明显和史实不符。



  因为小杜风流成性是在他及第之后,也就是他二十六岁到三十六这十年间,此时的他可谓是春风得意少年英俊,有才有名也有闲,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等各藩镇府中做掌书记之类秘书幕僚,正所谓“人不风流枉少年”,何况又是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的纸醉金迷的环境中,江南又那么多的美女,不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流倜傥大众情人的一面都对不起青春的召唤了。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说:“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就是这段风花雪月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六)



  据说和小杜有很深交情的李商隐曾给杜牧写的“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曾当过司勋员外郎)”,所指的就是这段风流快活的幕僚生活,诗中盛赞小杜是玩情高手,成大哥“风流而不下流”的那种。总之就是赞扬小杜是写伤春伤别诗的第一人(有丰富人生体验嘛),还自谦说自己写的诗不如小杜也。



  小杜风流潇洒一点不假(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文字魅力,还相得益彰,如果不是纯粹高举道德大棒来杀伐的话),关键是《唐摭言》中的故事明显把时间提前了,所以有人认为是依据杜牧后来的“玩主”形象刻意编造出来的。由此一推理,吴武陵推荐之事可能也是纯属子虚乌有,因为败笔太多,有明显的拔高成份,根本不能自圆其说,这可能是史据派最有力的质问啦,因为这明显是张冠李戴的事情。



  不过,历史最终证明,杜牧同学终究没有辜负大家的殷切期望,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杜牧在东都洛阳高中进士,他也没有辱没唐朝进士的头衔,他写下的诗篇成为唐朝最流光溢彩的文字,而他的《阿房宫赋》也成为了光耀千古的传世名篇,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风流倜傥的“植入广告之父”,唐代进士当以他为荣了。



  反正唐朝进士考请名人干谒推荐是约定俗成的公开内参,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小杜金榜题名之后,欣喜地写了一首诗:“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大意就是说东都放榜时洛阳的艳丽牡丹还没怒放,此时高中进士的三十三人,都心花怒放得意洋洋地骑在高头大马游街,接受路人的祝贺和仰视,进士们还要参加国家层面的各种酒会宴席,喝着秦地的美酒,简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此时满面春风的进士们,好像也把春色提前带入关内来了似的。



  从有才的小杜的这首轻快流畅的诗歌里,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那不一般的喜悦之情,因为在唐朝要中进士实属不易,简直和中亿元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因为唐朝进士每年录取的很少,一般一年就二十至三十人左右,要硬比喻的话,就相当于现在每年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人数,考试之难可想而知。这个连大名鼎鼎的元稹都没有考上呢,并因此和唐朝诗坛“鬼才”李贺有了过节,就因为元稹也曾是唐朝最主流的进士考名落孙山的人(中了其他名目的科举)。



  这事说来还真是有点滑稽,千错万错还是归结到著名的“文人相轻”的定律上。



  据说元稹曾经很想结交名满天下的“诗鬼”李贺,可年少轻狂的李贺却不大喜欢“藤类动物”元稹(攀附宦官上相位),甚至连见他的欲望都没有,还说什么一个连进士都没有考上只会投机取巧的人见他干嘛,这不羞杀俺吗?元稹受到了此等侮辱,简直是杀人的心都有了,你李贺又有什么了不起,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大家就走着瞧吧,看谁玩死谁?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七)



  果然,李贺这个不知好歹的破落李唐宗室子弟,后来也为这吃尽了苦头,被恼羞成怒的元稹玩得团团转,照样也是中不了进士,甚至连考进士的资格都没有,心苦过黄连,为自己的失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就牵涉到了李贺父亲的名讳问题(古代人还特别热衷此道,当是人身尊卑观念在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支点)。因为李贺老子叫晋肃,“晋”和进士的“进”同音,李贺就必须要回避这种名讳。所以曾经受到李贺言语羞辱的元稹,就趁机借这个名讳问题大做文章,你李贺嘲笑我没能考上进士,那么好吧,我也要让你尝到没能考上进士的苦滋味,甚至叫你连考进士的准考证也没有拿到,看你还牛B哄哄给谁看?



  总之,基本上属于政客的元稹,后来就抓住李贺父亲名讳的问题,卡住了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也就是连准考证也不发给李贺,因为古代避讳的风俗正好套用在才高八斗的李贺身上,也因为这些陋习让李贺失去了升官发财的机会,郁闷啊,原本就体弱多病的李贺,这个写了"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等千古名句的“诗鬼”,也只能郁闷地英年早逝,死时不到30岁。



  后来,还算爱才又好斗的中唐文坛宗师韩愈(一身的政治正能量),为此还特意写了《讳辩》为李贺喊冤叫屈,极力声援。不过即使是韩愈亲自出马为李贺讲情,也没有人给老韩尝个脸,做个顺水人情,老韩的这篇美文倒是收入了大名鼎鼎的《古文观止》,出足了风头,却没能给李贺争来了进士考试的准考证,原来这死规则固然也能让活人活活憋死,由此可见陋俗对古往今来的人之强大影响力,呜呼哀哉!



  好,插叙完李贺考进士的故事,我们又回过头来讲小杜中进士的意气风发。



  而且,小杜这一届的进士数还是偏高的,三十三人啊。



  据某些百科知识载,“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说唐朝二百九十年间,进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年二十二人。”也就是说,近三百年的唐朝才有六千四百二十七名进士,可谓是精华中的精华也。



  难怪连元稹这样的大诗人也不在进士序列(当然成才的道路还有很多,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固然是非常难考上也,有的人考白了头发还是空手而归(写“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晚唐诗人曹松七十多岁才中的进士,而且中进士后不久就死了),徒呼奈何。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份喜悦可想而知,不然就没有范进中举的悲喜剧了。



  正如被韩愈提携的晚唐诗人张籍写的放榜诗所说:“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喜王起侍郎放榜》)万里传名,锦绣前程,那是怎样的一种心花怒放,我相信和小杜一起中举的三十三人都会怒放成了一朵最艳丽的洛阳牡丹,甚至是人比花俏也。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八)


  总之,那个春天是属于出名趁早的小杜的(至少比起有点倒霉的大器晚成的曹松来说好运得多)。正如某些史料所显示的,那一年“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那时才26岁的小杜不用像韩愈同学那样苦等官职,一进士及第就“连中三元”,果然是世家子弟,有背景的人就是不同,比其他人少奋斗了几年,起点不同效果就不大一样。也一扫了宰相祖父去世后的颓势,有了中兴迹象。



  所以,那一年新科进士曲江游,是小杜最春风得意的时候。那时候正是长安新枝吐绿惠风和畅的美妙季节,正如韩愈诗曰“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正是“曲江水满花千树”之时,当然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踏青赏花的红男绿女客似云来。



  这时的新科进士们兴致勃勃趾高气扬地鱼贯而入,踏青寻春来了,那时候漫山遍野的景物都成了一首首美妙的唐诗,怒放着诗意的花朵。



  此时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杜牧,少年英俊、风度翩翩,顾盼自雄,一颦一笑之间可谓是才情万种,倾国倾城。看够了春花,进士们便兴高采烈地去访问曲江寺院,以便让那里的高僧点拨一下前程,刚刚下马,正好碰见一位正襟打坐的僧人,于是立马攀谈起来,展开了一些禅意甚浓的哲理对话。



  “高僧好,你可知道我是谁吗?”得意忘形的的小杜毫不客气地对高僧说。



  小杜以为以他当时的文名(至少一篇《阿房宫赋》就让他成为了当时太学生的偶像,超级巨星也,风靡一时),一定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款式,谁知高僧却肯定地摇了摇头。



  “敢问施主尊姓大名?”高僧问道。



  “小生免贵姓杜,叫杜牧,想必高僧听说过《阿房宫赋》吧?那就是小生我的小文。”杜牧得意忘形地答道。



  原以为报上了大名鼎鼎的杜牧一名,老僧就会像小粉丝见到大明星一样两眼放电要签名(想起了国内某个著名相声演员过深圳关口问关员知道他是谁的事,居然人家小姑娘关员居然不知他是谁,令人忍俊不禁也),谁知这位高僧却四大皆空地表示不知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大彻大悟样,见惯了世间悲苦的高僧,早已练就了百毒不侵、不嗔不喜的境界,木然应对世间变化,富贵如浮云也。



  原本兴高采烈的小杜立马怅然若失,于是境由心生现场赋诗一首:“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吟诵了自己这首充满自嘲意味的诗,倒感觉自己也成了禅师般地悟道了的样子,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此中的姓名都可以忽略不计,缺谁地球都不曾停转一秒,何况区区一个唐朝新科进士,唯有苦笑而过。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九)



  这事后来居然像预言般地暗示了小杜的充满艰险的崎岖不平的仕途,年轻人狂什么狂,不就是中个进士吗?有你哭鼻子的时候。估计后来小杜也是体味到了老僧那不一般的人生智慧。



  纵观小杜以后的日子,确实也不是一帆风顺,还因为“朋党之争”而吃尽了苦头(这一点和他的诗界好友李商隐基本相似)。



  虽然小杜贵为京城世家,和李党领袖李德裕还是世交,大家都是著名的官N代,李德裕他爹李吉甫曾做过杜牧祖父杜佑的僚属(《樊川文集卷八?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李德裕做镇海节度使时曾辟杜牧弟弟为巡官,李德裕本人也非常赏识杜牧的才华,据说小杜深研过《孙子兵法》,有一次还为宰相李德裕献计平虏,大获成功,他们俩也是削藩的强力人士,可谓是志同道合。以李德裕和杜牧这种家世渊源应该是铁一般的政治同盟军才是,那么为什么却备受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呢?



  这个问题,有人便归结到小杜是牛党人士,证据就是杜牧二十六岁举进士后,因为性情刚直被人排挤到江西、宣歙、淮南诸方镇作了十年幕僚,在扬州任过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而牛僧孺就是牛党领袖。



  其实历史学家认为,说小杜是牛党的人是赤裸裸的诬陷,因为刚直不阿的杜牧是特立独行的,不属于任何党派(最多算是中间派或逍遥派,两边不讨好,和李商隐一样),他之所以被李党排挤,就因为他不大想附庸敷衍李德裕,所以才被李德裕逐渐不喜而受冷落。



  造成这种被动局面,有人还归结到了小杜的性格悲剧使然。因为杜牧是一个有相才却无相器的人,比较不会通融和平衡,风流率真惯了。



  所以小杜经常是得罪人多称呼人少,快意恩仇的样子,最后看到大唐帝国逐渐没落而自己又不能力挽狂澜,也只能是以酒浇愁和出入欢场来麻醉自己的神经了,眼不见为净是也。



  要说小杜的风流史,还有几段经典小故事呢,最著名的就是牛僧孺派保镖保护押妓的杜牧。



  大家也知道,杜牧最为放浪形骸的生涯,应是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之时(小杜大约是在唐文宗大和七年即公元833年在扬州做公务员)。



  关于这些,小杜在自己的诗句里也大言不惭白纸黑字地写上了,好像要向世人表扬自己特别能干的样子。



  相传杜牧离开扬州回京城,写了两首著名诗歌“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和“多情恰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就是给自己钟爱的扬州名妓所作,可谓是深情款款艳光四射,豆蔻年华十三岁妙龄的歌妓,娉娉袅袅婀娜多姿地向他舞来,那是多么销魂的时刻,何况还是风流大唐繁华之都十里烟花扬州!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十)



  又比如大家熟知的《遣怀》诗“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小杜自己对扬州神仙般生活的回顾和展望,既有对过去的风花雪月的极度留恋,也有抚今追昔对自己那段荒唐生活的痛心疾首的悔意,似乎有一种要幡然醒悟重新做人的味道,“知错能改”是好同志也。



  及至我们看到了他给前同事韩绰的写扬州的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才知道小杜其实所谓的反思更加衬托出了他对金粉扬州的无限怀念,可谓是“贼心”不死是也。



  正因为风花雪月太多亏他的身体,年五十便挂了。有人还认为与其说小杜诗风俊雅雄奇的多,不如说表现风月的柔媚婉约也不少,包括书法。据说他的墨迹和李白、贺知章的书法成了唐朝诗人“三宝”,厉害得很。



  那么小杜在扬州干了什么出格的事,居然要顶头上司牛僧孺私下派人保护他呢?当然就是因为杜牧那“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韵事啦。



  因为他夜夜笙歌,永远在玩着“今夜不回家”的主旋律,正所谓如他诗中所表“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每天托着小姑娘的纤腰唱歌跳舞喝花酒倒也风流快活,这却苦了比较器重他的直接领导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怕他这么疯玩会有什么闪失,又不好意思当面教育他要爱惜身体名誉什么的,这也太那个了,大唐好歹是开放社会,蓄妓指数相当高,这个和杜牧不大搭调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个佼佼者(据说老白和小杜互不理睬的原因还有另一种版本,那就是白居易主持贡举时舍小杜的好朋友张祜而定了写“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徐凝为解元,总之小杜和老白唱和诗很少,他们同在洛阳呆过,却不见唱和,小杜还写了对老白不满的诗),在当时醉生梦死的昏君唐文宗年代,挽救国家无力的小杜也只能把满腔热情倾注于欢场上了,何况那时他是那样的年轻,还玩得起。



  反正那时升官无望又自命清高的有才之人杜牧,心情很郁闷,也只能选择自我放纵了。



  好在那时还不是理学宋朝,而且晚唐的脂粉气也浓,红灯区比比皆是,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扬州更加是美女如云,小杜很容易就找到对脾气的美女吟月吹箫了,就当是一种另类诗人“体验生活”啦,一举两得,有生活才能有诗情嘛。

第34篇 杜牧:何以“赢得青楼薄幸名”(十一)






  谁知这一放纵,居然就像吸毒般上了瘾,最后弄得夜不归家神不守舍,连上班也没精神了,身体像散架被掏空了的感觉。对于小杜的行径,看着他长大也很欣赏他的顶头上司牛僧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万一出了什么事,作为领导的自己也面上无光,所以对小杜很不放心,怕出事的结果也就是暗中派人当保镖保护整天喝花酒的小杜,这也算是大唐的奇事一桩,因为大唐确实是奇人奇事太多了。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也就是让宦官进入全能的“全垒打时代”的甘露之变爆发的那一年,杜牧突然调任回京,升任监察御史。也不知那时的唐文宗是怎么想的,居然在这个节骨眼上调回不善于政治争斗也不喜拉帮结派的纯情杜牧,好在小杜有先见之明,看到李训磨刀霍霍,京城的政治风向很不对,于是及时主动请调到东都洛阳躲避,也避开了一场政治的刀光剑影,没有死在宦官的疯狂复仇屠刀下,不然被疯狂砍死的可能也有他。



  而当时“诗坛至尊”白居易也在洛阳,按照唐朝诗人的惯例,这两大诗人会合,应该是拜访唱和一番才是,居然却在小杜光耀千古的诗歌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唱和捧诗,倒是看到小杜写诗为好朋友张祜鸣不平,顺便对老白颇有微词,所以有人也顺便推测小杜很不爽老白,甚至于还可以归结为“文人相轻”的范畴,这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这里,因为基本上没有正史可遁,而有时候历史的魅力可能也正是生发于此,因为能引起人们的无限美妙之联想。



  此是闲话,打住。



  话说小杜离开扬州前夕,作为领导的牛僧孺为他送别饯行,在恭喜他成为京官步步高升的同时,比较爱护他的老牛,也以前辈和领导的口吻临别赠言告诫他,以后要注意个人口碑形象和社会影响,因为小牧也要当领导了,在天子眼皮底下行事更加要“小心行得万年船”,不能再“风情不节”放浪形骸,色是身上一把刀啊,这样对自己的前途也不利,算是尽到了一个长辈的责任了。



  咋一听牛领导这种语重心长又有点难以启齿的话语,小杜当然是有点不知所措,甚至于下意识地进行抵赖,尴尬地说,领导我哪有那样的不堪之事啊,你借个胆给我我也不敢啊,我多么纯的一个大好青年,你看错人了吧?云云。



  牛僧孺一听到这话,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这小子不来真的还真是不老实受教,于是也坐不住了,立马招手让兵卒抬出老牛派去做小杜欢场保镖那时发回的满满的一筐平安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