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炫法师·书籍】:儒佛道文化之荟萃:第四章(第二节:其二)

 timtxu 2016-11-22

第二节、儒生及学道者转入学佛(其二)

二、道安的“本无”与玄学的“贵无”。道安法师(314——385),生于公元314年(晋永嘉六年),死于公元385年(晋太元十年),是东晋时期最渊博的佛教学者。他长期住于襄阳、长安等地宣扬佛法,即与前秦符坚的政权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他一生致力于整理佛教经书,辨证佛教的小大遍圆等教义,创立佛教藏经的目录,制定僧众集体生活的戒规;同时又是佛教宣传最有能力的代表人物,他的弟子遍布于大江南北和黄河流域。

他对佛教哲学的主张主要是“本无”“性空”之学说,则与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玄学”是相互沟通的。他并且以“玄学”的道理来解释佛教的义理,却带有玄学的味道。如他在《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说:“般若波罗密者,成无上真正道之根也”。这里安道把“般若波罗密”(1、即智慧达到最高超的境界,能了知一切的一切。而有三种般若:一文字般若、是了解一切文字义理,通达无碍。二观照般若:是用高超的智慧来观察万事万物的生存与内在的关系,以及了知万有是缘生、假有、幻有、性空、空、实相的。这就是观照般若的作用。三实相般若:是从了知宇宙人生和万有的真理后,而又实实在在,自己证得“真如实相”,也名见“本来面目”,又名“见性”。这就是证得实相般若。2、波罗密:译为到彼岸,意思是凡夫从生死苦海此岸,而达到不生不灭、快乐无忧的、了脱生死的彼岸,所以称为到彼岸和“道”沟通起来。他认为“般若”是从用来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知识后,再进一步体会佛教最高的精神本体的微妙能量。然最高的精神本体——自性,佛教也称为“法身”,即“道体”的意思。正如他说:“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又说:“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日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这里的“法”(法身)即相当于道家的“道”。道安认为佛教的法身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象这些对法身的解释,完全是用道家的“道”——“无为”——“玄学”的“无”来注释的。象他在《道地经序》中说:“其为象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辩之者几矣,恍忽无行,求矣漭乎其难测,圣人……乃为布不言之教,陈无撤之轨”。他又在《人本欲生经注》中,解释佛经的“想受灭尽空”时说:“行兹完者,冥如死灰,电霆不能骇其念,火烧不能伤其虑,萧然与太空齐量,恬然与造化俱游”。象此等所说的义理,无论是从文句表达的方式上,或在思想内容方面,都可以看到道安法师对佛教所作的解释和道家的“道”——“无为”以及当时魏晋流行的“玄学”中象何晏、王弼一派的“贵无”、“体无”、的学说是十分接近的。如“圣人”、“造化”、“悦忽”、“寂寥无言”等术语皆是从道家中拿来解释佛经,所以他解释的佛经和思想主张就容易受到当时社会许多人的接受。这样也增加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社会文化融合的气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