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涯人物|熊晓鸽:人生就是在不断转型打怪

 昵称30501711 2016-11-22



hello

周 二 啦

聚 焦 吧

2016.11.22 GOODMORNING


引文/Grace


熊晓鸽曾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与创业既需要追寻梦想的激情和勇气百折不挠的坚持与坚韧更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大的环境这个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不仅仅需要这种工匠精神和坚持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创业者要把握住这个时代和这种机会。而不管你是在哪个行业做哪个产品哪种服务一定要把他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产品做的好用工匠的精神把产品投放到市场上有很好的客户就能取得很好的成功。


而熊晓鸽这个最业余的”,相当带有传奇色彩的投资人就是用这种做产品的工匠精神来打造着自己。在熟知九九八十一班武艺的前提下又有自己独特的专注擅长。那么这位出生在文革却叱诧在风投最前沿的他有多少我们曾经不得而知的历练与机遇呢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3:55 熊晓鸽人生是不断转型打怪升级 来自生涯咨询师杂志

每 天 六 点 五 十 九 分  -  与 你 道 声 早 安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本期主播Bob的声音)



今天的文章非常精彩,请点击上方音频,收听完整文章

 





人生不能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去生活。

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

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未来。

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

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

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作者|Bob Kou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再一次在乌镇召开了。历经时间的沉淀,乌镇互联网大会已经是全国性的盛宴。而在这盛会之际,一个人物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他,被称为“中国VC第一人”;他,解救了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等人;他,投资了暴风科技、Prada代工厂、搜房网、携程如家汉庭,当然还有现在大热的乌镇,等等等等。这个人就是熊晓鸽。


 


这个传说中的大佬级人物,却根本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是他却可以转型到风投界,在风投界里屡创佳绩、一路高歌,这是为什么呢?

 

熊晓鸽出生于1955年,他小时候的成长到求学直至后来工作,就有很多跨界的经历。熊晓鸽的父亲曾经是军人,和黄继光是战友,一起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后来因战争伤残的父亲,在文革时受到了迫害。但从小在家人的保护下,熊晓鸽却有一个健康安静的学习成长环境,保证了他的天赋没有受到文革等外在环境的冲击。他从小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喜爱物理,经常不出门玩儿,而在家里摆弄父亲买给他的各类小电器组件。

 

在求学时,他也一直在多元化的领域内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恢复高考前,又在父亲的钢铁厂做过4年电工,但是却报考了英语专业。按熊晓鸽的解释说:一开始,他报考的是工业自控专业。后来,学校挑选一批有一定语言基础、中文能力强的学生,成立英语专业。然后他就这样被老师选中了。


 

1981年本科毕业时,他已经26岁,在现在相当于研究生毕业或者娶妻生子的年龄。但是,他却刚开始迈开自己前进的脚步。曾经的电工经历,加上湖南大学和英语专业的背景,让他有机会在毕业后在机电部任翻译和英语教师,这让他既能应用他的英语专业,又能沉浸在他一直感兴趣的机电、物理领域。

 

后来,他继续进行着他的跨界求学道路,从英语跨到了新闻业。1984年,他29岁时,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中国社科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硕士。1986年秋,获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怀揣38元美金去了美国。他拼命苦读,只用了8个月就拿到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对此,熊晓鸽说:“人在压力之下,会发挥出超常的能力。取得成绩,只是天天熬夜苦读的结果。”紧接着,在1987年底,熊晓鸽又进入波士顿五大名校之一的塔夫茨大学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

 

这时,长期以来的专业化与多元化积累终于开始有了回报。1988年,33岁的他在暑假时,被世界著名的卡纳斯出版集团录取,为其旗下新创办的杂志《电子导报》工作。录取原因是他完全符合对方既要有新闻背景又懂电子的需求,并且又得到了导师朋友的介绍。加上他的勤奋努力,在熊晓鸽提出学校开学要回去时,出版社都不肯放手。因此出版社提出丰厚报酬并帮助办绿卡,这样,他便留在了那里继续工作。他先是做记者和编辑,后来就升任为亚洲版的主任编辑,一干就是3年。

 

在从求学到工作最开始转变的几年中,熊晓鸽开始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他在忙碌的工作中曾经采访过很多风险投资者,从那时起,便对风险投资有了了解和兴趣。


 

当然,熊晓鸽能得到转型,在努力的同时,也归功于有伯乐。他在杂志工作期间,在一次荣毅仁访问的招待晚宴中担任翻译,认识了时任IDG董事长的麦戈文先生。 1991年,他拿到了美国绿卡,但是他却遇到了职业瓶颈,不想一直做记者。于是当他主导把《电子导报》成功地合并到IDG旗下的《计算机世界》后,让麦戈文看到了未来熊晓鸽很多的可能,于是让他和其他2位经理人各自写一份商业计划,以竞争IDG亚太区主任之职。熊晓鸽非常重视这个机会,在圣诞和新年时,也在认真准备,最后抢在竞争者前提交了计划书,也最终升为IDG亚太区主任,从事包括媒体出版、市场调研和风险投资等方面工作。

 

两年后,熊晓鸽又被麦戈文提升为IDG亚太区总裁,并协助他创立“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后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即“IDG资本”)。在38岁时,熊晓鸽成功完成了从记者到风投的转型,真正奠立了自己的事业基础。

 

在之后的十年里,IDG资本先后投资了数不胜数的大项目,其中不乏像搜狐、腾讯、17173、金融界、百度、弘成教育、当当网、搜房网这样大众熟知的公司。从2011年到2016年,熊晓鸽更是不断创下佳绩。几年间,他用36亿的人民币基金共投资了30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几乎无一失手。经典案例比如熊晓鸽在2011年以4412万人民币入股乌镇旅游,占其15%的股份。4年后的2015年,以4.14亿的价格将股份转给了中青旅。获得八倍增长,年均收益200%!当时,这样的数据震撼资本市场。其他一系列耳熟能详的项目,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作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第一人”,熊晓鸽,为什么可以转型成功呢?

 

当然,他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勤奋坚持必不可少。但更为重要的,还有他一直在积累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他从一直感兴趣的物理专业,到英语,再到新闻出版业,每一次转型,都在专业领域做到出类拔萃。并且,在学习的同时,也马上开始具体的实践,提升自己的专家能力,比如做电工,当翻译,做英语老师,杂志主编。这时,除了他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换代外,他的快速学习、推陈创新、信息收集、沟通协调等通用的软性能力也经过了极大淬炼。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他都可以快速适应和克服。同时,他也很善于利用关键人脉的力量,每一个关键的转型节点,他都在之前积累的专业人脉里成功把握住了关键人物的作用,得以战胜很多只知道埋头干活的人。此外,在他作为《电子导报》亚洲主编,开始有了新的职业设想时,也在商业与风险投资领域开始了平行的专业知识积累,最后在关键人脉和新的职业机会出现后,快速行动,把握可能,最终取得了转型的成功。

 

在转型后,他的成绩中,比如以其独具慧眼的能力投资了众多新兴企业,比如培养了很多中国现在知名的风投人士等等,最离不开的要素就是对人的重视。他曾说过,我的投资工作,只琢磨3件事:一是市场,二是产品,三是管理团队。实际上,最根本的就是琢磨人。琢磨一个项目进入的时机,还要观察项目的团队对资本的复杂态度。而他的这些感悟,都是和他成长、发展的经历有关。要面对这么多各行各业的项目,面对各色各类的创业者,没有本人已有的丰富跨界经历和对人的敏锐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当然,他也有很多挫折和失败,比如没有持续对腾讯的投资,错过了阿里巴巴,遇到了国内许多风投新贵的竞争等等,让别人觉得他已经日落西山、英雄迟暮。但是,从事风险投资,尤其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上,从一片空白,到开疆拓土,到现在百花齐放,遇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况且每天遇到这么多人,人性的变化也是难以准确把握的。


 


而熊晓鸽依然能在风投界屹立不倒,不仅在于他一直在保持他始终有的创新和学习能力,比如和作为时代主流的90后一起工作,经常和他们出去吃饭、游玩、K歌。也在于他坚韧、勇敢、大胆,到“任何年龄都应该输得起,遇到怪物就打掉”的积极心态和快速行动。让他在61岁这个年龄,依然能在血雨腥风的风投领域始终走在让猪都能飞得起的风口浪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