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关系(5-8)

 daimatsu 2016-11-22
武平王氏宗亲: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谈之五

                                 王大良

如所周知,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王姓的著名支派,二者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如果深入研究这种关系,便会发现,古人和今人的看法并不相同。其中如在唐宋人眼里,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是同源关系,关系十分密切。对此,唐朝人王颜在所撰《王卓神道碑》中曾说:“又见近代太原房谱,称显姓之祖,始自周灵王太子晋,琅琊房谱亦云太子晋后。”王颜是唐代中叶人,该碑撰于唐朝贞元年间(785—805年),其中既然认为“近代”以来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家谱都自称是太子晋之后,可见至少在当时就有二者本为一家的说法。不仅如此,前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更说二者是兄弟关系,同出自秦武城侯王离。王离“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也就是说,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王离的后代,其中琅琊王氏出自王离长子王元,太原王氏出自王离次子王威。再如在前引汪藻《世说附琅琊临沂王氏谱》里,曾引《世说》“王武子与从兄恬不平”一句,说两支王姓人“则初亦一族”。尽管他这里是因《世说》版本的笔误将琅琊王恬(实际是太原王佑)当成太原王济(字武子)的从兄,但所得的结论仍是基本沿袭了唐代以来二者本为一家的说法。

     唐宋人的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本为一家的观点大约在明清时期被打破,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和功利色彩的抬头再起波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置历史事实于不顾,公然提出了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说。为了证实这一伪命题,他们还故意引经据典,说据《国语》记载,太子晋因直谏被废,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改姬姓为王姓,为太原王氏。又说,南齐琅琊王俭编写《姓谱》,置太原王氏于琅琊王氏之前,可见太原王氏的影响很早就盛于琅琊王氏。还说,《广韵》载王氏21地望,太原王氏居首。《广韵》是宋人据隋代韵籍编写的,可见在隋代之前,已有居21望之首的说法。太原王氏地望太原郡,始于秦,因此又有太原王氏显于秦汉之说。还说,现在海外王氏家谱中也都记载说,琅琊王氏同属太原王氏。

     其实,以上的几个观点大多经不起推敲。今查《国语》所有版本,并没有宗敬奔晋为太原王氏的任何记载,而宗敬的名字更是在宋代人欧阳修编写的《新唐书》里第一次出现。即使在东汉人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里记载太子晋“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其所避难的平阳也是在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南部一带,离今天的太原还有260多公里的路程,与太原王氏所在的太原还扯不上关系。另外,上述说法中所提到的王俭《姓谱》,其实在隋唐时已亡佚,所记内容以东晋刘宋大族为本,当时琅琊王氏早已被确认为侨姓第一望族,而太原王氏是刘宋皇族的死敌,早在东晋末年的动荡中就被刘宋皇族的奠基人、即后来的宋武帝刘裕灭族,没有任何理由被琅琊王氏人编写的书籍放在自己家族的前面;《广韵》成书于宋代,蓝本是隋朝的《切韵》,但绝大部分内容超出《切韵》之外。宋代以前,王姓还没有21望之说,《切韵》也没有关于王姓郡望的记载;至于海外王姓人认为琅琊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也只是受明清以来的启蒙读物《百家姓》的误导,并不能作为信史。

     若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为依据,认真考证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关系,便可知道,秦武城侯王离的长子王元因避秦乱,迁到琅琊临沂,4世孙王吉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王吉子王骏、孙王崇、王游等显于西汉;王离次子王威的9世孙王霸始居太原晋阳,王霸的20世孙王泽任东汉雁门太守。同时,其中所提及的琅琊王氏世系除在王吉以前有4世无考外,其余基本连贯不断;而太原王氏在王威以后有8世无考,到第九世王霸的儿子王咸以后又18世不显,直到19世才有王泽。由此可见,琅琊王氏作为王离子孙中的长门,显然是先于太原王氏开族,在各自于史可考的始祖王吉或王霸、王泽以前又以琅琊王氏较为贵显。因此,至少在两汉时,同样作为秦武城侯王离的子孙,出自长门的琅琊王氏远比出自次门的太原王氏更有代表性。

     再者,若从历史上看,琅琊王氏的实际始祖即西汉昭、宣二帝时期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而太原王氏是两汉之际的王霸,王霸的生活时代也晚于王吉很多。更何况王霸之后的太原王氏实际上又分为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支,两支又各有自己的实际始祖。其中,祁县王氏始祖是东汉献帝时期的司徒王允,晋阳王氏始祖是比王允更晚的王柔、王泽兄弟。同时,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祁县王氏基本上在汉魏时期昙花一现,晋阳王氏也仅在三国末年至东晋末百余年间闻名,此后虽枝叶众多,但研究者大多认为属于假冒,远不能与琅琊王氏自汉至唐近千年间世系不断、东晋南朝排名第一相比。故而,在隋唐以前的“四大贵姓”说法中,东晋南朝是王、谢、袁、萧,其中“王”即指琅琊王氏,排名第一;北朝是崔、卢、李、郑,还没有把太原王氏包括在内;隋唐时仍称“四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崔、卢、王、谢,其中的“王”仍指琅琊王氏;另则沿袭北朝旧称,仍然没有太原王氏。只是在出现较晚的“五大贵姓”说法中才有一个王姓,但是被附在崔、卢、李、郑之后,称崔、卢、李、郑、王,这个“王”才指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太原王氏贵显的历史远较琅琊王氏为晚,所谓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云云,没有一点经得起推敲。

     对于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历史及其关系,明朝人王世贞在所著的《弇州集》中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说:“江左(东晋南朝)门高,故称王、谢,其次则顾、陆、朱、张,梁武以次速侯景之叛。淮北(北朝)则推崔、卢、李、郑,崔浩宗虽灭而贵不衰。陇西之李居次,唐文息以人主之势发忿而望不盖。江左见并于隋,故王、谢小减。琅琊之王初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际,太原渐贵,至宋益贵,是亦乘除之数也。”意思是说,琅琊王氏贵显于隋唐以前,后因亡国于隋而地位微减;太原王氏显于隋唐之后,于是才逐渐超越琅琊王氏。王世贞的这种建立在历史研究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也为我们正确处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关系指明了唯一方向,那就是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琅琊王氏与开闽王氏的关系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谈之六

                                王大良

一般认为,开闽王氏是琅琊王氏的后裔,出自琅琊王氏的分支固始王氏。但固始王氏究竟怎样由琅琊王氏演变而来,其间还有一个让人无法解开的疑团。

     关于开闽王氏出自琅琊王氏分支固始王氏的说法,大多出自开闽王氏后代的口耳相传或其家谱。而在至今可见的唐宋时期文献中,则多笼统认为与琅琊王氏有关。如在今福州市闽王庙中所立的唐天佑三年(906年)《王审知德政碑》(即《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载:“公名审知,姓王氏,琅琊人也。后以大祖就禄光州,因家于是郡焉。”另一通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 的《重修王审知庙碑》(即《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也说:“公名审知,字祥卿,姓王氏,本琅琊人,秦将翦三十四代孙。高祖晔,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有善政以及民,因迁家于是郡,遂为固始人矣。”以上两碑所记内容大致相同,都认为开闽王氏出自琅琊王氏。其中所提到的王审知高祖王晔,在后世所修的开闽王氏家谱里基本都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王方庆联系起来,说他是王方庆的第五子。王方庆是确切无疑的琅琊王氏,在两唐书里都有专门的传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也有他的家族世系表,世系表里他的名下确实有个叫王晔的儿子,排行第五,并说官至殿中侍御史,有子名儇,挽郎。上述两通石碑都说王审知出自琅琊王氏,其依据应是基本与此相同的。

      但是,有些让人疑惑的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所记载的王方庆第五子王晔,与上述两通石碑中所提到的王审知高祖王晔大约只是同名关系。因为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王方庆第五子王晔的官职是殿中侍御史,不仅与上述两通石碑中所提到的王审知高祖王晔的官职光州定城宰不同,也与《新唐书·王潮传》和许多开闽王氏家谱中所记载的王审知高祖王晔终于固始令不合;再则殿中侍御史官居从七品下,而固始县令为七品,二者的品级也不相合。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查阅两唐书《王方庆传》便可知道,王方庆是个大约生在唐太宗贞观末年又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去世的人,他的第五子王晔即使是他的遗腹子,也是唐代中叶以前人,不可能像前引石碑中所说的那样在“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因为贞元是唐德宗年号,相当于公元785-804年,已是唐代中叶以后。由于生活时代并不一致,王方庆第五子王晔与王审知高祖王晔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

     尽管开闽王氏与琅琊王氏的关系还存在一些疑点,但与琅琊王氏有关的说法仍基本得到了认同,即使是在闽国创建或立国时期,王审知等人从中原王朝那里获得的封爵名号也是“琅琊”,显然也是把他当作了琅琊王氏的传人。而在开闽王氏后裔中,更加认定是由琅琊王氏分衍而出的。福建《岩岭王氏族谱》直接称王审知高祖王晔是东晋丞相王导的12世孙,而不再像前述《重修王审知庙碑》那样追溯“秦将翦”,对琅琊王氏的认同显然更进了一步。

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的关系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谈之七

                                        王大良

 三槐王氏是一个形成时间稍晚于开闽王氏的王姓著名支派,其支派形成以前的历史与开闽王氏相比更加扑朔迷离。特别是对于其开基祖、北宋名臣王祜祖父王言以前的世系,由于不见于当时的明确记载,究竟是否与琅琊王氏有关,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为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

    在关于三槐王氏来源的诸多说法中,与琅琊王氏有关的主要有三种。其中之一是在清朝人王庸敬等修《王氏通谱》中,以及《王氏宗谱》、《三槐王氏通谱》、《三槐王氏宗谱》等都记载,三槐王氏开基祖王言出自琅琊王氏,是唐昭宗宰相王抟第四子,“其所自出,载琅邪派中。言因祸占籍魏州莘亭县。孙祜尝于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遂号三槐王氏。”《三槐王氏宗谱》附王国栋《修谱辩异》还说:“三槐王氏,系出琅邪。唐季,黎阳令讳言者避难居大名,隐其宗望。然吾祖黎阳令系丞相抟之子,《特晋公传》中未曾首叙丞相抟,是以后人不能无疑焉。今查桑维翰《题黎阳公像赞》云:‘公之先系出太原,嬴秦乱离,避居琅邪,后遭蓝田之祸,遂占籍东京。’核之史鉴,唐光化三年六月,丞相抟赐死蓝田驿,是蓝田之祸,别无他人。”该家谱又叙述自己的家族源流说:“王氏之先,……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孙抟,相昭宗,封鲁国。遭蓝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上述是说,三槐王氏出自琅琊王氏,其开基祖王言是唐昭宗宰相王抟之子,因为王抟遭遇了“蓝田之祸”而不愿再提及这段历史,家族历史也从黎阳令王言开始。这里提到的王抟的确出自琅琊王氏并名载两唐书,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只说他有王倜、王倓、王伦3个儿子,并没有提到王言。另外,从他3个儿子的名字上还可以看出他们有共用“人”旁的命名特点,如果假定王言是他儿子,也不符合这种命名特点。因此,上述这种把三槐王氏与琅琊王氏及王抟联系在一起的做法,至少还存在一些让人生疑之处。

    关于三槐王氏出自琅琊王氏的第二种说法,同样是说起源于唐代,但不再说是唐昭宗宰相王抟之后,而是莘县尉王练的后代,三槐王氏始祖王言是王练的6代孙。如佚名《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说:“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徙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这里的方则,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提到的北周石泉侯王褒曾孙王方则,但从生活时代上推断应是唐朝初年人。王练作为他的孙子,生活时代至少是在唐中叶以前。如果王言是王练的6代孙,生活时代又在唐朝末年,与王练之间似乎不止传6代,因此这一说法也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关于三槐王氏出自琅琊王氏的第三种说法,是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主张这一说法者以清朝人王庆洪等修《延政王氏宗谱》、重庆巴南区南龙乡《王氏族谱·王氏小引》等为代表。《王氏族谱·王氏小引》说其祖先数传“至羲之公,徙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至佑(祜)公……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意思是说,其始祖与属于琅琊王氏的王羲之有关,由王羲之一脉相承发展而来。还有些家谱直接列出了王羲之至王言之间的世系,即王羲之 — 王献之 — 王靖之 — 王恒之 — 王安之 — 王大之 — 王清 — 王猛 — 王缮 — 王弘 — 王明 — 王御 — 王易 — 王彦超 — 王知仁 — 王昕 — 王冕 — 王言。这段世系中的王羲之、王献之事迹见于《晋书》,王猛父子见于《南史》,王冕见于两唐书,其他人则大多仅见于家谱。在这里,王羲之被当作三槐王氏远祖,唐名臣王冕被当作三槐王氏开基祖王言的父亲,其说法与上述两说又不相同。

    总之,关于三槐王氏的上源是否与琅琊王氏有关,在所见的记载中并不一致,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琅琊王氏历史时必须正视的事实。更何况关于三槐王氏的上源还有出自其他王姓支派的说法,对于这些说法,我们今天都有必要认真研究,认真对待,直到得出既接近事实又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结论。

王大良先生的琅琊王氏研究报告解读之八: 琅琊王氏的统一固定写法

 建议通过大会倡议或决议的方式,把“琅琊王氏”的写法固定下来。我们如果稍加留意就会知道,琅琊王氏的“琅琊”二字写法很多,有“琅邪”、“琅讶”、“琅琊”等多种,极不统一。在琅琊王氏最为辉煌的汉唐时代,相关史书如《汉书》、《晋书》、《世说新语》,以及宋代人编写的两唐书、《资治通鉴》等著作里,“琅邪”是最为通行的写法,“琅琊”作地名时也有所见。近现代学者研究琅琊王氏,也多写作“琅邪王氏”。但由于近几十年来推行汉字简化政策,“琊”字多被简化为“邪”,或被自作主张写作“讶”,琅琊王氏于是又被写作“琅邪王氏”、“琅玡王氏”。如今,“琅琊”二字早己成为特定的历史地名,但“邪”字则有不同的读音和含义,仅在作地名时与“琊”相通。因此,为了避免继续产生歧义,更加便利于科学研宄,建议从本次大会开始,发出倡议或作出决议,把“琅邪王氏”、“琅讶王氏”等写法统一固定为“琅琊王氏”。


关注武平王氏宗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