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心雕龙:整合针灸学引领针灸临床发展——符文彬等

 369蓝田书院 2016-11-22

整合针灸学引领针灸临床发展

符文彬1,刘月2,郭小川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广州  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摘要:针灸临床工作中,存在疾病容易反复的问题。符文彬教授在长期针灸临床工作中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阶梯治病模式,整合针灸学资源,充分发挥各疗法优势。并从临床角度,明确提出整合针灸学概念;从疾病的诊断、评估病情、具体施治等方面,阐释整合针灸学内涵。整合针灸学是顺应整合医学的发展需要,有利于针灸临床工作更切实、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整合针灸;针灸临床;发展

基金资助: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No.2014KT1303,No.2014KT1547)

Future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integr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U Wen - bin1, LIU Yue2, GUO Xiao-chuan2

(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2Departmentof Pharmacy,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

Abstract: In 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 clinical work, there is a problem that the disease is easy tobe repeated. Professor Fu Wenbin in the long-term clinical work of acupuncture'one needle two moxibustion three consolidation' ladder treatmentmodel, integr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sources, give full play toa therapy advantage. And from the clinical point of view, clearly put forward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rom the diseasediagnosis, assessment of disease, specific treatment, etc., explain theintegration of acupuncture. The integr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integrated medicin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clinical work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ore effective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Clinical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Funding: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andTechnology resear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ese Medicine (No.2014KT1303,No.2014KT1547)

 

符文彬教授从事针灸科研与临床工作30余年,在早期诊治患者过程中发现,往往针灸的即时疗效很好,但过不久,患者又以相同的病痛就诊,符教授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自己运用针灸治病会存在这一问题:针灸缓解症状的即刻效果佳,远期疗效却不尽如人意。为此,符文彬教授闭关10余年,研究古籍、博采众方。他认识到医者不能只局限在疾病本身,对病患要有“整体观”认识,反思医学技术本身,也应具备“整体观”思维,包括疾病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评估。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致病因素千奇百怪,对疾病的治疗亦不能只局限在针灸、中医领域。

至此,符文彬教授在临床上倡导整合针灸学,推崇“一针二灸三巩固”阶梯治病模式,不夸大针灸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以达到对疾病的掌控。

整合针灸学的概念

整合针灸学是在针灸理论基础上,与各学科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形成针灸学新的理论体系,具有指导临床、提高疗效、阐明机制的现代学科。在临床实际中,对于整合针灸学的模式,已有不少的临床探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是整合针灸的典范,研究结果提示,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是治疗脑梗死更为有效的方法,是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整合医学思维的具体体现。随着针灸医学的不断发展,除传统的针灸技术,也出现了头皮针、腕踝针、手针、耳针、鼻针、面针、舌针、腹针等现代技术,丰富了针灸临床的治疗还手段,但这些技术各有特点,只有在临床上的有机的整合,才能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所以,整合针灸学内涵,不仅包括治疗技术上的整合,还应包括针灸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整合针灸学指导针灸临床工作

1. 明确疾病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是临床决策的基础,是针灸对疾病治疗、预后、预防的前提,只有早期的明确诊断,才能对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正确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准确全面的体格检查、合理的辅助检查资料的分析及正确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如果其中任何一项被忽视,临床医生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诊断和错误的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临床医生必须在掌握全面的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给患者正确的治疗。

在疾病的诊断上,我们应该借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利用如CT、MRI、肌电图、心电图、B超和理化检查等来充实临床针灸的诊断,但也要考虑到针灸学的特点,加强经脉诊断,有利于指导决策。

2. 加强病症的评估?病症的评估是针灸治疗前对病症进行风险评估和病情评估,以便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针灸疗效的预后判断。

2.1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相关病症是否存在危急生命指征或是否对脏器或组织伤害是否可逆,如心肌梗死、缺血性疼痛、压迫性神经痛、肌筋膜损伤等。对于不同病症,重要和急迫的状况,优先处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兹举例以阐释。

2.1.1 痛症:应评估疼痛程度、部位、性质、是否放射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及发生时间。急性痛症应该加强风险评估,如急性剧烈头痛如伴有呕吐、血压高等是否存在颅内出血;如伴有发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等。犹如胸痛伴心前区压榨紧缩样疼痛、疼痛由轻至剧烈、口唇发绀等应高度怀疑心肌梗死。

2.1.2 眩晕:是脑动脉硬化症、椎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小脑病变还是听神经瘤应明确。

2.2 病情评估

2.2.1心理评估:评估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如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进行抑郁、焦虑、强迫等障碍的筛查;PHQ-9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用抑郁障碍的诊断;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用于焦虑障碍的诊断;Marks恐怖强迫量表(MSCPOR)用于恐惧症、强迫症的诊断。

2.2.2 疼痛评估:关于疼痛应了解患者自述疼痛严重程度(1-4分为轻度疼痛、5-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功能障碍或残疾是否一致。常用测量工具是视觉模拟量表、McGill疼痛量表、疼痛信念调查表、健康测量表(SF36)、多角度疼痛调查问卷等。对特定的疼痛应用相应量表,如颈痛可以用NPQ颈痛量表、腰痛用JOA下腰痛评定量表等。

2.2.3 疾病评估:疾病评估是疾病全面评估,是疾病进行治疗决策和预后效果判断的前提。如轻中度抑郁症可以用针灸或配合心理疏导,但重度者针灸配合其他方法治疗,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如肌电力检查证明患侧损伤超过80%,一般预后不良。

2.3 治疗后再评估?通过针灸治疗后是否达到预期治疗目标,临床症状是否好转,病理和生化指标是否改善,或病情加重,我们应该对疾病再评估及修改完善很久治疗方案,针对疾病难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思路。

3. 重视经脉辨证?针灸治病时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脏腑、阴阳、五行为指导的。古人云“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临床上必须运用四诊八纲进行分析,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寒、热、虚、实的哪一类型,以作出辨证,然后结合经络腧穴功能和针灸特性,进行临床取穴治疗。因《灵枢·海伦》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经脉病症主要表现为本经所属脏腑病症和经脉所过病变。如:手太阴肺经病症:包括肺经内属肺脏症候如呼吸不利、喘咳、胸闷等;肺的附属器官气管、咽喉、鼻道等;“肺系”病变及循经脉所过的、臂内前廉疼痛等。

3.1 明确针灸治疗策略?针灸治疗应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根据病症的病程、病情、风险程度进行综合决策,使治疗具有针对性。

3.1.1 确立针灸治疗目标:目标是根据疾病的缓急轻重、针灸对该疾的治疗经验或研究结论,制定针灸治疗该病的可行性目标,并制定针灸治疗决策,对目标进行管理。如癌症的疼痛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急性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哮喘发作。

3.1.2 掌握针灸治疗作用:明确具体针灸疗法的治病优势,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方法,全面合理运用适当疗法辨证施术。寻找疾病的最佳疗法,将循证医学思维切实运用于针灸临床工作。

疏通经络:针灸的疏通经络作用是通过针灸使瘀滞的经络畅通,从而发挥经络“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运行气血的生理功能;调和阴阳:针灸的调和阴阳作用是通过针灸使阴阳的失衡状态的机体恢复平衡状态,是针灸的根本目的;扶正祛邪:针灸的扶正祛邪作用是通过针灸技术可使虚衰的正气得以扶正、邪实得以祛除。

3.1.3 明确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原则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针灸选穴、针灸技术、针灸量的基础。针灸的治疗原则包括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3.2 确立针灸治疗决策?针灸治疗决策是基于针灸目标、辨证、病情、标本缓急等制定。针灸决策是根据疾病的评估,病情的缓急、病症的轻重、病因、病位等,采取针灸并用,或毫针、灸法、其他针灸技术整合,或以针灸为主针药并用。如颈椎病表现为颈痛为主,辨证属寒湿瘀滞证,病位在督脉和膀胱经,治疗决策针灸以止痛为主,辨证与辩经结合,采用毫针、灸法、皮内针等技术整合治疗。对以疼痛为主的病症,根据病情决策一般针灸治疗原则为:轻度疼痛者以单纯针灸治疗;中度疼痛以“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治疗;重度疼痛者以针灸技术整合治疗或针药并用。

结语

整合针灸学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针灸临床最有效的实践经验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休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医学体系。整合针灸学是整合医学的体现,是针灸临床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精准医学在中医领域中的具体实践。整合针灸学顺应了整合医学的发展,为针灸临床事业提供新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张敏敏,王妍文,符文彬.符文彬教授学术思想浅析.中山: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2011:329-331

[2] 许能贵,符文彬.临床针灸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8

[3] 王琦.中国式的精准医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30(10):3407-3410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8日)

 

通讯作者:刘月,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电话:020-81887233,邮编:510405,E-mail:Liuyue0028@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