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樹丨袖珍世界裏的中國場景。

 汉青的马甲 2016-11-22



















文字丨Lydia 图片丨由西树授权使用


记忆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脑海里时常出现的那些关于旧时光的片段,既清晰又模糊,抓不住触不着却好像泛着微光,你大概很难再细致入微地想起童年的某个画面或是年少时的某次开怀大笑,但你一定记得这些回忆散发的气味、附有的色彩,以及每一次想起它们的时候那种柔软的感受。

 



袖珍创作者西树手下的“袖珍世界”就总是把人带回这样的记忆深处:夏日傍晚在竹榻上摇着蒲扇吃西瓜、午后的阳光洒在没来得及收拾的厨房灶台上,还有秋日里铺满落叶的无人小巷,你和奶奶一同打理过的那个小花园……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实物,你几乎很难将这些画面与“袖珍”联系起来。




西树将记忆与想象中的场景按照1:12或者1:20的比例缩小,再细细打磨真实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小物件,手掌大小的床褥、针一般粗细的毛笔、还有精细的木椅、瓷壶、碗筷、火炉、砧板、菜刀、水龙头、蔬果等等,他尤其热爱园艺,也留心生活里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正是如此,缩小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经过他的雕琢不仅没有因为变小而走样,反而比真实生活里的样子更充满温度

 




 



“你们不用特意去‘还原’或是‘复制’什么场景,我也没有什么技法可以教给你们,甚至你的设计稿会在动手做的过程里随时发生改变。”见到西树的时候,他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一间教室里给大一的学生们讲课,他戴着鸭舌帽坐在讲台前,声音轻柔。他的袖珍创作灵感大多来自生活的经验,而不是人们误以为的那样有某个参照物,“我没有去复原什么建筑,它们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地方,也没有一个真正一模一样的场景,相反,这其实更像是一个寻找童年、寻找记忆的过程。”




作品《老巷旧梦》

 

或许正是因为西树的袖珍世界从来没有确切的原型,这些场景才总会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见得每个人小时候用过的桌椅都是他作品里的样子,但记忆中的旧时光确有那些斑驳的雕花木窗、街头巷尾乘凉喝茶的老人或是屋檐下挂起来的辣椒和玉米。你会忍不住好奇,为什么他和你明明不认识,出自他手的袖珍屋却能不偏不倚地打动你。

 

作品《夏》

 

“因为我更留心的是一些生活的细节,也充满很多想象,”说起创作灵感,西树脸上浮现出难掩的兴奋,“我走过一个地方,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因为生活本身无需雕琢,就已经有足够多微小却能打动你的细节。”他的细腻和敏感让他更容易感受到世界的奇妙,而他的创作则更加纯粹、有感而发,也因此有着扣人心弦的温度。


他没有什么技法,怀念童年的夏夜,就去做一张竹榻,想念爷爷奶奶,就去做记忆里的厨房。他说他的老师是过往的生活,是父母,是初夏的玫瑰,是隔着遥远时空的无名匠人,也是温暖模糊的童年记忆。

 



 



西树喜欢称自己的作品为“袖珍”而非“微缩”,一来他觉得“袖珍”这两个字才是中国人的,二来“微缩”总是给人模型的感觉,但西树确凿地说这些东西都是真的。微花园里手指头大小的植物是他特地培养的迷你多肉,放在一旁的小铜壶真的可以用来浇水,花园里的椅子有真实的结构,为了让结构更牢固,他还用钉子进行固定,椅子上的垫子也是用真的海绵和棉布做的,他希望“如果你喝了缩小药水走进去,就可以真的在里面生活。”

 


2012年夏天创作的《旅》,西树有一只名叫“超风”的猫经常跑到工作室的阳台上看他,后来超风走丢了,西树一直很想念她钻进自己的袖珍屋睡觉的样子


把这么袖珍的物件做得如此细致,西树常常被人问起怎样选择和处理不同的材料,这个看上去无比复杂的问题,他的回答却非常简单,“我其实不会记录我用过些什么材料,除了基本的木材、粘土、铜等等,用上的材料太多了,你要做的东西用什么材料去做最适合,就应该尽量用它去做。”



作品《山寺厨房》




厨房对西树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他说他最深刻的童年记忆总是来自夏天和厨房


西树早在08年开始就专心研究袖珍创作,那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个领域,他能买到的材料很少,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技巧可以参考。家里装修剩下的辅料、薄板都是他的制作材料,手里有什么,他就用什么。西树从前没有学过美术或是建筑设计,但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受一位同行的启发,他相信“人必须养成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为了把袖珍的东西做得真实,他总是乐此不疲地不断尝试。




西树没有学过美术和设计,但如今木工、金工、陶艺样样在行,都是十多年来做袖珍练就的本领

 

做一把结构真实的椅子需要木工活,他会去讨教木工师傅;做铜壶需要了解处理金属的技巧,他就去学习金工;陶瓷的东西上釉之后会变得太厚,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这些都是旷日持久的自我修炼,西树不介意在漫长的时光里静下心来打磨,因为热爱,他希望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而如今他还想要再学学陶艺,克服做瓷杯瓷壶的困难。

 



 



在我们聊天的过程里,西树更愿意谈论他的创作过程,而不是他的过去和袖珍创作这件事情为他带来的一切。但其实在开始袖珍创作之前,他曾经在国企做了7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生活稳定,他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那是一种看上去四平八稳的人生。但是他却感到有些厌倦和迷茫,“那份工作其实很好,可是好像你的一辈子已经能够看到头了,”这种稳定并不是西树想要的生活,“我做了一个有些疯狂的决定,放弃所有的东西,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辞职之后的西树辗转做过许多事情,我问他是不是最后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袖珍创作,他笑着说“不,不单单是喜欢,而是热爱。”这也是为什么袖珍创作对他来说完全不是一件有职业规划的事情,他还觉得别人在采访里用“毅然”或是“坚定”形容他做的事情有些夸张,因为他做袖珍创作的这十年,由始至终只是凭着自己的热情。


作品《弘一法师的寮房》


如今对西树而言,袖珍创作已然是他生命里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谈论起作品的时候他可以滔滔不绝,连水都不记得喝,每一个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他的细腻和善于观察则给予他层出不穷的创作灵感,他身上由内而外的自在和欢愉一如他的作品带给人的温暖。然后你听见他轻声说,“一定要去做你真正热爱的事情”。




越貪吃,越美麗

道地的中國味道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誰最中國』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